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资产负债表失衡与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农商银行发展联盟
【推荐阅读】资产负债表失衡与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农商银行发展联盟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是通过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但目前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管理水平还难以达到要求,资产负债结构存在失衡现象,导致利率风险加大。本文分析了中国银行业资产负债表失衡的表现,及其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影响,提出了商业银行适应新市场环境下的利率风险管理对策,以提升商业银行的适应能力和综合管理水平。吴必胜
-中国银行业资产负债表失衡的表现及其演变
过去十年,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负债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为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政府推出了“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银行业在这场信贷盛宴中大干快上,为突破资本、存贷比等监管限制,开展了广泛的银信合作,打开了银行业资产负债结构调整的“潘多拉盒子”。基于资产负债结构的大幅变化,银行业流动性覆盖率受到较大压力。
存款贷款等传统业务的占比在下降。从资产结构上看,贷款仍然是商业银行资产端份额最大的部分,但是贷款规模占比却经历了曲折的变化过程。从2010年开始,央行为了遏制资金泛滥和缓解日渐加大的通胀压力,对银行整体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叠加上调部分银行准备金率,紧缩的货币政策下银行贷款规模持续下行。2015年去杠杆政策实施以来,贷款规模处于下行通道。从负债结构上看,存款规模在总负债中的占比从2011年开始便进入下行通道,上市商业银行的数据显示,从2010年三季度的84.65%降至2016年底的71.68%。
“非标”和同业业务盛行我爱我爹哭坟,资产与负债存在期限错配风险。为防范风险,监管机构2010~2011年连续出台了针对银信合作的监管文件,强制要求银信合作资产回表。为应对监管,银行与信托公司将原来的银信合作产品正式装入信托SPV,使其成为规范的信托产品,此即金融市场所称的“非标”。由于负债端高度依赖短期同业市场,而资产端高比例投资于长期限的贷款与非标,流动性很低,资产与负债两端存在明显的期限错配,因此整个银行体系的资产流动性变得非常脆弱,系统性风险越来越大。
相关监管正在加强,但也带来了新的风险。监管机构逐渐注意到这一风险,开始加强对银行表外理财配置非标的管理,2013年“8号文”出台,限制表外理财投资非标资产,非标开始回表。同时,在宏观审慎评估体系总规模控制下,银行偏向于压缩同业资产来适应监管,部分商业银行开始缩表。2017年4月,中信银行总资产5.75万亿元,比上年末下降3.02%,受到MPA中对相关项目的考核及“去杠杆”的影响,同业负债规模占比逐渐回落。在同业负债受到严格限制的情况下,同业存单成为银行短期内吸收资金支持或扩张资产规模的重要工具。为满足监管要求和接续资金支持存续资产,银行不惜主动提升同业存单报价,推动了同业存单价格的持续上行。商业银行债和同业存单的发行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应收债券规模的攀升,对利率波动产生较大影响。
资产负债表失衡对银行利率风险管理造成冲击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是通过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还难以达到要求,多数银行中长期资产与负债匹配失衡,面临着较大的中长期利率风险。
-资产负债期限错配严重,导致重定价利率风险加大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用短期资金匹配中长期资产,造成存贷款期限错配的结构失衡,无法按资源优化和经营效率原则进行信贷资金的增量配置,导致贷款增量配置扭曲,进而引起存量风险,形成恶性循环。
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数量上存在明显的错配现象,资产和负债的期限结构、数量不匹配的情况十分明显,造成银行整体上生息负债大于生息资产,存在负利率敏感性缺口。虽然利率下降周期对银行有利,但长期来看勇者之师,银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和敏感性负债的规模越大,利率波动对其收益的影响也就越大,从而使得商业银行面临更大的重定价利率风险武藤十梦。
而且,银行间的结构性差异较大。中小型商业银行与大型商业银行总资产扩张增速存在差异。2011年一季度至2016年三季度,中小型商业银行总资产同比增速始终保持在17%之上天地武魂,高于同期大型银行总资产增速。
-债券持有比重较高,收益率曲线风险加大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持有大量的长期债券,而不同期限组合的负债结构的利率波动情况受到的影响不尽相同。例如红犬历险记,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非平行移动说明了不同期限债券的价格波动不同,不同商业银行持有债券组合的期限结构不同,则债券组合升值或者缩水的幅度不同,从而整个组合的价值也处在波动中。这些情况表明,我国商业银行面临巨大的收益率曲线风险。
收益率的变动使得银行资金存在“脱实向虚”的倾向。银行对其他金融企业债权占比由2010年1月的14.54%增长至2017年4月的24.36%,而同期对非金融企业及居民的债权占比则由54.16%下降至51.27%。
-资产负债息差非对称变化,利率基差和期限选择权风险加大
国外利率市场化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过程将导致资产负债业务的利差经历一个由低到高的阶段。以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为例。初期,存款利率大幅上升,息差呈现迅速收窄的趋势,这种非对称的利率变动,导致商业银行利率基差风险加大。中期,由于银行主动调整其存贷款结构,改革并完善其内部管理机制,实现了融资来源的多元化,使商业银行的息差空间逐步扩大。在这种情况下,贷款业务的利率变动水平将超过负债业务,贷款客户可能为减少利息支出而提前还贷,存款客户由于存款利率较低而提前支取,银行将面临更多的利率期限选择风险。后期,息差稳定,利率风险减弱。
-利率市场化进一步增加了管控资产负债表的难度
利率市场化将是一柄“双刃剑”,在完善我国金融体系的同时,给予银行更多经营自主权,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的战略机遇。利率市场化促使商业银行全面审视其管理架构与市场变化的适应性,对其利率风险防控能力也将提出更高要求。
由于我国实施了长期利率管制政策,使得商业银行更加习惯于在固定利差环境下泾干中学,通过增加生息资产规模来实现收益增长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利率风险管控的主动性不强。同时,资本市场发展的不健全,导致银行可用于对冲利率风险的交易工具有限,主动调整利率风险的政策空间较小,导致其对资产和负债方面的利率变动引起的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等的影响关注较少。
利率市场化后,利率风险管理能力较强的优秀银行的相对竞争优势将更加明显,不同风险管控能力银行之间的盈利能力差距加大,促使商业银行将资金的使用效益和价格管理纳入衡量经营成果的标准体系。贷款规模的增长不再表示其资金收益的提高,银行为获取持续的利差空间,将必须加强其对客户的分层管理,通过风险识别和差别化定价,严控资产负债业务的利率风险。
本平台将定期发送业内的最新动态、行业资讯、联盟活动等信息。如您喜欢我们发布的内容,请点击右上角按钮分享给您的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希望大家踊跃关注贞女烈女,谢谢!
发送时间: 9点-18点
微信号: rcbda2013
别光看,起来扫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是通过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但目前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管理水平还难以达到要求,资产负债结构存在失衡现象,导致利率风险加大。本文分析了中国银行业资产负债表失衡的表现,及其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影响,提出了商业银行适应新市场环境下的利率风险管理对策,以提升商业银行的适应能力和综合管理水平。吴必胜
-中国银行业资产负债表失衡的表现及其演变
过去十年,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负债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为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政府推出了“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银行业在这场信贷盛宴中大干快上,为突破资本、存贷比等监管限制,开展了广泛的银信合作,打开了银行业资产负债结构调整的“潘多拉盒子”。基于资产负债结构的大幅变化,银行业流动性覆盖率受到较大压力。
存款贷款等传统业务的占比在下降。从资产结构上看,贷款仍然是商业银行资产端份额最大的部分,但是贷款规模占比却经历了曲折的变化过程。从2010年开始,央行为了遏制资金泛滥和缓解日渐加大的通胀压力,对银行整体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叠加上调部分银行准备金率,紧缩的货币政策下银行贷款规模持续下行。2015年去杠杆政策实施以来,贷款规模处于下行通道。从负债结构上看,存款规模在总负债中的占比从2011年开始便进入下行通道,上市商业银行的数据显示,从2010年三季度的84.65%降至2016年底的71.68%。
“非标”和同业业务盛行我爱我爹哭坟,资产与负债存在期限错配风险。为防范风险,监管机构2010~2011年连续出台了针对银信合作的监管文件,强制要求银信合作资产回表。为应对监管,银行与信托公司将原来的银信合作产品正式装入信托SPV,使其成为规范的信托产品,此即金融市场所称的“非标”。由于负债端高度依赖短期同业市场,而资产端高比例投资于长期限的贷款与非标,流动性很低,资产与负债两端存在明显的期限错配,因此整个银行体系的资产流动性变得非常脆弱,系统性风险越来越大。
相关监管正在加强,但也带来了新的风险。监管机构逐渐注意到这一风险,开始加强对银行表外理财配置非标的管理,2013年“8号文”出台,限制表外理财投资非标资产,非标开始回表。同时,在宏观审慎评估体系总规模控制下,银行偏向于压缩同业资产来适应监管,部分商业银行开始缩表。2017年4月,中信银行总资产5.75万亿元,比上年末下降3.02%,受到MPA中对相关项目的考核及“去杠杆”的影响,同业负债规模占比逐渐回落。在同业负债受到严格限制的情况下,同业存单成为银行短期内吸收资金支持或扩张资产规模的重要工具。为满足监管要求和接续资金支持存续资产,银行不惜主动提升同业存单报价,推动了同业存单价格的持续上行。商业银行债和同业存单的发行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应收债券规模的攀升,对利率波动产生较大影响。
资产负债表失衡对银行利率风险管理造成冲击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是通过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还难以达到要求,多数银行中长期资产与负债匹配失衡,面临着较大的中长期利率风险。
-资产负债期限错配严重,导致重定价利率风险加大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用短期资金匹配中长期资产,造成存贷款期限错配的结构失衡,无法按资源优化和经营效率原则进行信贷资金的增量配置,导致贷款增量配置扭曲,进而引起存量风险,形成恶性循环。
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数量上存在明显的错配现象,资产和负债的期限结构、数量不匹配的情况十分明显,造成银行整体上生息负债大于生息资产,存在负利率敏感性缺口。虽然利率下降周期对银行有利,但长期来看勇者之师,银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和敏感性负债的规模越大,利率波动对其收益的影响也就越大,从而使得商业银行面临更大的重定价利率风险武藤十梦。
而且,银行间的结构性差异较大。中小型商业银行与大型商业银行总资产扩张增速存在差异。2011年一季度至2016年三季度,中小型商业银行总资产同比增速始终保持在17%之上天地武魂,高于同期大型银行总资产增速。
-债券持有比重较高,收益率曲线风险加大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持有大量的长期债券,而不同期限组合的负债结构的利率波动情况受到的影响不尽相同。例如红犬历险记,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非平行移动说明了不同期限债券的价格波动不同,不同商业银行持有债券组合的期限结构不同,则债券组合升值或者缩水的幅度不同,从而整个组合的价值也处在波动中。这些情况表明,我国商业银行面临巨大的收益率曲线风险。
收益率的变动使得银行资金存在“脱实向虚”的倾向。银行对其他金融企业债权占比由2010年1月的14.54%增长至2017年4月的24.36%,而同期对非金融企业及居民的债权占比则由54.16%下降至51.27%。
-资产负债息差非对称变化,利率基差和期限选择权风险加大
国外利率市场化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过程将导致资产负债业务的利差经历一个由低到高的阶段。以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为例。初期,存款利率大幅上升,息差呈现迅速收窄的趋势,这种非对称的利率变动,导致商业银行利率基差风险加大。中期,由于银行主动调整其存贷款结构,改革并完善其内部管理机制,实现了融资来源的多元化,使商业银行的息差空间逐步扩大。在这种情况下,贷款业务的利率变动水平将超过负债业务,贷款客户可能为减少利息支出而提前还贷,存款客户由于存款利率较低而提前支取,银行将面临更多的利率期限选择风险。后期,息差稳定,利率风险减弱。
-利率市场化进一步增加了管控资产负债表的难度
利率市场化将是一柄“双刃剑”,在完善我国金融体系的同时,给予银行更多经营自主权,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的战略机遇。利率市场化促使商业银行全面审视其管理架构与市场变化的适应性,对其利率风险防控能力也将提出更高要求。
由于我国实施了长期利率管制政策,使得商业银行更加习惯于在固定利差环境下泾干中学,通过增加生息资产规模来实现收益增长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利率风险管控的主动性不强。同时,资本市场发展的不健全,导致银行可用于对冲利率风险的交易工具有限,主动调整利率风险的政策空间较小,导致其对资产和负债方面的利率变动引起的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等的影响关注较少。
利率市场化后,利率风险管理能力较强的优秀银行的相对竞争优势将更加明显,不同风险管控能力银行之间的盈利能力差距加大,促使商业银行将资金的使用效益和价格管理纳入衡量经营成果的标准体系。贷款规模的增长不再表示其资金收益的提高,银行为获取持续的利差空间,将必须加强其对客户的分层管理,通过风险识别和差别化定价,严控资产负债业务的利率风险。
本平台将定期发送业内的最新动态、行业资讯、联盟活动等信息。如您喜欢我们发布的内容,请点击右上角按钮分享给您的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希望大家踊跃关注贞女烈女,谢谢!
发送时间: 9点-18点
微信号: rcbda2013
别光看,起来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