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甘肃省美食小吃,舌尖上的甘肃省(三)-酒泉市总工会
【推荐阅读】甘肃省美食小吃,舌尖上的甘肃省(三)-酒泉市总工会
21.民勤蜜瓜
民勤蜜瓜产于甘肃省民勤县,种植历史长达50多年,产品质量优于他乡同类产品。
甘肃省民勤县收成乡以盛产黄河密瓜、白兰瓜、郁金香而闻名全国,种植历史长达50多年,种植面积1.5万亩,产品质量优于他乡同类产品。黄河密瓜、白兰瓜含糖量高达18%,采用无公害栽培技术,1995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贸易部评为“中华老字号产品”,并指定为国家专用瓜生产基地。1999年云南昆明世博会上获得金奖,故有瓜乡之美称。收成乡生产的黄河蜜瓜、白兰瓜,以其肉厚、色纯、香甜闻名,以消暑、止渴、开胃而受欢迎,以个大、皮厚、耐运输而受青睐,全乡产量可达8000万公斤。每年七月上旬上市销往全国各地。
民勤县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下游,腾格里和巴丹吉林沙漠之间,民风纯朴,交通便利。广袤的沙性土壤,独特的气候条件,先进的栽培技术,多年积累的种植经验,培育了民勤蜜瓜肉似翡翠、甜美香醇、回味悠长、易储耐运、商品性好的综合品质,民勤是兰州白兰瓜和“甘肃蜜瓜”的故乡,产品远销国内各大中城市及港澳台地区。
近年来,民勤县委、县0着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做强做大活民勤蜜瓜产业文章,使其生产趋于“特色化、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民勤县成为甘肃较大的厚皮甜瓜产地,国家商标局注册了“民勤蜜瓜”地理性商标。“民勤蜜瓜”系列产品主要有黄河蜜瓜、玉金香、银帝、甘蜜宝、银峰等,其肉嫩汁多、气味芳香、含糖量高、品质优良、风味高雅、耐贮运,是止渴、解暑的上乘佳品。其中“黄河蜜”先后荣获“中华老字号”产品称号和甘肃省农业厅优质农产品奖,并于2003年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2006年获“北京奥运推荐瓜果产品”三等奖。2007年在北京奥运推荐果品暨中华名果评选活动中,民勤蜜瓜系列再次获得多项殊荣,其中甘蜜宝获一等奖,天香蜜、金红宝获二等奖、银帝获三等奖。
民勤蜜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范围为甘肃省民勤县东湖镇、西渠镇、收成乡、红沙梁乡、泉山镇、大滩乡、双茨科乡、东坝镇、夹河乡、苏武乡、三雷镇、大坝乡、薛百乡、昌宁乡等14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民勤蜜瓜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22.民勤红枣
民勤红枣皮薄肉厚,核小味甜,已有200多年的栽培历史。每百克含蛋白质1.2-3.3克,糖分24%以上,维生素C80毫克,还含有山楂酸、环磷酸、腺苷和三萜类化合物等,每百公斤热量可达600千卡,具有养胃健脾、益血壮神、防癌抗癌之功能,是治疗高血压病的天然药物食品,也是血气双亏病人的滋补佳品。年总产量在3000吨左右。
甘肃省河西走廊民勤县昌宁乡、蔡旗乡、重兴乡、薛百乡、大坝乡、三雷镇、苏武乡、东坝镇、夹河乡、双茨科乡、大滩乡、泉山镇、红沙梁乡、西渠镇、东湖镇、收成乡、南湖乡、红沙岗镇等18个乡镇及石羊河林场、勤锋农场2个国营农林场。
《民勤县人民政府关于确定民勤红枣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函》,民政函〔2015〕98号。
甘肃省地方标准:《民勤红枣》(草案)
民勤红枣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23.嘉峪关野麻湾西瓜
嘉峪关野麻湾西瓜:嘉峪关市新城镇横沟、野麻湾、长城、新城、中沟、观蒲、泥沟7个村。地理坐标为东经98°04′00″~98°36′00″,北纬39°38′00″~40°38′00″。嘉峪关野麻湾西瓜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24.成县核桃
成县核桃栽植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以其粒大、仁包而驰名中外,是传统出口创汇农副产品,也是全县农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
置身成县,最吸引人眼球的还不是美如油画的景色,那些大大小小、遍布城乡、状似蘑菇云的树冠,让你心旷神怡之余又多了几分感动,这些植物,不仅改善着我们生存的环境,也为成县人缔造着一个美好的明天。它,就是成县上上下下挂在嘴边,引为自豪的核桃。
现在,成县有核桃38.17万亩760多万株,2007年总产值可望突破亿元大关,农民人均核桃收人400余元。令人兴奋的是,这38万亩核桃中,目前挂果的仅11万多亩,那么,它潜在的经济效益不可低估特灵娜。
从1997年起,成县人坚持栽植核桃,用坚韧和毅力再造着“绿色铅锌矿”。
现在,成县已建成50万亩以上的核桃园100个,100万亩以上的核桃园50个,300万亩以上的核桃园20个,500万亩以上的核桃园5个,农户人均栽植核桃38株,建成城关至镡坝、支旗至宋坪、城关至二郎、抛沙至纸坊四条万亩核桃交通林带和200个核桃专业村,全县80%的乡镇已实现核桃全覆盖。
成县核桃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25.民勤扇子
在甘肃省民勤县,每年的端阳节,家家户户都要蒸做这种叫“扇子”的面食。从外观看,它酷似人们常见的扇子。
和中国其他地方的人们在端阳节吃粽子、戴香袋、系五彩绳、喝-酒、插杨柳枝、赛龙舟一样,民勤扇子的来历,有其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渊源。据史料记载,今天民勤的大部分户族,是明代洪武至成化时期从浙江宁波和江南应天府迁徙到民勤的。当时的明朝政府实行军屯战略,这些南方的军卒,便在民勤定居下来,成为民勤最早的屯田移民。有了移民,就有了移民文化。因为移民迁出地的习俗会随着移民传播到迁入地,并受当地原有习俗文化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进而与当地习俗文化融和,形成介于南北之间的一种新的文化品种。移民文化便应运而生。一种民俗、一个建筑甚至一首歌谣都会成为这种文化的载体,“扇子”也不例外。调查得知,在浙江宁波一带,自古就有在端阳节“发庚贴”、“送扇”的习俗,如是某家在年内要娶媳妇,就要在端阳节这一天发庚贴;如遇女儿出嫁后的第一个端阳节,则娘家父母兄弟,要向女婿家送去扇子、手巾、麦饼之类的礼物。扇子按性别和身份分出等级,送女儿、婆母、姑嫂的是制作精致的细竹扇;送公公、阿伯、女婿的是大芭蕉扇;送给小叔的就是一把纸折扇了。也有未婚青年男子,在端阳节这天把扇子送给自己的意中人。由此可见,扇子承载着一种美好的愿望和祝福。
最初的民勤移民,保留着这种风俗习惯。但是,民勤不象江南水乡,盛产竹子和芭蕉。没有竹扇和芭蕉扇,就创造出了面扇,在遄阳节这一天,相互向亲人们赠送。
民勤扇子一般在端阳节前三四天蒸做。蒸做前,选用民勤优质面粉做成发面,经多次兑入面粉后,擀成约半寸厚的面层,将研细成团的姜黄、玫瑰、薄荷、胡麻涂抹于面层,三、四层叠加在一起,做成大小匀称的扇形,手巧的家底主妇,还要在最上面造型,并用红花颜料进行点缀,然后盛放在木制蒸板上,进入大铁锅蒸熟。扇子出锅后,稍加晒晾即可。看时红星闪烁白面之上,令人赏心悦目,吃来美味绘萃面层之中,顿沉清香涌口。若有亲人在端阳节出门在外,不能吃到扇子,家中的亲人便会将扇子晾干,等外出的亲人回家时品尝,扇子历久弥香。
民勤扇子,西北沙漠地区独具特色的一种面食,它连接着一个地方的昨天和今天,也代表着一个地方的民俗和风情。
26.武都贺家坪油橄榄
甘肃省陇南市地处长江流域嘉陵江上游。由于西秦岭山系的屏障作用,沿川河谷及缓坡地带形成了冬暖谷地,为性喜温暖的油橄榄提供了良好的越冬渡夏和生长结实条件,这一区域除雨型不同,年降雨量偏少外,其它气象要素都与世界油橄榄主产区的地中海沿岸国家相似,是中国油橄榄优势区域。
贺家坪村位于陇南市以东26公里处的白龙江南岸,地处桔柑乡南部半山旱区。该村自1994年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开始种植没橄榄,并成立协会,通过协会统一规划,统一调运苗木、统一提供技术服务、统一收购外销等组织带动作用,极大地促进了油橄榄产业的发展。目前全村已种植油橄榄1050亩,协会会员发展到36人。2006年全村产油橄榄鲜果1.25万公斤,产值16万元,农民人均增收360元,农民人均纯收达1980元。
陇南市引种始于1975年,其中白龙江、白水江及犀牛江海拔1200m以下的河谷地带被确定为全国油橄榄一级适生区,并被国家列为全国三大油橄榄生产基地之一。在扩大基地规模的同时多方筹集资金按生产区域建成油橄榄综合加工厂4座,年加工能力达4万吨,为全市油橄榄产业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国家质检总局审查合格,2006年12月武都油橄榄获得了由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用标志。同时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等科研单位加强合作,研制开发出特级初榨橄榄油、橄榄油软胶囊、油橄榄系列产品、油橄榄茶等系列深加工产品,延长了产业链条,提高了加工附加值。目前,已有博林、祥宇、馨绿、田园等品牌的系列油橄榄产品投放市场,并多次荣获国内外各种奖项,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陇南市具有得天独厚的适宜油橄榄生长的优越自然条件,也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保障规模化种植,加上市场的需求不断提升,科研技术的保障以及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陇南市油橄榄产业必将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必将成为富民、富县、强市的特色支柱产业。
27.宁县九龙金枣
宁县九龙金枣是甘肃省庆阳市宁县的特产。宁县九龙金枣又名宁县晋枣,已有两千多年的生产历史,其枣梭状圆隆,个大、皮薄、色玫、肉厚、核小、味甜。鲜食脆酥醇甘,适口性强。
枣系多年生鼠李科落叶乔木,在庆阳市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相传宁县地方特产——大枣在周代即作为方物进贡王室(进贡朝廷),因而得名“晋枣”。唐时武则天特别喜用,因之声名更加远扬。庆阳的枣主要分布马莲河流域的庆城以南川道地区,其中在宁县境内比较多见。驰名中外的为宁县九龙金枣(主要是宁县晋枣),在当地栽培已有两千多年的生产历史,在《诗经》和隋唐史志中均有记载,1986年被评为甘肃省优质农产品,1996年获甘肃省第二届名优产品鉴评会金奖。 宁县大枣即九龙金枣主要品系有吊枣(即晋枣和马牙枣,统称九龙金枣)、夏枣(又名圆枣)和冬枣(又名相枣或木枣)三种。晋枣栽培面积大,产量高,品质好,是枣产品中的当家栽培品种。
九龙金枣皮薄肉厚,脆甜可口,营养丰富,平均单果重25克。最大的可达40克,实为枣中之王。宁县生产的“金丝蜜枣”色泽黄亮,肉质肥厚,含糖量高,曾多次被评为“甘肃省优质产品”,产品远销日本、香港、澳门和全国16省、市,深受好评。 宁县的马莲河川,九龙河川和城北河川是九龙金枣的主要产地,这里生产的九龙金枣分为吊枣和圆枣两种。吊枣又称晋枣,据史料记载,晋枣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西周时代,就作为宫品向朝延进贡过,因之得名晋枣,这种枣形如琥珀,枣果有梭状圆隆,个大、皮薄、色玫、肉厚、枣核小,鲜食脆酥醇甘,味甜如蜜,适口性强,营养十分丰富,可称天然绿色食品。圆枣又称夏枣,也是枣中精品。九龙金枣含有脂肪、蛋白质、磷、钙、铁和丰富的维生素B,是滋补上品,有健脾止泻,补血补铁,补心安神的作用,用吊枣和圆枣制成的金丝蜜枣、金枣罐头、金枣酒等产品色亮形好,品质优良,堪称佳品,是天然的绿色保健精品,尤其是蜜枣加工考察兼有鲜枣干枣之长,色艳香浓味甜质脆,颇受人们的喜爱。 九龙金枣除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有机酸、胡萝卜素、矿物质、糖份外,维生素含量是其它果品的几十倍,被誉为“百果之王”,营养与药用价值极高询君意,对其进行深加工,生产蜜枣、枣粉、枣咖啡、枣茶、枣饮料、枣胶调补品、枣味饼干、枣味奶等,市场前景广阔。
九龙金枣是宁县传统名优特产,发展九龙金枣是促进农业增收,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也是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的科学决策。近以来,该县坚持把九龙金枣产业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主导产业来抓,县上主要领导经常深入实地考察,解决具体问题,采取政策优惠,经济扶持,科技培训,典型引路等措施,狠抓九龙金枣基地建设。县上反复考察论证九龙金枣市场需求的基础上,确定全县建成十万亩九龙金枣基地,为了使这一决策落实到实处,县上专门成立了九龙金枣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和技术小姐,并按照依托资源,规模经营,面向市夺命来客场,系列开发的思路,抓种苗繁育,基地建设,资源改造,科技推广等环节,使九龙金枣生产初迈上了商品化生产规范化经营,科学化管理,系列化开发的轨道,形成了以马莲河、九龙河、城北河、泾浦河四河流域为主的四个大枣生产基地,以县城农贸市场为主导的金枣批发市场和以公路沿线新建的十多处田头市场。标准化栽植技术的推广,助推了以金枣为产品的加工企业。宁县先后帮助兴发果品厂、赛鲜果脯厂、新世纪果品、盛丰、泥阳公司等企业改扩建了厂房,使其拥有了必备的生产条件。
随着标准化生产的深入推进,宁县金枣产业走上了良性发展轨道,基本形成了“企业+基地+农户”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管理模式。全县金枣标准化种植面积迅速增加。目前,全县已建成优质枣园3.98万亩,初步形成了以马莲河、九龙河、城北河、泾蒲河、川台地为主的红枣基地。2008年全县枣园持果面积达1.8万亩,产鲜枣200多万公斤,产值达700万元,枣区农民最高收入达2.1万元。今年,九龙金枣喜获丰收,全县枣产量预计可达240万公斤,可实现产值1000万元。前几年县上还连续4年成功举办了"九龙金枣节",进一步提高了九龙金枣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九龙金枣先后被全国优质红枣评优会评为优质产品,被首届中国(国际)枣业博览会评为金奖产品,九龙金枣入选甘肃十大名果,在中国(国际)林业博览会上,九龙金枣、红富士苹果被评为“奥运果品”。
28.镇原老席
张维的一首《品镇原老席九碗十三花》,盛赞庆阳美食镇原老席。在我市,镇原老席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风格,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和礼仪。如今,镇原老席已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庆阳文化中一抹独特的风景。
闻道镇原风味佳,九碗还有十三花。
汉朝宫廷传玉宴,皆因原州人之华。
黄花菜香开皇花,明清贡品镇原芽。
若教彭祖持公论,陇东厨师镇原娃。
张维的一首《品镇原老席九碗十三花》,盛赞庆阳美食镇原老席。在我市,镇原老席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风格,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和礼仪。如今,镇原老席已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庆阳文化中一抹独特的风景。
渊源:源于汉魏宫廷菜肴
据说,镇原传统筵席源于汉魏宫廷菜肴,明代大臣许理(庆阳市镇原人)从朝廷带回了宴席的操作技术,传授给当地群众,进一步影响和改变了这里的饮食习惯,形成了镇原不同于其他地方的饮食文化。镇原老席是中国儒家文化在“食”与“行”中的集中反映,主要形式有“十七国赴宴”“十三花”“十全”等,其中“十三花”在一般“过事”场合比较多见,以十三个大菜为主,佐以八个小菜,馒头上四回,端菜十七趟。先单上菜,每上一道大菜,接着上一道小菜,各上八次,俗称“风搅雪”。
坐席的过程也有讲究,桌椅为八仙桌,一席八人,上设一对太师椅,这是最尊贵的两个位置,桌后悬匾、幛、字画,寓意四全四喜、吉祥如意。菜上齐了,尊者先动筷,其他人再跟着动筷子,倒酒时,不是一溜圈斟下来,而是先左后右、再左再右。
整个坐席的过程就是中华文化在餐饮礼仪上的完成体现,据文献记载可知,至少在周代,我国的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发展至今,虽已改进了一些繁文缛节,但镇原老席所体现的礼仪和文化仍然是见证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一扇窗口。
做法:尊重食材本身的味道
多年前,人们的生活内容比较简单,物质也不像现在这样丰富,特别是农村,要想做一顿丰盛的饭菜,可选用的食材很有限,蔬菜尤为缺少。因而镇原老席的菜样以肉类为主,猪肉是其中绝对的主角,辅以少量鸡肉,排骨、旋肉、肝子、酥肉、条子肉、蹄花、丸子,仅猪肉就能做出各种花样,一道席往往要用完一头猪,猪肉的不同部位往往就能做成一盘盘“硬菜”。
看似只是一盘肉,但厨师“道行”的深浅往往就在这几片肉上体现,软肉怎么切得又薄又完整最考验厨师的刀工,旋肉怎么一片挨一片旋得立起来,没有几年的工夫也做不到,看是肥肉片,其实经过了煮、蒸、炒等几个环节,吃起来肥而不腻。由于只是一样猪肉,厨师们变着花样、费尽心思做成十几样肉食——这正是镇原老席加工的复杂之处。
每种食材都有它独特的性格和脾气,比如鹿角,它是一种藻类沙菜,吃的时候佐以黄酒,鹿角就能变软。在调味品上,镇原老席的厨师选用的多为姜粉、大香、醋、盐等简单调料,很多菜品简单加工甚至不加工,更能体现出食物的本味,越是刻意求新求变,离平易、纯朴、自然的饮食之道就越远。镇原老席之所以令人难忘,恰恰在于它的返璞归真。
传承:镇原老席传人日渐稀少
李会林是镇原人,今年58岁,退伍后就学起了做老席这门手艺。三十多年来,他的厨艺日渐精湛,还带出了几百名徒弟。但很多人只是初学时热心,半途而废者多,即使学成后却不一定从事这一行。现在,李会林在西峰一家饭店做老席,他说:“一般人吃饭时不会点老席,现代人越来越不接受这个老传统了。”
在今年的政协会议上,政协委员董小龙就提出了《关于保护和开发陇东老筵席》的提案,董小龙在提案中说,由于传统老筵席的制作繁琐、老一辈筵席师傅因年龄原因逐渐减少,陇东地区的传统筵席面临失传和消失的危险。为了将这种古老的饮食文化保护和传承下来,董小龙建议,要对这种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进行整理编撰,相关部门要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同时,如果能将这种老筵席和旅游、服务等相关产业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陇东老席将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2013年,镇原老席就被市政府评选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对李会林来说是莫大的安慰。将来,他希望镇原老席能被省上、甚至国家认可,将这门手艺传承、保护下来。
明正德贤臣许理
许理,字伯温,号潜山,镇原人。明正德年间进士,官居兵科给事中。据镇原县海丰行政村许沟自然村许氏家族长辈回忆:许理从朝廷辞官回家后,请工匠做牛皮榜一张,用刀子在牛皮上雕刻许氏家族主要人物及世系关系,作为家族历史,保存多年。许理死后,因后辈互争亲疏,无人评判,牛皮榜于民国18年被毁。后人又陈设家影一部,保存至今。据家影记载:许理有一子名曰凤磐,字子沂。孙子六人,许进德、许进良、许进道、许进明、许进科、许西楼。现在城关镇海丰行政村许沟姓许人皆为许西楼后裔。
许理,初为观政都察院,后为丹阳知县。他在丹阳县时,适遇群0横征暴敛,盘剥百姓,对上应付讨好,对下毫不怜恤。许理详细督察,凡公用油浊鱼盐等细节,都定下制度,不准毒害人民。有一豪绅,隐瞒公款数千贯,历任县令受其贿赂,没有处治,许理依法秉公惩处,将其家产全部收归官府。不久,连年水灾,麦田被淹,许理用豪绅所瞒千贯,代交百姓赋税,百姓安居乐业。
距城20里的练湖,常有水患,许理率百姓,挖湖筑堤,在湖周围,栽种果树,水浅处植蒲,水深处养鱼,百姓获利极大。
许理反对奢侈,奖励守法,宽刑缓赋,除强扶弱。革除弊政,不到一年游手好闲之人不敢前来,境内安定,人民富足。
时过三年,许理升迁兵科给事中,离别丹阳时,百姓哭泣送行百里,所赠之物,一概不受。民不忍离,争相将许理穿的靴子换走,悬在城门楼上,聊表爱戴之情谊。
许理进入兵科,一心报国,1都指挥并都御史三人,奏词恳切合理,皇上称善。朝野没有不害怕的。许理还经常查点京营将士,所有将士不敢怠慢。有一年,甘肃发生旱灾,骄阳似火,禾苗枯死,庄稼颗粒无收,饿殍遍道。许理知道后心急如焚,多次向朝廷提出减免赋税。许多1不服,认为他偏袒一方,徇私舞弊。皇上决定派几名朝廷要员随许理实地调查,许理一行一到镇原,便被知县带到了大小方山一带考察庄稼。他们看见沟壑纵横,梁峁叠起,草木稀少,土地裸露。远远听见山洼耕作的农夫在唱牛老老山歌,要员问:“他们在说什么呀?”许理说:“坡陡牛爬不住滚到沟底了靠被潜了,他在哭牛呀!”要员问:“那他们怎么种庄稼呢?”许理说:“割一捆谷子钉一个撅,要不谷子就滚下山了”。吃饭时,农夫端上了粘面馍和蜂糖水,许理面前放着蜂糖水,其它1面前放着醋,各碟中汤水颜色差不多一样,分辨不清是糖是醋,他们都拿上馍蘸着吃。1们一尝,难以下咽,个个眉头紧锁,唯许理一人吃得津津有味。1员问他时,他说:“就这都是百姓给咱们特别做的,怎么敢嫌弃呢!百姓还得掺和野菜那才更不好吃呢!”
回到朝廷,许理一行向皇上反映,甘肃旱灾属实,百姓生活困苦不堪,那是个摔死老鼠绊死蛇的地方,无法交纳赋税。皇上便将甘肃粮税减去三千五百石。因有个河南籍1,曾说河南是天心地胆之地,加之当年的收成也较好,故将所减之粮赋改由河南承担。
许理身材魁伟,长须皓齿。雄辩多才,为官清廉,为民1,他的奏折言词恳切,据理充分,1污吏没有不怕许理的。一次上朝,偶遇一皇子在午门踢毽子,皇子开玩笑说:“许胡子上朝,屡屡参奏旁人。该当何罪?”许理亦开玩笑说:“你手抓凤凰(即毽子鸡毛,凤凰暗指皇后)脚踢皇上(即毽子上铜钱为皇上数封金币),该当何罪?”问的皇子哑口无言。由于许理耿直不阿,得到皇上的器重,正当他竭尽全力为国家效力的时候,不幸家里传来书信,其父病危,他以回家看父为由,辞掉了官职,回到了家乡。
为表明心迹,他将所用之物拉了十几大车,浩浩荡荡离开了京都。有人以赃官之名报告皇上。皇上便派轻骑护卫半路截回。经查车上装着书、纸、笔、砚还有锄头、犁杖等,皇上莫明其妙。许理说:“我为官多年,今日锦衣还乡,带上这些东西赠给父老乡亲。年青人读书上进报效国家;种田人辛勤耕作,安居乐业七哥电影网。”皇上喟然长叹,表扬了许理,惩罚了诬告的人。
许理任县今时慕容湮儿,经常深入民间,看到民风淳朴,尊老爱幼,想到遥远的亲人,有感于怀,写了四首(在任思亲)诗,以寄在外之情:
儿在江南亲在西,白云飞处泪频垂。
儒冠误我庭闱养,纯孝谁知是布衣。
纯孝谁知是布衣,温清定省不违期。
叮咛嘱尔当如何,解我异乡日日悲。
解我异乡日日悲,一心报国抚民疲。
三年述职虞庭日,五色龙章湿紫泥。
五色龙章湿紫泥,始知不负读书儿。
涓埃难报天恩荡,经济爱龙志与齐。
据民间传说,许理还从朝廷带回了宴席的操作技术,传授给当地群众,影响和改变了地方的饮食习惯,形成了镇原不同于其他地方的饮食文化。现在镇原人过年过节、婚丧、嫁娶所摆的酒席,就是模仿朝廷宴席而制作的。
许理四十八岁那年逝世于镇原县城东门蚂炸沟许家祠,沟前曾有家庙一座,香火不绝,解放初因修路拆除,姜柔伊葬于县城西莲池坪上,民国二十二年墓被盗,内蟒袍、玉带等物被窃一空误惹帝国总裁,所剩墓志砖仍留于墓内。他留给后人唯一的纪念品是上朝时手握的象牙笏板,至今还保存在许氏家里,成为许沟村村民每年耍社火的道具。
29.徽县嘉陵酱油
徽县陇南春、金徽酒闻名。甘肃大红袍花椒:传统产品,省内分布较广,有大花椒、大红袍、小红袍3种。以陇南所产大红袍为最佳,又称伏椒,果柄基部两侧有二小肉状物,俗称耳朵,为区别于他种的主要特征。
30.岷县野草莓
野草莓,果实似樱桃大小,聚生在球形花托上的草本植物,有红白两色品种。在岷县全境内都宜生长,特别适宜海拨在2000-2800米以下的阴湿草坡、地埂、路边、森林间生长,其果实多为红色,少见白色,可直接食用,具有其果汁辛温甜蜜,入口甘绵、入喉净爽、解渴解困、提神醒目、自然醇香、沁人脾胃、富含营养的独特风格而闻名陇上。
时值农历五、六月份,当全国一些地方正酷暑难熬时,岷县这个地方的最高气温只有20多度,境内天高云淡,山青水秀,小麦抽穗、洋芋花开、当归党参十里漂香,这时的农民正处于庄稼锄拔淡季。就在这美好的季节里,野草莓熟了。山坡上、地埂上、树荫下、河边、路边,透过草丛,一撮撮、一垅垅,那红的似樱桃,白的似珍珠杜雨辰,随着清凉的山风扑鼻而来。务农者、放牧者、走路者、漫“花儿”者随手摘下,捧在手心闻闻芳香寤寐求之,满把塞进口中,甜蜜餐、酸溜溜的透心儿凉爽,把乏气顿时抛到九霄云外,能真正的体验到“一路的芳香,自由的品偿,伴你去远方”的大自然情怀!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被称之为“小香港”的岷县人民生活似芝麻开花节节高,幸福指数在不断攀升,不仅富裕小康了,而且在饮食结构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大鱼大肉不稀罕了,野菜野果上餐桌了”,这是当今社会国强民富的真实写照。近些年来,这一纯天然、靠露水滋润生长的原生态野草莓山珍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挤进现代餐桌,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稀有之物,圣洁之果。它所含人体之需微量元素多少还尚无考证,但它的扑鼻芬芳是众人皆知、老幼喜欢的。每当餐桌上大鱼大肉吃油腻的时候;每当做活办公劳累的时候;每当老人孕妇心上谗念的时候;每当醉酒英雄而不醒的时候;每当盛夏闷热而无法避暑的时候……有一汤匙野草莓果汁就足够解腻解困解谗解酒解暑了,食后感到全身轻松愉快,令人忘情,令人陶醉,令人梦想家园。
怪不得这几年野草莓一上市,家种草莓便无人问津。那南门早市、新民大街、人民桥头、乡镇集贸市场上到处是一攒一攒的妇女和儿童,在地上摆着盆盆笼笼叫卖红似樱桃的野草莓,收购商大车、小车的拉着筛筛筐筐与拿着小盆、塑料袋偿鲜的市民争相抬价抢购,成为农贸交易的又一道靓丽风景。笔者了解到,野草莓上市前后仅一两个月时间,它确是老小皆喜的一种山味食品,尤以城里人最受欢迎,近年来一直是断档产品供不应求,价格原生鲜果高达每公斤10元以上,加工成品后每100克卖到8-10元。市场上一位扎着小羊角辫的女学生向笔者透露:“我在暑假里跟同学上山采摘野草莓十来天可挣五六百元,够上学费用了。”因此,岷县“天容”、“向阳”、“红雨伞”“山里人”“遍山红”“糖生果”等野生果食品综合生态园,似雨后春笋数不胜数。
岷县人有户户用糖淹制草莓自食的习俗,有条件的还用玻璃瓶、陶瓷等器皿盛装后放冰箱备用,不加任何添加剂,却能保持新鲜长存、甘绵醇厚、幽雅细腻、香气悠久等名贵佳果之特色。岷县野草莓加工逐渐形成了继酥皮点心品牌之后的又一大众化新产物,且产品已销往省内外部份超市、酒店、旅游景点,最热销兰州、西安、成都、北京等南北方大城市,成为老百姓馈赠亲朋好友、慰问老幼少妇最廉价最实惠的首选食品。岷县“红雨伞”食品厂年加工野草莓罐头2万余件,春节没到就销售一空,其他食品企业更有同感,每每的赚足了大把钞票。当地人民政府更把野草莓作为专供招商引资接待客商和答谢上级领导餐桌上的稀罕山珍列为指定产品。
集天地人和之灵气,聚岷山岷州之风情。岷县野草莓,来自高山草原,海拔、纬度、阳光、水土,人至诚,果至醇,味久香,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造就其富含优质营养、自然醇香的新贵族,它沐浴着七彩阳光,领略陇原土地的神韵,呈现在现代人大雅之堂,将带给你高品质的生活,高品味的人生。但愿岷县野草莓红了更红,人民生活似草莓汁甜甜蜜蜜、健康一生、聚焦幸福、定格美好!尤其让农民的笑声永久长存,“三农”成就更加辉煌!(供稿:贾学辉)
21.民勤蜜瓜
民勤蜜瓜产于甘肃省民勤县,种植历史长达50多年,产品质量优于他乡同类产品。
甘肃省民勤县收成乡以盛产黄河密瓜、白兰瓜、郁金香而闻名全国,种植历史长达50多年,种植面积1.5万亩,产品质量优于他乡同类产品。黄河密瓜、白兰瓜含糖量高达18%,采用无公害栽培技术,1995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贸易部评为“中华老字号产品”,并指定为国家专用瓜生产基地。1999年云南昆明世博会上获得金奖,故有瓜乡之美称。收成乡生产的黄河蜜瓜、白兰瓜,以其肉厚、色纯、香甜闻名,以消暑、止渴、开胃而受欢迎,以个大、皮厚、耐运输而受青睐,全乡产量可达8000万公斤。每年七月上旬上市销往全国各地。
民勤县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下游,腾格里和巴丹吉林沙漠之间,民风纯朴,交通便利。广袤的沙性土壤,独特的气候条件,先进的栽培技术,多年积累的种植经验,培育了民勤蜜瓜肉似翡翠、甜美香醇、回味悠长、易储耐运、商品性好的综合品质,民勤是兰州白兰瓜和“甘肃蜜瓜”的故乡,产品远销国内各大中城市及港澳台地区。
近年来,民勤县委、县0着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做强做大活民勤蜜瓜产业文章,使其生产趋于“特色化、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民勤县成为甘肃较大的厚皮甜瓜产地,国家商标局注册了“民勤蜜瓜”地理性商标。“民勤蜜瓜”系列产品主要有黄河蜜瓜、玉金香、银帝、甘蜜宝、银峰等,其肉嫩汁多、气味芳香、含糖量高、品质优良、风味高雅、耐贮运,是止渴、解暑的上乘佳品。其中“黄河蜜”先后荣获“中华老字号”产品称号和甘肃省农业厅优质农产品奖,并于2003年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2006年获“北京奥运推荐瓜果产品”三等奖。2007年在北京奥运推荐果品暨中华名果评选活动中,民勤蜜瓜系列再次获得多项殊荣,其中甘蜜宝获一等奖,天香蜜、金红宝获二等奖、银帝获三等奖。
民勤蜜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范围为甘肃省民勤县东湖镇、西渠镇、收成乡、红沙梁乡、泉山镇、大滩乡、双茨科乡、东坝镇、夹河乡、苏武乡、三雷镇、大坝乡、薛百乡、昌宁乡等14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民勤蜜瓜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22.民勤红枣
民勤红枣皮薄肉厚,核小味甜,已有200多年的栽培历史。每百克含蛋白质1.2-3.3克,糖分24%以上,维生素C80毫克,还含有山楂酸、环磷酸、腺苷和三萜类化合物等,每百公斤热量可达600千卡,具有养胃健脾、益血壮神、防癌抗癌之功能,是治疗高血压病的天然药物食品,也是血气双亏病人的滋补佳品。年总产量在3000吨左右。
甘肃省河西走廊民勤县昌宁乡、蔡旗乡、重兴乡、薛百乡、大坝乡、三雷镇、苏武乡、东坝镇、夹河乡、双茨科乡、大滩乡、泉山镇、红沙梁乡、西渠镇、东湖镇、收成乡、南湖乡、红沙岗镇等18个乡镇及石羊河林场、勤锋农场2个国营农林场。
《民勤县人民政府关于确定民勤红枣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函》,民政函〔2015〕98号。
甘肃省地方标准:《民勤红枣》(草案)
民勤红枣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23.嘉峪关野麻湾西瓜
嘉峪关野麻湾西瓜:嘉峪关市新城镇横沟、野麻湾、长城、新城、中沟、观蒲、泥沟7个村。地理坐标为东经98°04′00″~98°36′00″,北纬39°38′00″~40°38′00″。嘉峪关野麻湾西瓜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24.成县核桃
成县核桃栽植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以其粒大、仁包而驰名中外,是传统出口创汇农副产品,也是全县农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
置身成县,最吸引人眼球的还不是美如油画的景色,那些大大小小、遍布城乡、状似蘑菇云的树冠,让你心旷神怡之余又多了几分感动,这些植物,不仅改善着我们生存的环境,也为成县人缔造着一个美好的明天。它,就是成县上上下下挂在嘴边,引为自豪的核桃。
现在,成县有核桃38.17万亩760多万株,2007年总产值可望突破亿元大关,农民人均核桃收人400余元。令人兴奋的是,这38万亩核桃中,目前挂果的仅11万多亩,那么,它潜在的经济效益不可低估特灵娜。
从1997年起,成县人坚持栽植核桃,用坚韧和毅力再造着“绿色铅锌矿”。
现在,成县已建成50万亩以上的核桃园100个,100万亩以上的核桃园50个,300万亩以上的核桃园20个,500万亩以上的核桃园5个,农户人均栽植核桃38株,建成城关至镡坝、支旗至宋坪、城关至二郎、抛沙至纸坊四条万亩核桃交通林带和200个核桃专业村,全县80%的乡镇已实现核桃全覆盖。
成县核桃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25.民勤扇子
在甘肃省民勤县,每年的端阳节,家家户户都要蒸做这种叫“扇子”的面食。从外观看,它酷似人们常见的扇子。
和中国其他地方的人们在端阳节吃粽子、戴香袋、系五彩绳、喝-酒、插杨柳枝、赛龙舟一样,民勤扇子的来历,有其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渊源。据史料记载,今天民勤的大部分户族,是明代洪武至成化时期从浙江宁波和江南应天府迁徙到民勤的。当时的明朝政府实行军屯战略,这些南方的军卒,便在民勤定居下来,成为民勤最早的屯田移民。有了移民,就有了移民文化。因为移民迁出地的习俗会随着移民传播到迁入地,并受当地原有习俗文化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进而与当地习俗文化融和,形成介于南北之间的一种新的文化品种。移民文化便应运而生。一种民俗、一个建筑甚至一首歌谣都会成为这种文化的载体,“扇子”也不例外。调查得知,在浙江宁波一带,自古就有在端阳节“发庚贴”、“送扇”的习俗,如是某家在年内要娶媳妇,就要在端阳节这一天发庚贴;如遇女儿出嫁后的第一个端阳节,则娘家父母兄弟,要向女婿家送去扇子、手巾、麦饼之类的礼物。扇子按性别和身份分出等级,送女儿、婆母、姑嫂的是制作精致的细竹扇;送公公、阿伯、女婿的是大芭蕉扇;送给小叔的就是一把纸折扇了。也有未婚青年男子,在端阳节这天把扇子送给自己的意中人。由此可见,扇子承载着一种美好的愿望和祝福。
最初的民勤移民,保留着这种风俗习惯。但是,民勤不象江南水乡,盛产竹子和芭蕉。没有竹扇和芭蕉扇,就创造出了面扇,在遄阳节这一天,相互向亲人们赠送。
民勤扇子一般在端阳节前三四天蒸做。蒸做前,选用民勤优质面粉做成发面,经多次兑入面粉后,擀成约半寸厚的面层,将研细成团的姜黄、玫瑰、薄荷、胡麻涂抹于面层,三、四层叠加在一起,做成大小匀称的扇形,手巧的家底主妇,还要在最上面造型,并用红花颜料进行点缀,然后盛放在木制蒸板上,进入大铁锅蒸熟。扇子出锅后,稍加晒晾即可。看时红星闪烁白面之上,令人赏心悦目,吃来美味绘萃面层之中,顿沉清香涌口。若有亲人在端阳节出门在外,不能吃到扇子,家中的亲人便会将扇子晾干,等外出的亲人回家时品尝,扇子历久弥香。
民勤扇子,西北沙漠地区独具特色的一种面食,它连接着一个地方的昨天和今天,也代表着一个地方的民俗和风情。
26.武都贺家坪油橄榄
甘肃省陇南市地处长江流域嘉陵江上游。由于西秦岭山系的屏障作用,沿川河谷及缓坡地带形成了冬暖谷地,为性喜温暖的油橄榄提供了良好的越冬渡夏和生长结实条件,这一区域除雨型不同,年降雨量偏少外,其它气象要素都与世界油橄榄主产区的地中海沿岸国家相似,是中国油橄榄优势区域。
贺家坪村位于陇南市以东26公里处的白龙江南岸,地处桔柑乡南部半山旱区。该村自1994年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开始种植没橄榄,并成立协会,通过协会统一规划,统一调运苗木、统一提供技术服务、统一收购外销等组织带动作用,极大地促进了油橄榄产业的发展。目前全村已种植油橄榄1050亩,协会会员发展到36人。2006年全村产油橄榄鲜果1.25万公斤,产值16万元,农民人均增收360元,农民人均纯收达1980元。
陇南市引种始于1975年,其中白龙江、白水江及犀牛江海拔1200m以下的河谷地带被确定为全国油橄榄一级适生区,并被国家列为全国三大油橄榄生产基地之一。在扩大基地规模的同时多方筹集资金按生产区域建成油橄榄综合加工厂4座,年加工能力达4万吨,为全市油橄榄产业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国家质检总局审查合格,2006年12月武都油橄榄获得了由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用标志。同时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等科研单位加强合作,研制开发出特级初榨橄榄油、橄榄油软胶囊、油橄榄系列产品、油橄榄茶等系列深加工产品,延长了产业链条,提高了加工附加值。目前,已有博林、祥宇、馨绿、田园等品牌的系列油橄榄产品投放市场,并多次荣获国内外各种奖项,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陇南市具有得天独厚的适宜油橄榄生长的优越自然条件,也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保障规模化种植,加上市场的需求不断提升,科研技术的保障以及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陇南市油橄榄产业必将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必将成为富民、富县、强市的特色支柱产业。
27.宁县九龙金枣
宁县九龙金枣是甘肃省庆阳市宁县的特产。宁县九龙金枣又名宁县晋枣,已有两千多年的生产历史,其枣梭状圆隆,个大、皮薄、色玫、肉厚、核小、味甜。鲜食脆酥醇甘,适口性强。
枣系多年生鼠李科落叶乔木,在庆阳市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相传宁县地方特产——大枣在周代即作为方物进贡王室(进贡朝廷),因而得名“晋枣”。唐时武则天特别喜用,因之声名更加远扬。庆阳的枣主要分布马莲河流域的庆城以南川道地区,其中在宁县境内比较多见。驰名中外的为宁县九龙金枣(主要是宁县晋枣),在当地栽培已有两千多年的生产历史,在《诗经》和隋唐史志中均有记载,1986年被评为甘肃省优质农产品,1996年获甘肃省第二届名优产品鉴评会金奖。 宁县大枣即九龙金枣主要品系有吊枣(即晋枣和马牙枣,统称九龙金枣)、夏枣(又名圆枣)和冬枣(又名相枣或木枣)三种。晋枣栽培面积大,产量高,品质好,是枣产品中的当家栽培品种。
九龙金枣皮薄肉厚,脆甜可口,营养丰富,平均单果重25克。最大的可达40克,实为枣中之王。宁县生产的“金丝蜜枣”色泽黄亮,肉质肥厚,含糖量高,曾多次被评为“甘肃省优质产品”,产品远销日本、香港、澳门和全国16省、市,深受好评。 宁县的马莲河川,九龙河川和城北河川是九龙金枣的主要产地,这里生产的九龙金枣分为吊枣和圆枣两种。吊枣又称晋枣,据史料记载,晋枣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西周时代,就作为宫品向朝延进贡过,因之得名晋枣,这种枣形如琥珀,枣果有梭状圆隆,个大、皮薄、色玫、肉厚、枣核小,鲜食脆酥醇甘,味甜如蜜,适口性强,营养十分丰富,可称天然绿色食品。圆枣又称夏枣,也是枣中精品。九龙金枣含有脂肪、蛋白质、磷、钙、铁和丰富的维生素B,是滋补上品,有健脾止泻,补血补铁,补心安神的作用,用吊枣和圆枣制成的金丝蜜枣、金枣罐头、金枣酒等产品色亮形好,品质优良,堪称佳品,是天然的绿色保健精品,尤其是蜜枣加工考察兼有鲜枣干枣之长,色艳香浓味甜质脆,颇受人们的喜爱。 九龙金枣除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有机酸、胡萝卜素、矿物质、糖份外,维生素含量是其它果品的几十倍,被誉为“百果之王”,营养与药用价值极高询君意,对其进行深加工,生产蜜枣、枣粉、枣咖啡、枣茶、枣饮料、枣胶调补品、枣味饼干、枣味奶等,市场前景广阔。
九龙金枣是宁县传统名优特产,发展九龙金枣是促进农业增收,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也是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的科学决策。近以来,该县坚持把九龙金枣产业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主导产业来抓,县上主要领导经常深入实地考察,解决具体问题,采取政策优惠,经济扶持,科技培训,典型引路等措施,狠抓九龙金枣基地建设。县上反复考察论证九龙金枣市场需求的基础上,确定全县建成十万亩九龙金枣基地,为了使这一决策落实到实处,县上专门成立了九龙金枣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和技术小姐,并按照依托资源,规模经营,面向市夺命来客场,系列开发的思路,抓种苗繁育,基地建设,资源改造,科技推广等环节,使九龙金枣生产初迈上了商品化生产规范化经营,科学化管理,系列化开发的轨道,形成了以马莲河、九龙河、城北河、泾浦河四河流域为主的四个大枣生产基地,以县城农贸市场为主导的金枣批发市场和以公路沿线新建的十多处田头市场。标准化栽植技术的推广,助推了以金枣为产品的加工企业。宁县先后帮助兴发果品厂、赛鲜果脯厂、新世纪果品、盛丰、泥阳公司等企业改扩建了厂房,使其拥有了必备的生产条件。
随着标准化生产的深入推进,宁县金枣产业走上了良性发展轨道,基本形成了“企业+基地+农户”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管理模式。全县金枣标准化种植面积迅速增加。目前,全县已建成优质枣园3.98万亩,初步形成了以马莲河、九龙河、城北河、泾蒲河、川台地为主的红枣基地。2008年全县枣园持果面积达1.8万亩,产鲜枣200多万公斤,产值达700万元,枣区农民最高收入达2.1万元。今年,九龙金枣喜获丰收,全县枣产量预计可达240万公斤,可实现产值1000万元。前几年县上还连续4年成功举办了"九龙金枣节",进一步提高了九龙金枣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九龙金枣先后被全国优质红枣评优会评为优质产品,被首届中国(国际)枣业博览会评为金奖产品,九龙金枣入选甘肃十大名果,在中国(国际)林业博览会上,九龙金枣、红富士苹果被评为“奥运果品”。
28.镇原老席
张维的一首《品镇原老席九碗十三花》,盛赞庆阳美食镇原老席。在我市,镇原老席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风格,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和礼仪。如今,镇原老席已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庆阳文化中一抹独特的风景。
闻道镇原风味佳,九碗还有十三花。
汉朝宫廷传玉宴,皆因原州人之华。
黄花菜香开皇花,明清贡品镇原芽。
若教彭祖持公论,陇东厨师镇原娃。
张维的一首《品镇原老席九碗十三花》,盛赞庆阳美食镇原老席。在我市,镇原老席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风格,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和礼仪。如今,镇原老席已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庆阳文化中一抹独特的风景。
渊源:源于汉魏宫廷菜肴
据说,镇原传统筵席源于汉魏宫廷菜肴,明代大臣许理(庆阳市镇原人)从朝廷带回了宴席的操作技术,传授给当地群众,进一步影响和改变了这里的饮食习惯,形成了镇原不同于其他地方的饮食文化。镇原老席是中国儒家文化在“食”与“行”中的集中反映,主要形式有“十七国赴宴”“十三花”“十全”等,其中“十三花”在一般“过事”场合比较多见,以十三个大菜为主,佐以八个小菜,馒头上四回,端菜十七趟。先单上菜,每上一道大菜,接着上一道小菜,各上八次,俗称“风搅雪”。
坐席的过程也有讲究,桌椅为八仙桌,一席八人,上设一对太师椅,这是最尊贵的两个位置,桌后悬匾、幛、字画,寓意四全四喜、吉祥如意。菜上齐了,尊者先动筷,其他人再跟着动筷子,倒酒时,不是一溜圈斟下来,而是先左后右、再左再右。
整个坐席的过程就是中华文化在餐饮礼仪上的完成体现,据文献记载可知,至少在周代,我国的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发展至今,虽已改进了一些繁文缛节,但镇原老席所体现的礼仪和文化仍然是见证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一扇窗口。
做法:尊重食材本身的味道
多年前,人们的生活内容比较简单,物质也不像现在这样丰富,特别是农村,要想做一顿丰盛的饭菜,可选用的食材很有限,蔬菜尤为缺少。因而镇原老席的菜样以肉类为主,猪肉是其中绝对的主角,辅以少量鸡肉,排骨、旋肉、肝子、酥肉、条子肉、蹄花、丸子,仅猪肉就能做出各种花样,一道席往往要用完一头猪,猪肉的不同部位往往就能做成一盘盘“硬菜”。
看似只是一盘肉,但厨师“道行”的深浅往往就在这几片肉上体现,软肉怎么切得又薄又完整最考验厨师的刀工,旋肉怎么一片挨一片旋得立起来,没有几年的工夫也做不到,看是肥肉片,其实经过了煮、蒸、炒等几个环节,吃起来肥而不腻。由于只是一样猪肉,厨师们变着花样、费尽心思做成十几样肉食——这正是镇原老席加工的复杂之处。
每种食材都有它独特的性格和脾气,比如鹿角,它是一种藻类沙菜,吃的时候佐以黄酒,鹿角就能变软。在调味品上,镇原老席的厨师选用的多为姜粉、大香、醋、盐等简单调料,很多菜品简单加工甚至不加工,更能体现出食物的本味,越是刻意求新求变,离平易、纯朴、自然的饮食之道就越远。镇原老席之所以令人难忘,恰恰在于它的返璞归真。
传承:镇原老席传人日渐稀少
李会林是镇原人,今年58岁,退伍后就学起了做老席这门手艺。三十多年来,他的厨艺日渐精湛,还带出了几百名徒弟。但很多人只是初学时热心,半途而废者多,即使学成后却不一定从事这一行。现在,李会林在西峰一家饭店做老席,他说:“一般人吃饭时不会点老席,现代人越来越不接受这个老传统了。”
在今年的政协会议上,政协委员董小龙就提出了《关于保护和开发陇东老筵席》的提案,董小龙在提案中说,由于传统老筵席的制作繁琐、老一辈筵席师傅因年龄原因逐渐减少,陇东地区的传统筵席面临失传和消失的危险。为了将这种古老的饮食文化保护和传承下来,董小龙建议,要对这种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进行整理编撰,相关部门要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同时,如果能将这种老筵席和旅游、服务等相关产业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陇东老席将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2013年,镇原老席就被市政府评选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对李会林来说是莫大的安慰。将来,他希望镇原老席能被省上、甚至国家认可,将这门手艺传承、保护下来。
明正德贤臣许理
许理,字伯温,号潜山,镇原人。明正德年间进士,官居兵科给事中。据镇原县海丰行政村许沟自然村许氏家族长辈回忆:许理从朝廷辞官回家后,请工匠做牛皮榜一张,用刀子在牛皮上雕刻许氏家族主要人物及世系关系,作为家族历史,保存多年。许理死后,因后辈互争亲疏,无人评判,牛皮榜于民国18年被毁。后人又陈设家影一部,保存至今。据家影记载:许理有一子名曰凤磐,字子沂。孙子六人,许进德、许进良、许进道、许进明、许进科、许西楼。现在城关镇海丰行政村许沟姓许人皆为许西楼后裔。
许理,初为观政都察院,后为丹阳知县。他在丹阳县时,适遇群0横征暴敛,盘剥百姓,对上应付讨好,对下毫不怜恤。许理详细督察,凡公用油浊鱼盐等细节,都定下制度,不准毒害人民。有一豪绅,隐瞒公款数千贯,历任县令受其贿赂,没有处治,许理依法秉公惩处,将其家产全部收归官府。不久,连年水灾,麦田被淹,许理用豪绅所瞒千贯,代交百姓赋税,百姓安居乐业。
距城20里的练湖,常有水患,许理率百姓,挖湖筑堤,在湖周围,栽种果树,水浅处植蒲,水深处养鱼,百姓获利极大。
许理反对奢侈,奖励守法,宽刑缓赋,除强扶弱。革除弊政,不到一年游手好闲之人不敢前来,境内安定,人民富足。
时过三年,许理升迁兵科给事中,离别丹阳时,百姓哭泣送行百里,所赠之物,一概不受。民不忍离,争相将许理穿的靴子换走,悬在城门楼上,聊表爱戴之情谊。
许理进入兵科,一心报国,1都指挥并都御史三人,奏词恳切合理,皇上称善。朝野没有不害怕的。许理还经常查点京营将士,所有将士不敢怠慢。有一年,甘肃发生旱灾,骄阳似火,禾苗枯死,庄稼颗粒无收,饿殍遍道。许理知道后心急如焚,多次向朝廷提出减免赋税。许多1不服,认为他偏袒一方,徇私舞弊。皇上决定派几名朝廷要员随许理实地调查,许理一行一到镇原,便被知县带到了大小方山一带考察庄稼。他们看见沟壑纵横,梁峁叠起,草木稀少,土地裸露。远远听见山洼耕作的农夫在唱牛老老山歌,要员问:“他们在说什么呀?”许理说:“坡陡牛爬不住滚到沟底了靠被潜了,他在哭牛呀!”要员问:“那他们怎么种庄稼呢?”许理说:“割一捆谷子钉一个撅,要不谷子就滚下山了”。吃饭时,农夫端上了粘面馍和蜂糖水,许理面前放着蜂糖水,其它1面前放着醋,各碟中汤水颜色差不多一样,分辨不清是糖是醋,他们都拿上馍蘸着吃。1们一尝,难以下咽,个个眉头紧锁,唯许理一人吃得津津有味。1员问他时,他说:“就这都是百姓给咱们特别做的,怎么敢嫌弃呢!百姓还得掺和野菜那才更不好吃呢!”
回到朝廷,许理一行向皇上反映,甘肃旱灾属实,百姓生活困苦不堪,那是个摔死老鼠绊死蛇的地方,无法交纳赋税。皇上便将甘肃粮税减去三千五百石。因有个河南籍1,曾说河南是天心地胆之地,加之当年的收成也较好,故将所减之粮赋改由河南承担。
许理身材魁伟,长须皓齿。雄辩多才,为官清廉,为民1,他的奏折言词恳切,据理充分,1污吏没有不怕许理的。一次上朝,偶遇一皇子在午门踢毽子,皇子开玩笑说:“许胡子上朝,屡屡参奏旁人。该当何罪?”许理亦开玩笑说:“你手抓凤凰(即毽子鸡毛,凤凰暗指皇后)脚踢皇上(即毽子上铜钱为皇上数封金币),该当何罪?”问的皇子哑口无言。由于许理耿直不阿,得到皇上的器重,正当他竭尽全力为国家效力的时候,不幸家里传来书信,其父病危,他以回家看父为由,辞掉了官职,回到了家乡。
为表明心迹,他将所用之物拉了十几大车,浩浩荡荡离开了京都。有人以赃官之名报告皇上。皇上便派轻骑护卫半路截回。经查车上装着书、纸、笔、砚还有锄头、犁杖等,皇上莫明其妙。许理说:“我为官多年,今日锦衣还乡,带上这些东西赠给父老乡亲。年青人读书上进报效国家;种田人辛勤耕作,安居乐业七哥电影网。”皇上喟然长叹,表扬了许理,惩罚了诬告的人。
许理任县今时慕容湮儿,经常深入民间,看到民风淳朴,尊老爱幼,想到遥远的亲人,有感于怀,写了四首(在任思亲)诗,以寄在外之情:
儿在江南亲在西,白云飞处泪频垂。
儒冠误我庭闱养,纯孝谁知是布衣。
纯孝谁知是布衣,温清定省不违期。
叮咛嘱尔当如何,解我异乡日日悲。
解我异乡日日悲,一心报国抚民疲。
三年述职虞庭日,五色龙章湿紫泥。
五色龙章湿紫泥,始知不负读书儿。
涓埃难报天恩荡,经济爱龙志与齐。
据民间传说,许理还从朝廷带回了宴席的操作技术,传授给当地群众,影响和改变了地方的饮食习惯,形成了镇原不同于其他地方的饮食文化。现在镇原人过年过节、婚丧、嫁娶所摆的酒席,就是模仿朝廷宴席而制作的。
许理四十八岁那年逝世于镇原县城东门蚂炸沟许家祠,沟前曾有家庙一座,香火不绝,解放初因修路拆除,姜柔伊葬于县城西莲池坪上,民国二十二年墓被盗,内蟒袍、玉带等物被窃一空误惹帝国总裁,所剩墓志砖仍留于墓内。他留给后人唯一的纪念品是上朝时手握的象牙笏板,至今还保存在许氏家里,成为许沟村村民每年耍社火的道具。
29.徽县嘉陵酱油
徽县陇南春、金徽酒闻名。甘肃大红袍花椒:传统产品,省内分布较广,有大花椒、大红袍、小红袍3种。以陇南所产大红袍为最佳,又称伏椒,果柄基部两侧有二小肉状物,俗称耳朵,为区别于他种的主要特征。
30.岷县野草莓
野草莓,果实似樱桃大小,聚生在球形花托上的草本植物,有红白两色品种。在岷县全境内都宜生长,特别适宜海拨在2000-2800米以下的阴湿草坡、地埂、路边、森林间生长,其果实多为红色,少见白色,可直接食用,具有其果汁辛温甜蜜,入口甘绵、入喉净爽、解渴解困、提神醒目、自然醇香、沁人脾胃、富含营养的独特风格而闻名陇上。
时值农历五、六月份,当全国一些地方正酷暑难熬时,岷县这个地方的最高气温只有20多度,境内天高云淡,山青水秀,小麦抽穗、洋芋花开、当归党参十里漂香,这时的农民正处于庄稼锄拔淡季。就在这美好的季节里,野草莓熟了。山坡上、地埂上、树荫下、河边、路边,透过草丛,一撮撮、一垅垅,那红的似樱桃,白的似珍珠杜雨辰,随着清凉的山风扑鼻而来。务农者、放牧者、走路者、漫“花儿”者随手摘下,捧在手心闻闻芳香寤寐求之,满把塞进口中,甜蜜餐、酸溜溜的透心儿凉爽,把乏气顿时抛到九霄云外,能真正的体验到“一路的芳香,自由的品偿,伴你去远方”的大自然情怀!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被称之为“小香港”的岷县人民生活似芝麻开花节节高,幸福指数在不断攀升,不仅富裕小康了,而且在饮食结构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大鱼大肉不稀罕了,野菜野果上餐桌了”,这是当今社会国强民富的真实写照。近些年来,这一纯天然、靠露水滋润生长的原生态野草莓山珍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挤进现代餐桌,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稀有之物,圣洁之果。它所含人体之需微量元素多少还尚无考证,但它的扑鼻芬芳是众人皆知、老幼喜欢的。每当餐桌上大鱼大肉吃油腻的时候;每当做活办公劳累的时候;每当老人孕妇心上谗念的时候;每当醉酒英雄而不醒的时候;每当盛夏闷热而无法避暑的时候……有一汤匙野草莓果汁就足够解腻解困解谗解酒解暑了,食后感到全身轻松愉快,令人忘情,令人陶醉,令人梦想家园。
怪不得这几年野草莓一上市,家种草莓便无人问津。那南门早市、新民大街、人民桥头、乡镇集贸市场上到处是一攒一攒的妇女和儿童,在地上摆着盆盆笼笼叫卖红似樱桃的野草莓,收购商大车、小车的拉着筛筛筐筐与拿着小盆、塑料袋偿鲜的市民争相抬价抢购,成为农贸交易的又一道靓丽风景。笔者了解到,野草莓上市前后仅一两个月时间,它确是老小皆喜的一种山味食品,尤以城里人最受欢迎,近年来一直是断档产品供不应求,价格原生鲜果高达每公斤10元以上,加工成品后每100克卖到8-10元。市场上一位扎着小羊角辫的女学生向笔者透露:“我在暑假里跟同学上山采摘野草莓十来天可挣五六百元,够上学费用了。”因此,岷县“天容”、“向阳”、“红雨伞”“山里人”“遍山红”“糖生果”等野生果食品综合生态园,似雨后春笋数不胜数。
岷县人有户户用糖淹制草莓自食的习俗,有条件的还用玻璃瓶、陶瓷等器皿盛装后放冰箱备用,不加任何添加剂,却能保持新鲜长存、甘绵醇厚、幽雅细腻、香气悠久等名贵佳果之特色。岷县野草莓加工逐渐形成了继酥皮点心品牌之后的又一大众化新产物,且产品已销往省内外部份超市、酒店、旅游景点,最热销兰州、西安、成都、北京等南北方大城市,成为老百姓馈赠亲朋好友、慰问老幼少妇最廉价最实惠的首选食品。岷县“红雨伞”食品厂年加工野草莓罐头2万余件,春节没到就销售一空,其他食品企业更有同感,每每的赚足了大把钞票。当地人民政府更把野草莓作为专供招商引资接待客商和答谢上级领导餐桌上的稀罕山珍列为指定产品。
集天地人和之灵气,聚岷山岷州之风情。岷县野草莓,来自高山草原,海拔、纬度、阳光、水土,人至诚,果至醇,味久香,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造就其富含优质营养、自然醇香的新贵族,它沐浴着七彩阳光,领略陇原土地的神韵,呈现在现代人大雅之堂,将带给你高品质的生活,高品味的人生。但愿岷县野草莓红了更红,人民生活似草莓汁甜甜蜜蜜、健康一生、聚焦幸福、定格美好!尤其让农民的笑声永久长存,“三农”成就更加辉煌!(供稿:贾学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