【拈花读书】最是书香能致远-惠州市准提寺
【拈花读书】最是书香能致远-惠州市准提寺
最是书香能致远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惠州市准提寺无碍山房拈花读书会第一期共读活动正在进行。各位书友以读书打卡的方式共读《李叔同画传》,我们逐章阅读,逐深思考,日日精进,心生欢喜。在体味书香快乐的同时,也在感悟佛法的甚深微妙,一心当下,智慧生起,阿弥陀佛。
现在我们已经阅读到了第四章,
现摘取部分阅读心得如下。第一章 成长津沽
01书友:许建雄
因天津有七十二沽(包括塘沽、大沽、大直沽、西沽、丁字沽、咸水沽、葛沽等),所以天津被称为津沽大地。顾名思义本章讲的就是弘一法师早年在天津的成长经历。我感触最深的是他们家是那样的富足,完全可以给年轻的李叔同过上花天酒地、纸迷金醉的公子哥生活,但是李叔同没有,他是那样的贪婪,拼命的吸取养分,努力学习。这为他后来成为书法家、画家、话剧开创者等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缘的是李叔同最后会出家成为弘一法师跟小时候家庭中的学佛氛围不无关系。
02书友:黄少琦
第一章陈述了李叔同投生富贵之家,而且长辈信仰佛法,家族倾向佛化家庭,使其从小得以佛家文化熏陶,与佛法结缘。他在亲身领略了自家的哀荣与势派之后写出了“人生犹如西山日,富贵终于草上霜”的感慨诗句奥力健身。这也为他以后的出家因缘埋下了伏笔,只是机缘还未成熟。在维新变法失败后,为了避祸他离开了家乡。人生无常,迎接他的又是新的开始。想想自古高德圣贤的人生经历都是丰富多彩、坎坷不平的。
他幼年投生良善富贵之家,而且从小就耳熏目染与佛法结缘,从佛法的角度可以看出他是个福报深厚的修行人,业力牵引也会让他走进佛门清修,只是需要时间和机缘成熟而已。
他自身爱好广泛,勤奋好学,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文学书画皆有成就,让人钦佩不已。让我体会到学习是要发自内心的渴望去努力,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才能促进自己的进步。佛法无边誓愿学,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要付出行动用心去实践的。
第二章 旅居沪滨03书友:一味
李叔同在上海参与了城南文社,
这一章虽与佛学无甚深关联,
但却展示了李叔同非常天才的诸面,
之前知晓他是对南山律宗振衰去弊的第十一代祖师,
没想到他对国际法律也曾做过深度学习,
此律虽非彼律,他却翻译出了极具专业性和影响力的作品,
可见他慧根深厚,做事、做学问专一无二的态度。
他也曾追逐过科举,直到科举历史性结束不能再参与,
也曾出入过一些欢乐场,以消遣心头的悲愁与神伤。
可见他青年时,心也有过无明的外用,
对功名利养,繁红春风也曾有过难以割舍,难以放下的眷恋时光,
从凡夫迈向圣贤,从烦恼抵达智慧,需要一个山高水远的过程。
04书友:孙晓林
沪滨的文坛和名士圈迎来了文采风流、才情四溢的李叔同 。"天涯五友""城南文社"成了沪上文人雅士的代表。
李在文玩、收臧、书画、篆刻、翻译、诗歌、作曲、作词各个领域都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他的艺术才华熠熠生辉。
中国文人自古崇尚"学而优则仕",科举落第,李由此断绝了仕进之心,但谁都不能否认,他的才情和识见练功十八法,已领先甚至超越了那个时代。新思潮、蔡元培先生倡导新学的影响,亦为他开阔了视野和襟怀。
旅居他乡、山河破碎、母亲故去,也为李东渡扶桑埋下伏笔。
一个俗世的翩翩佳公子,谁又能想到他日后断然入空门呢?如果今日不学佛,我们是不是也只是一片惋惜之声?世界上少了一个李叔同,却多了一个弘一法师。天上人间,人间天上,只余一轮明月、遍洒清辉?
第三章 东渡扶桑
05书友:吴夏瑜
李叔同以母亲离世为契机东渡扶桑,此时他已经具有了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情怀,想通过留学扶桑寻求救国出路,他坚信艺术能传递精神力量,更容易鼓舞人心士气,也的确如此,人最容易、最直接接受的方式就是歌曲,戏剧等。
李叔同很有远见的认为学习西洋文化的同时不能丢掉中国传统的文化,也的确如此,反观现在我们的确丢失了许多本应该保留的传统文化。在这里能看出李的睿见卓识,佩服他能那么早地有这样的远见。反观现在也的确如他所说,中国传统文化真的不能丢弃,中国几千年积累的道理智慧放在当今也是很受用的,但也有一小部分与现在不适宜,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糠。
06书友:刘红
李叔同为了寻找一条拯救祖国和民族命运之路,决定东渡扶桑留学日本,主攻方向是美术与音乐。在日本筹办了中国的第一份音乐刊《音乐小刊物》,是最早介绍西方近代艺术的弥足珍贵文献。同时也是我国第一批美术留学生。在日本他对戏剧依然兴趣不减。在日本东京的中国留学生成立了春柳社,出演了茶花女的戏剧并且取得成功,李叔同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奠基者。
第四章 投石问路
07书友:温夏敏
李叔同回归祖国开启艺术教育生涯,在此同时“桐达李家”接近倒闭状态,李在天津居住半年之后再也没有回故乡。离开天津之后李叔同与他人创办了《太平洋报》并担任主编之一,负责文艺和美工等工作。书中有几幅李叔同设置的广告和栏花,简洁大方,清新活泼,很吸引人的注意力,不觉让人想多看几眼。无奈后因经费无保障《太平洋报》关闭。李也离开上海,去到杭州,开始新的人生探索。
“生来未藉东方力,老去能添晚节香”是李叔同此时淡泊而有风骨的人格写照。08书友:聂思姗
本章跨度时间比较短:1911.3-1912.8,此时李叔同32岁至33岁。
在这一时期桐达李家百万资财,瞬间所剩无几,几至破产。这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变故,意味着他从前优越的生活条件不复存在,也可以说这是他生活的一个转折点。
为了维持生计,他应邀就职城东女学,教授美术和音乐;又应邀与诸多革命党人一起筹办《太平洋报》。可以说不管是教师还是主编都可以将他之前所学尽情发挥。
虽然家庭遭遇变故,但是此时的李叔同心态还是比较平静冷清的。
从他的七律《咏菊》“生来未藉东风力,老去能添晚节香”可见一二。
菊花自古以来就是淡泊淡雅的象征,它不与百花争艳,呆宝静开在秋天。
个人觉得菊花的品行也是李叔同人格的写照。
弘一法师后来还写到菊花“亭亭菊一枝,高标矗晚节”。
对于书里面的一些历史知识、书画艺术、
诗词歌赋我们也会做一些探讨。
“人生犹如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
聂思姗:人生犹如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让我体会到佛境的心理是一种悲剧心理,但是并不消极父子刑警。曹操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也是一种生命的悲剧意识,但是最后他又写到“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雾灵山农家院。”正是因为人生的短暂和无常才促使人们珍惜当下,把握幸福。这种悲剧意识转化为儒家的“建功立业”,转化为佛家的“自在超越”。所以李叔同也是这样的一种悲剧但不消极反而是积极的心理下开始了他的人生。刚开始他也去参加考试,渴望有所作为,无奈不第。后来他皈依佛门其心理也是一以贯之。
一味:我对“人生犹似西山日钱伯钧,富贵终如草上霜”的一点理解。人身难得,人的生命尤其可贵,每个人被赋予的生命时间虽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短暂。弘一法师通过这一句意在告诫我们要惜时惜阴,认识到生命的本来意义,并把生命过好,做出有内涵、有质量、有益有效的践行,为当下,为未来际而积攒营养,培育力量。后一句的富贵意在指外境中物质的变化,指出我们作为凡夫常被牵动的颠倒的那一方,引导我们更多去观照自己的内在,自己的本性,从本性之中找到生命真正的意义。
?聂思姗:其实人生如西山之日,但是太阳永远会从东方升起。太阳每时每刻既是落日又是朝阳不知北山向阳。生命是绵绵不绝的。
一味:人生有希望,不悲伤。
黄少琦:师兄的感悟很透彻,后一句富贵终如草上霜,富贵总会有失去的一天,我想到了无论贫富,每个人的终点一样;我也体会到了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这句话的意义。
一味:是灵梦御所啊,多做善业的功德。
最是书香能致远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惠州市准提寺无碍山房拈花读书会第一期共读活动正在进行。各位书友以读书打卡的方式共读《李叔同画传》,我们逐章阅读,逐深思考,日日精进,心生欢喜。在体味书香快乐的同时,也在感悟佛法的甚深微妙,一心当下,智慧生起,阿弥陀佛。
现在我们已经阅读到了第四章,
现摘取部分阅读心得如下。第一章 成长津沽
01书友:许建雄
因天津有七十二沽(包括塘沽、大沽、大直沽、西沽、丁字沽、咸水沽、葛沽等),所以天津被称为津沽大地。顾名思义本章讲的就是弘一法师早年在天津的成长经历。我感触最深的是他们家是那样的富足,完全可以给年轻的李叔同过上花天酒地、纸迷金醉的公子哥生活,但是李叔同没有,他是那样的贪婪,拼命的吸取养分,努力学习。这为他后来成为书法家、画家、话剧开创者等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缘的是李叔同最后会出家成为弘一法师跟小时候家庭中的学佛氛围不无关系。
02书友:黄少琦
第一章陈述了李叔同投生富贵之家,而且长辈信仰佛法,家族倾向佛化家庭,使其从小得以佛家文化熏陶,与佛法结缘。他在亲身领略了自家的哀荣与势派之后写出了“人生犹如西山日,富贵终于草上霜”的感慨诗句奥力健身。这也为他以后的出家因缘埋下了伏笔,只是机缘还未成熟。在维新变法失败后,为了避祸他离开了家乡。人生无常,迎接他的又是新的开始。想想自古高德圣贤的人生经历都是丰富多彩、坎坷不平的。
他幼年投生良善富贵之家,而且从小就耳熏目染与佛法结缘,从佛法的角度可以看出他是个福报深厚的修行人,业力牵引也会让他走进佛门清修,只是需要时间和机缘成熟而已。
他自身爱好广泛,勤奋好学,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文学书画皆有成就,让人钦佩不已。让我体会到学习是要发自内心的渴望去努力,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才能促进自己的进步。佛法无边誓愿学,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要付出行动用心去实践的。
第二章 旅居沪滨03书友:一味
李叔同在上海参与了城南文社,
这一章虽与佛学无甚深关联,
但却展示了李叔同非常天才的诸面,
之前知晓他是对南山律宗振衰去弊的第十一代祖师,
没想到他对国际法律也曾做过深度学习,
此律虽非彼律,他却翻译出了极具专业性和影响力的作品,
可见他慧根深厚,做事、做学问专一无二的态度。
他也曾追逐过科举,直到科举历史性结束不能再参与,
也曾出入过一些欢乐场,以消遣心头的悲愁与神伤。
可见他青年时,心也有过无明的外用,
对功名利养,繁红春风也曾有过难以割舍,难以放下的眷恋时光,
从凡夫迈向圣贤,从烦恼抵达智慧,需要一个山高水远的过程。
04书友:孙晓林
沪滨的文坛和名士圈迎来了文采风流、才情四溢的李叔同 。"天涯五友""城南文社"成了沪上文人雅士的代表。
李在文玩、收臧、书画、篆刻、翻译、诗歌、作曲、作词各个领域都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他的艺术才华熠熠生辉。
中国文人自古崇尚"学而优则仕",科举落第,李由此断绝了仕进之心,但谁都不能否认,他的才情和识见练功十八法,已领先甚至超越了那个时代。新思潮、蔡元培先生倡导新学的影响,亦为他开阔了视野和襟怀。
旅居他乡、山河破碎、母亲故去,也为李东渡扶桑埋下伏笔。
一个俗世的翩翩佳公子,谁又能想到他日后断然入空门呢?如果今日不学佛,我们是不是也只是一片惋惜之声?世界上少了一个李叔同,却多了一个弘一法师。天上人间,人间天上,只余一轮明月、遍洒清辉?
第三章 东渡扶桑
05书友:吴夏瑜
李叔同以母亲离世为契机东渡扶桑,此时他已经具有了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情怀,想通过留学扶桑寻求救国出路,他坚信艺术能传递精神力量,更容易鼓舞人心士气,也的确如此,人最容易、最直接接受的方式就是歌曲,戏剧等。
李叔同很有远见的认为学习西洋文化的同时不能丢掉中国传统的文化,也的确如此,反观现在我们的确丢失了许多本应该保留的传统文化。在这里能看出李的睿见卓识,佩服他能那么早地有这样的远见。反观现在也的确如他所说,中国传统文化真的不能丢弃,中国几千年积累的道理智慧放在当今也是很受用的,但也有一小部分与现在不适宜,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糠。
06书友:刘红
李叔同为了寻找一条拯救祖国和民族命运之路,决定东渡扶桑留学日本,主攻方向是美术与音乐。在日本筹办了中国的第一份音乐刊《音乐小刊物》,是最早介绍西方近代艺术的弥足珍贵文献。同时也是我国第一批美术留学生。在日本他对戏剧依然兴趣不减。在日本东京的中国留学生成立了春柳社,出演了茶花女的戏剧并且取得成功,李叔同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奠基者。
第四章 投石问路
07书友:温夏敏
李叔同回归祖国开启艺术教育生涯,在此同时“桐达李家”接近倒闭状态,李在天津居住半年之后再也没有回故乡。离开天津之后李叔同与他人创办了《太平洋报》并担任主编之一,负责文艺和美工等工作。书中有几幅李叔同设置的广告和栏花,简洁大方,清新活泼,很吸引人的注意力,不觉让人想多看几眼。无奈后因经费无保障《太平洋报》关闭。李也离开上海,去到杭州,开始新的人生探索。
“生来未藉东方力,老去能添晚节香”是李叔同此时淡泊而有风骨的人格写照。08书友:聂思姗
本章跨度时间比较短:1911.3-1912.8,此时李叔同32岁至33岁。
在这一时期桐达李家百万资财,瞬间所剩无几,几至破产。这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变故,意味着他从前优越的生活条件不复存在,也可以说这是他生活的一个转折点。
为了维持生计,他应邀就职城东女学,教授美术和音乐;又应邀与诸多革命党人一起筹办《太平洋报》。可以说不管是教师还是主编都可以将他之前所学尽情发挥。
虽然家庭遭遇变故,但是此时的李叔同心态还是比较平静冷清的。
从他的七律《咏菊》“生来未藉东风力,老去能添晚节香”可见一二。
菊花自古以来就是淡泊淡雅的象征,它不与百花争艳,呆宝静开在秋天。
个人觉得菊花的品行也是李叔同人格的写照。
弘一法师后来还写到菊花“亭亭菊一枝,高标矗晚节”。
对于书里面的一些历史知识、书画艺术、
诗词歌赋我们也会做一些探讨。
“人生犹如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
聂思姗:人生犹如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让我体会到佛境的心理是一种悲剧心理,但是并不消极父子刑警。曹操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也是一种生命的悲剧意识,但是最后他又写到“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雾灵山农家院。”正是因为人生的短暂和无常才促使人们珍惜当下,把握幸福。这种悲剧意识转化为儒家的“建功立业”,转化为佛家的“自在超越”。所以李叔同也是这样的一种悲剧但不消极反而是积极的心理下开始了他的人生。刚开始他也去参加考试,渴望有所作为,无奈不第。后来他皈依佛门其心理也是一以贯之。
一味:我对“人生犹似西山日钱伯钧,富贵终如草上霜”的一点理解。人身难得,人的生命尤其可贵,每个人被赋予的生命时间虽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短暂。弘一法师通过这一句意在告诫我们要惜时惜阴,认识到生命的本来意义,并把生命过好,做出有内涵、有质量、有益有效的践行,为当下,为未来际而积攒营养,培育力量。后一句的富贵意在指外境中物质的变化,指出我们作为凡夫常被牵动的颠倒的那一方,引导我们更多去观照自己的内在,自己的本性,从本性之中找到生命真正的意义。
?聂思姗:其实人生如西山之日,但是太阳永远会从东方升起。太阳每时每刻既是落日又是朝阳不知北山向阳。生命是绵绵不绝的。
一味:人生有希望,不悲伤。
黄少琦:师兄的感悟很透彻,后一句富贵终如草上霜,富贵总会有失去的一天,我想到了无论贫富,每个人的终点一样;我也体会到了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这句话的意义。
一味:是灵梦御所啊,多做善业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