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女传趣味围棋故事-合肥市天星棋校
趣味围棋故事-合肥市天星棋校
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代表,围棋以黑白两种符号的排列组合,演习出一系列变化莫测的方阵化境。一方纹枰,数百枯棋。在小小纹枰上,我们可以看到运动、韵律、对称之美,感受到舒缓、抑扬、狂肆的节奏。自古以来,多少帝王将相、文人雅士、市井百姓乐此不疲,也演绎出许多趣闻佳话。
最早的围棋高级黑
代表人物:孔子
经典语录:吃饱了没事干?不是还可以下棋吗?
《论语·阳货篇》里,孔子教育自己的学生:“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用白话讲就是,你们啊,整天吃饱了无所事事,这样是不行的哦。赌一票、来一局也比闲着好,不是吗?
这句话后来被汉宣帝刘询搬出来作“挡箭牌”。他常和一个叫王褒的臣子纵情狩猎、赏玩辞赋,当时的大臣多有非议,刘询回敬说,你们这些人不要再说三道四了,要知道上古的孔子比你们不知要高明到哪里去,他说赌博围棋总比无所事事好,何况我玩的是更高阶的辞赋,能教化四方,没准鸟兽草木也能听一两句进去。
臭棋篓子:专和孩子下棋
代表人物:王导,刘彧
代表事迹:你这熊孩子,怎么不知道让让你爹?
三国魏晋时期是围棋的第一个巅峰,棋弈之道在社会上层极为盛行。梁朝《棋品序》中就有“汉魏名贤,高品间出,晋宋盛士,逸思争流”的记载,生动地表述了当时围棋活动的盛况。就连曹操、孙权等政治大腕都是棋迷,就好比现在商界的高尔夫球,不会下围棋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当官的。
古籍上常见某人“常与人围棋”云云,但他未必棋艺高超,很可能是个臭棋篓子,比如东晋名臣王导,史书上记载和他对弈的都是儿童。
某次,王导和天才少年江彪下棋,小朋友执意要让两子。王导下不来台,不同意。但江彪毫不留情面地说“你下不过我的”,果不其然惨败。第二次是和儿子王悦下棋,儿子走错了想悔棋,王导急了,赶忙按住他的手,面红耳赤地说:“你这熊孩子,怎么不知道让让你爹呢?”
《南齐书》中的宋明帝刘彧也是个棋迷,但棋艺甚拙,还喜欢自己定规矩,把棋盘削去七八道,这可就差的不是一点半点了。就因为他是皇帝,别人不敢给他定太低棋品,于是好言好语骗他是第三品,他毫不自知,非得单挑当时的国手、一品棋手王抗。王抗苦不堪言,不能赢,又不能明显放水。让子不说,还得没羞没臊地吹捧:“哎哟喂!老板你这招高,实在是高!”宋明帝听了就飘飘然,更加沉迷于围棋了。
死了都要爱:不下到吐血不痛快
代表人物:王戎,阮籍,阮简
代表语录:棋盘上的打劫更急啊!
西晋著名的“竹林七贤”,行为放荡,不拘礼制。《晋书》上说阮籍是出了名的孝子,母亲死的时候,他正在下棋,惊闻母噩,对手示意缓缓,他偏不,“棋还没下完呢”。棋毕,吐血数升。
同样是“七贤”之一,同样是孝子,王戎为其母守丧时,面容憔悴,身体虚弱,连起身都要拄拐杖,但饮酒食肉下棋样样不误。
《水经注》还记载了一件哭笑不得的事。另一个“七贤”阮简当县令时,痴迷围棋。一次有人抢劫,县城一片混乱,手下官吏急忙向阮简报告“劫急”。当时阮简正在与人对弈,他对官吏说:“棋盘上的打劫更急啊!”(“局上劫,亦甚急。”)
说出千古名句的:竟然是个“棋盲”
代表人物:苏轼
代表语录:赢了高兴,输了尽兴。
明代王如锡所纂的《东坡养生集》中,收录了一首《观棋》诗。在诗中,苏轼自称并不懂棋,却能悠然地看别人下棋而不觉得厌倦。在引言中,他写道:“予素不解棋,尝独游庐山白鹤观。观中人皆阖户昼寝,独闻棋声于古松流水之间,意欣然喜之。”尽管苏轼不懂棋,他说出了围棋界的千古名句“胜固欣然,败亦可喜”。苏东坡认为魏晋士人安身立命讲究“贵适意”,下棋也当如是,心中无羁绊,享受过程最重要。
数百年后,明朝的宰相李东阳隔空对苏东坡点了赞,他夸东坡先生“得了围棋之三昧”(“得弈之乐为深”),接着还捅了一刀,“我就喜欢跟这种棋盲下棋”(“可与言弈也”)。
死前还要玩两盘:骨灰级棋痴
代表人物:曾国藩
代表语录:又看了一局围棋,我是小人!我真不是人!我怎么做人?!
曾国藩平生有三戒,除“戒妄语”外,还有“戒围棋”和“戒水烟”。经过痛苦的戒烟,烟是戒了,唯独这个围棋,曾国藩到死都没如愿。一方面嗜棋如命,一方面又发毒誓戒棋,曾国藩认为下围棋“最耗心血”,多下则“头昏眼花”“旷工疲神”,但还是“屡蹈之”。爱之深反又恨之切。在传世的日记中,这种矛盾心情反复出现,他甚至骂自己是“小人”“真不是人”“何以为人”,令人忍俊不禁:
“围棋一局,嬉戏游荡,漫不知惧,小人而已!”
“观入围棋,几欲攘臂代谋,屡惩屡犯,真不是人!”
“又围棋一局,何以为人?”
曾国藩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四戌刻逝世。去世前一天,他下了两局棋。从日记可以断言,临死当天早晨,曾还围过两局。怎么说呢,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骨灰级棋迷。
迷归迷,曾公的棋品却为人争议。《清代轶闻》记载,他曾重金邀请晚清国手周小松对弈,以资消遣。周小松毫不留情,让了九子不说,并将曾的棋盘分成九个“品”字,意为“九品”,使他大失颜面。曾国藩一怒之下,将周逐出府门,原先应允的厚金也一分不给。
高危对手:小心眼与皇帝
代表人物:吕元膺,赵构,赵光义
代表语录:伴君如伴虎,雍女传下棋亦如是。
《宋稗类钞》记叙了这样一件事,东都留守吕元膺与一个朋友边对弈边喝酒,但当时公文堆积,吕元膺只好秉笔批阅。他的朋友心想,吕元膺肯定无心顾局,就偷偷换了一个棋子,赢了王百洋。十多年后,吕元膺患了重病,弥留之际,把子侄叫到床前说:“你们交友,一定要慎重。”于是他把当年朋友偷换棋子的事告诉了小辈,并说:“换了一颗棋子而已,其实我才不介意,但反映出此人心迹可怕。我几次对他欲言又止,其实我死后可以带进棺材,又怕你们以后败在这类的事上。”说完就惆然去世了。
清人写的《弈选小传》收录了另一件细思恐极的逸闻:康熙年间,国手徐星友以一子之差输给了另一个内廷高手黄龙士,三年足不下楼,内心非常记恨黄。于是邀请黄龙士到家中,恭奉备至,暗中使黄龙士沉湎声色。没几年黄就死了,徐星友就顺理成章当了天下第一。
因为易棋、输棋而被惦记、祸害还算好的,因为一句话遭罪那才叫冤。
王明清《挥尘余话》记载了宋高宗赵构的一记暴击。宋代出色的棋手基本都入了内廷当棋待诏。当时,一位名叫沈才之的棋待诏,因为棋下得好,深得赵构的宠爱。一天,沈才之与另一侍臣在皇宫里下棋,杀得难解难分之际,赵构踱步过来看棋,见一着对沈不利的险棋,随口对他说:“你可仔细了。”沈才之引用《尚书》里的一句古文回答说:“念兹在兹(会时时刻刻注意着)。”赵构一听,立刻火冒三丈:“竟敢在朕面前卖弄文采!”立马叫人拿刑具来打了二十几棍,最后还把皮开肉绽的他赶出皇宫,贬为庶民。
相比之下,宋太宗赵光义“开明”得多。他就喜欢在棋盘上虐棋待诏贾玄,每回太宗都让三子,每回贾玄都必输。玩着玩着,太宗觉得没劲了,便说:“再来一局,胜了有奖,否则就把你扔进泥塘。”结果是平局,太宗便开始喊侍卫,贾大叫:“我手里还有一个子。”太宗大笑,最后赐给贾玄一件绯衣。
清人尤侗说:“试观一十九行,胜读二十四史。”十九道的棋盘,成了文人政客、风流人物的练兵场、试金石。人们对着它,想人生,思荣辱,知使命,手谈一局,便是一次修身养性。
中国文化一直强调人的文化。如围棋,班固《对弈旨》把方正棋局比作人世天地,棋道即人道。人生如棋,棋如人生。数千年来,围棋的存在,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精神。它早已超越了一项单纯的博弈之道,成了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传承的介质,这也许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吧。
本文内容转载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