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 10-09 02:12:00   全部文章   0/266

雅诗媚尔芳华古雅 王德芳:秀墨蕴德-艺术学人

芳华古雅 王德芳:秀墨蕴德-艺术学人





王德芳很有创造力。在历代先贤高峰林立的写意花鸟画领域,她从内心出发,聚焦真实生活中的寻常花草、常见小动物,以真挚的爱糅合高妙的技法将它们诉诸笔端,创造出不输文人画最常吟咏的四君子的艺术格调与魅力,让观者重新发现日常生活的美与诗意,无心插柳另辟出一条今人作写意花鸟的蹊径。
王德芳又很传统。她深爱传统艺术,认为继承传统不是空话,要俯下身深深扎根在历史的沃土里,同时抬起头观察、表现今天的生活。“作为一个中国人,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无愧于自我、时代和祖国。”
寻常事物 不落俗套
2017年4月19日,“文化传承 丹青力量——中国艺术研究院中青年艺术家系列展”中王德芳以“护生”为主题的个人展览即将于中国美术馆开幕,40幅以小动物为题材的画家近年精品力作将与北京观众集中见面。“这次展览要求每个人都自设一个主题,我的‘护生’就是取保护生命之意。”
小兔子、小猫、小猪、小羊、小狗、小老鼠……当这些普通小动物出现在王德芳笔下,它们不仅保有着奕奕神采,而且焕发出一重特别的憨态萌态,让人看得心动心软,甚至有股想伸出手去抚摸的冲动。
“我小时候在山区长大,印象特别深的就是童年的家,一个拥有大菜园的大院子。”王德芳说,她作品中的很多水果、蔬菜,就是来自小时候家里的菜园。“虽然那个院子后来因为失火被毁了,但它永远在我的记忆里,院子里的一切,经常在梦里和我重聚。”当年她家后院是菜园,前院养着猪、鸡和大鹅,还有数只小猫小狗在院里屋里玩耍。“我给鸡剁过食,也喂过猪,这些对童年的我都是趣事。”长大成人后,她回看小时候的照片,发现几乎都是和小猫、小狗及各种小动物的合影,“我母亲还取笑我,说我从小就喜欢这些。”
《富贵花开》40X68cm 纸本设色 2016
在众多入其画的小动物中,王德芳最偏爱猫,“我曾专门写过一篇小文,就叫《我和猫》。”当年她家有只小黄猫,可爱得仿佛知人意。“我每次放学回来,小猫在屋里一看见我推开院门,就跑出来迎我,我一进屋就围着我转、蹭我的裤脚,我坐在炕上摸它,它有时会干脆闭上眼睛,那种被依赖与信赖的感觉,特别打动人。即使现在,无论在哪儿看见小猫,我都走不动,都会被它们吸引,怎么看也看不够,直到最后把它们画下来,反复欣赏,就像在跟它们对话一样。”有时她在家里朝窗外眺望,偶尔看见各种颜色的猫,会生怜悯、惆怅之情,“因为它们没有家。雅诗媚尔”直到一位朋友对她说,你画过那么多猫,每一张画就是它们安逸的家,她听了心里才舒畅起来。
蘸着这样纯粹深挚的情感,这些常见的小动物、蔬菜、水果和花草,在王德芳的笔下仿佛都新生了一般,个个天真唯美、含情脉脉、引人入胜。“我画画没有太大的目的,只想画能感染我、触及到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东西,我觉得一个作品首先要打动自己,之后才有可能感染观众。”
不过,虽然心态平和、性情温婉,但画家的艺术观点却是绵里藏针、引人思索。“我崇尚创作最熟悉的、生活中的、身边的东西,决不会去选择奇怪的、不常见的题材,为了所谓的出新出奇而创作。”她甚至认为,有些走马观花的采风也没什么意义。“乍到一地,匆匆忙忙画几张,但你真正了解这个地方、这些素材吗?反过来看身边的东西,你非常熟悉,你对它了如指掌,你对它充满感情,描写起来自然得心应手。”
因而,她以坚定的选择和深厚的情感,经过多年历练积淀,将生活中常见、先贤们却鲜有创作的题材创造性升华,加入文人画的情趣、唐宋绘画的特点,让作品独蕴一份也古雅也灵秀的新风,审美趣味独特,观赏性、唯美性有目共睹。“其实日常生活中随处都是素材。”不过,它们需要发现的眼睛、有爱的心灵。
营造方寸 气韵生动
近年来,王德芳以花鸟小品画为主要创作方向,佳作、杰作迭出。但她最初进入中央美术学院上学时,最喜欢的是大写意。“那时一天的课下来,墙上、地上到处都是我的画,八大山人、吴昌硕、齐白石的作品我们都很热衷,满怀热情去学习、临摹。”当年老师看了她的画后说:“你很适合画大写意。”“不想后来我们学习宋人的花鸟小品画,我一下子又沉溺了进去。”
《果香福深》 35X22cm 纸本设色 2016
她清楚地记得,临摹课上老师只让学生们临一张作品,但特别喜欢那些画的王德芳,硬是将一套十张的花鸟小品全部临了下来。“前三张现在不能看,从第四张开始我逐渐找到了感觉。”她一遍一遍勾线做旧且乐在其中。“每一幅画,我都是正面画完背面画,反复雕琢,生怕有一丝疏漏。”在色彩做旧这一环节上,她也感觉充满了乐趣。“比如用茶水、老师讲过的沥粉、‘钱儿’墨、涂胶等或土办法或科学方法,一遍遍对一尺多大或方或圆的绢‘加工’,终于实现了那种仿佛经过了岁月侵蚀般的沉稳色彩,这个过程回忆起来特别让人感叹。”
醉心花鸟画之后,她对自己的创作进行了理性的反思。“我尝试了不同的表现和风格之后,并没有迷茫。因为这些画风我都很喜欢,大写意气势磅礴,胸中有逸气喷薄而出;工笔重彩造型严谨、色彩华丽,如饮一杯美酒回味悠长;而我几年探索下来,发现小写意是我的最爱,它把工笔与写意的优点合二为一,更能表现我的心境、吻合我的审美。”
于是,她开始对小写意花鸟倾斜投入,不只是针对性地提升技法,还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
“方寸之间的绘画为小品,中国画小品盛于宋代,现代人专画小品的不是很多。”她研读了大量美术史书籍文典,对小品画的起源与发展了然于心,更对其以精巧发精神、以深刻参悟浅出禅意的艺术追求由衷赞赏。“它让中国画的表达更丰富,开了一方新天地。”
说到小品,人们首先往往想到尺寸。“小品画的尺寸确实相对小巧,但它追求小中见大、方寸间见空旷见悠远。”唐代王维曾言:“咫尺之图,写百千里之景”,王德芳深以为然。“小品规格虽小,意境却不能浅,要方寸之间纳百川,比巨作、长卷更考验画家的心胸。创作者要准确地控制画面,驾驭笔墨呈以一当十之效,这需要博大的胸怀和不凡的气魄与胆识。”
《菊香猪肥》31X45cm 纸本设色 2017
她以小品的构图举例。“构图对小品意义重大,是宇宙秩序的微缩。在画学的各个层面中,构图是最具有哲学意味的,它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物象的再现,不是具体的‘形’,而是抽象的空间分布。谁能在较小的空间里站住脚,并有张扬之力,是小品画成功的关键。”
构图的哲学还体现在藏与露的关系处理上。“明代的唐志契在《绘事微言》中有精辟的论述:善藏者未始不露,善露者未始不藏。我认为要想让小品画实现大境界,藏与露至关重要。”在画家看来,藏与露是相依相存的辩证关系,其中善藏更为重要。“在中国画的意境层面,藏而不露是大道,景愈露则境界愈小。”说到此她不禁幽默地说,“鲁迅先生不也曾说过,要照原大画地球,没有地球那么大的纸。”
除了构图上的空间分布、意境追求,小品画由于凝聚所有绘画语言于方寸之间,是高度的概括与提炼,不允许有败笔和拖拉,因而又产生了精巧与古拙的论辩。“这种巧与拙的探讨,也是随时代的变迁而转化的。以绘画昌盛的宋代为例,巧与拙的概念就已经与前代不同,巧变为含贬义的巧趣,拙则变为被褒扬的真义。比如米芾赞扬董源的山水‘不装巧趣’‘天真平淡’;黄庭坚论书云:‘凡书画拙多于巧’。可见宋代的审美情趣,已因文人画家情趣的转化而转化,最终影响到审美内涵的演变。”
至晚清朱屺瞻分析巧拙与自然的关系之说法:俗语巧夺天工,指形的逼真而言则可,从画的神气、风格来说,一“巧”便失“天工”了。“他的意思是,就绘画的造型真实而言,可以巧夺天工,即妙造自然;就绘画的神气风格而言,则巧与天工是对立的,天工是自然的,巧是人为的。可我认为,艺术活动本来就是人为的,是人对自然万物的感受的表达。所以大匠不凿,非不凿也,乃凿而无痕也。这也许就是人们所说的‘妙’的境界。”
王德芳的见解掷地有声。不过“凿而无痕”虽只四个字,实现起来却是经年累月的漫漫长路,是技法与心灵、双手与头脑的共同跋涉,幸而,王德芳终至彼岸。
《国色天香》40X50cm 纸本设色 2016
比如新近创作的《碧玉》一画中,王德芳以三只小兔入画,并以斜线式构图在小兔们的前后方画了太湖石与芹菜,整个画面如既往般气韵生动、格调清新、色彩古雅,极具天真自然意,令人观之留恋,不舍释卷。看到这幅画,画家之前对花鸟小品的所有阐释和解读瞬间变得简单易懂,因为“美”是一切的答案。“我希望自己笔下的每一条线都具有生命的活力,因为笔墨有气息,画面才会有质感。”她巧拙互用于每一根线条,让描画对象“筋、骨、皮、肉”俱备,使其成为一个个独立鲜活的生命,因而让小品画整体散发出生动气韵,让方寸之地意境高远、趣味盎然。
人画如一 静净之境
每个走近王德芳、欣赏过她的作品的人,都不难发现,理性的清醒和感性的深情的自然融合,是她创作与生活的共同底色。她的画,静谧纯洁、意境古雅,她的人,温婉睿智、豁达美好。
“与全情投入创作的艺术家不同,我在艺术创作的同时,始终都会兼顾家庭生活。”她家如买菜、做饭、洗衣、打扫、照顾儿子这些家务事,大多都是她亲力亲为。“生活中的这些琐事,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是负担,特别是在艺术家眼里,往往是会影响创作的,所以会尽可能交给保姆去做。”但对她来讲,琐事别有趣味,甚至能充实头脑,有助于创作。
比如买菜。一开始,菜市场里的嘈杂人声、不太新鲜的空气也让她心烦,但很快,她就转化了思路。“我偶然看到一幅黑白艺术照,主题是一把芹菜。”因为摄影师把芹菜处理得像花束般唯美,于是激发了王德芳的艺术家眼光。“我再去菜市场买菜时,特意去观察,就发现它们跟我之前见惯的芹菜不一样了,忽然充满了艺术美。”回到家后,她创作出一幅墨芹菜,从此打开了另一扇取材之门。
比如在小区里散步。“遇到各种花草我都会仔细观察,特别是一些不被人注意的野花野草,我往往要蹲下看半天。”她觉得它们美的朴素,于是常常将车前草这类野花草撷入自己的画中。“虽然花鸟画前贤们最喜欢表现的是梅兰竹菊,但我觉得,今天的画家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描写我们的生活,野花草也有自己的味道,它们予人的亲切感,是梅兰竹菊无法代替的,它们更像我们的日常生活,虽是平平淡淡,却隽永温馨。”
《盛夏》24X18cm 纸本设色 2015
如是的例子还有接送孩子、在家养护花树等等,她开启了发现的眼眸,能从一切忙碌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提取创作素材,从而让笔下的新意暖意源源不断。“反过来,如果我不顾家庭全身心投入创作,作品的产量肯定会更多,但我的心可能会因为有所牵挂而不能宁静,质量会让人担忧。但当我在料理生活时,带着一双观察的眼睛看方方面面、每一个细节,我觉得这也是一种曲线的创作,或者叫创作铺垫。”所以她认为,走出门去深度采风是创作,悉心于平常生活的细节也是一种创作,“我选择了后者,它更适合我。”
在创作风格上,王德芳同样崇尚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拒绝猎奇。“我不主张风格百变,也不会刻意追求所谓的阶段之变,我认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认准了一条路,就一直走下去,我能做的所有努力,就是要让自己在这条路上越走越好。”她身体力行,选择了小写意花鸟后,从未大跨度转向,多年来始终深耕同一领域,志在不断提高。“我会不断吸收各种营养,让自己的作品更丰富美好、更耐人回味,让作品的艺术境界更高。”
深究一下,王德芳这番对创作的独特之见其实也源于她对生活、对家庭的热爱,源于她传统专一的性情,而这份爱与性情,与她对艺术的执著合而为一,成为她创作的源头活水、砥柱根基。
能在琐事中发现创作素材的王德芳,同时也能在各种“逆境”中完成自我“拯救”,这全赖她先天的乐观及后天的睿智。“我遇到一件事时,会从很多角度来找它的优点,我从不去看缺点,这让我对所遇、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没有抱怨。”即使是遇到堵车,她也会转移注意力,看看车窗外晴朗的天气,闻闻身上新洗净的衣服的香味,从而让心情始终开朗,不受外界影响。
“记得小时候父亲就曾跟我说,人高兴是一天,不高兴也是一天,怎么过,完全靠自己选。”长大后,她发现善待别人会让自己开心,就一直善待下去;她发现遗忘不快可以让快乐放大,于是心里渐渐只剩了快乐……“小时候是跟师长学,学知识、学做人的道理;走出校门、走入社会后,人其实需要自己给自己当老师。”她教会自己忠于自我、不苛求别人;她教会自己自我调节情绪,自我呵护赤子情怀与童心。
“画贵天真。艺术家特别需要童心,过于功利化的心,创作不出感人的作品。所以一个人,如果可能,该特别保护、珍惜自己的童心。”她所指的童心不是未涉世事的白纸,而是经历人生历练后依然保有纯净与纯粹,是不断发现美好的眼睛,是不断感恩生活、热爱一切的善良。“当一个人内心安静而笃定,无论他做什么,都会境界自生。”
人物简介
王德芳,1993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199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花鸟画室。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女画家协会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专业画家、硕士研究生导师。作品入选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美术展。出版专著六部。作品被北京大学以及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日本、韩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机构收藏。
(来源:《中华英才》半月刊2017.04.16 第08期)
艺术,让人成为人
艺术学人·百家风采
刘梦溪:沉潜学术,传承典范
吕品田:有担当有情怀的学者
李心峰:反思·原创·建构
刘万鸣:天真笔墨,人文精神夏一可,当代责任
何家英:形居尘俗,心栖天外
欧建平:以欢喜心为舞而著
陈孟昕:创造大工笔
杨飞云:斑斓的思索,不竭的求索
谭 平:返璞·归真
李 一:一以贯之,回到原点
项 阳:历史人类学视域下的中国音乐文化史研究

艺 术 学 人,游 心 游 目。
——一个高品质艺术与学术平台
编辑:张心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