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业余”是创造时间的时间-文化陇南
【推荐阅读】“业余”是创造时间的时间-文化陇南
2017-05-15星期一
孔仲起先生藏有一件陆俨少先生特殊的“证明”绝密策反。80年代末,一次孔先生到陆先生处串门,陆先生留饭吃饺子。孔先生婉辞,说:“夫人在家,不敢在外吃‘野食’。”陆先生笑曰:“不要紧,我给你开证明。”“证明”曰:“今午仲起来吃水饺,没有做出轨的事,老老实实,目不斜视,两眼只是看在盒子里。他脑子里想的什么,我不知道,特此证明,下不为例。孔夫人台照。陆俨少。”
江郁之说:大家都说“忙”。古人了不起,造字都有依据。“忙”,实际就是“心死”。马克思曾说过,“业余”是创造时间的时间。真是精辟。
欧洲某美术馆收藏有大量的现代艺术作品,后来用压缩机将这些藏品压缩在一个水泥箱子里,然后在美术馆的广场挖一个坑埋了,上面插一块牌子,将这些作品的名称和作者罗列于上,称此处埋有某某人现代作品云云。
葵花朵朵向太阳(国画) 唐云
刘一闻认识唐云是由商承祚先生介绍去的。当时他持商先生的信去找唐先生,唐在电话那头,声音很大:“你是哪一个妻乃上将军?”刘说是商承祚先生介绍来的。“商承炸(唐云念作炸),我老朋友,明晚侬同他来我家吃老酒。”唐云不等刘一闻报上名便挂了电话。
刘回来告之商先生,次日又约上方去疾先生上唐家喝酒。唐云提出装着五大斤绍兴老酒的酒囊,给每个人倒酒,轮到刘一闻。刘摆手说不会喝。唐云很是吃惊:“侬不会喝酒怎是商承炸的朋友呢?侬不会喝酒怎能学画画呢?”刘一闻当时是个小青年,并非真不会喝酒。经唐先生这么一说,也就无拘束地喝开了。酒饱,唐先生有点踉跄,对刘附耳曰:“明朝下午三时来我家,我给侬画画。”刘一闻很高兴,次日如约早早来到唐家。唐云在睡觉,嗥声雷鸣。刘一闻在一边静候。
不久,唐先生醒来,惺眼见刘,问:“侬是哪一个?”唐先生已记不得为刘画画事了,让刘空欢喜一场。过几日再去,唐先生说:“我画画不那么容易,哪有格快的。”再过数日复去,唐云说:“小伢儿,侬勿晓得全世界的人都要侬唐伯伯画画,画勿过来的。”最后一次,唐先生总算给刘一闻画画。唐云画画的工具堆在另一张案上,作画时要从案上往桌子上搬。刘一闻要帮忙,唐先生摆手:“侬动勿来!”刘只好在一边看着唐先生一件件搬过来。刘说,唐先生每天不知都要搬几个来回。唐先生是一个特别性情的人,他要是不喜欢某人,会说:“侬好回去了,我要上茅厕。”他十分喜欢刘一闻,渐渐成了忘年交。刘有时在他面前就没大没小的。刘给唐先生刻了不少印,有一次唐先生对刘一闻说:“侬印刻得不错,只是这方的边似是太过了,往回收一收就更好了。”刘说:“我拿回去重刻。”过几日,送印回来,称按先生的意思重刻了。唐先生看后说:“看看,这就好多了。”其实这方印刘一闻并没修改。
唐先生是个玩家,也喜欢刻印。一次,他拿一方印给刘一闻看,刻的是“人间正道是沧桑”。印刻得平平,石头倒是一块上好的朱砂冻。刘一闻直言说:“唐伯伯这方印刻得不好,但石头很好。”唐先生有一点失望,收起来喝酒。喝到高兴,唐云问:“侬说说我印刻得如何不好?”刘答:“刀法不对,姜桂成就好比我画画不懂笔法一样。”两人都喝得有点高,刘一闻向唐云要这方印。“侬说我刻勿好,我送侬做啥?”唐云说曲炜。“我见这块石头好。”刘说。酒罢,唐云起身又掏出那方印,送给刘一闻,说:“送侬勿是侬夸石头好,而是侬陪我喝得开心李好郭晓敏。”
陈梦家在西南联大上课,曾讲到《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有学生请教,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人,几人结婚?几人未婚立顿烤肉?陈信口回复:“冠者五六人,五六得三十,故三十个贤人结了婚;童子六七人,六七得四十二,四十二个没结婚。三十加四十二,正好七十二贤人。”虽为歪答,一时传为佳话。其实,这并非陈梦家独创。王国维说:“此刘俳优石动筩戏语,见《太平广记》所引隋侯白《启颜录》。然皇侃《义疏》所载一说,已作是解。其意曰:‘冠者五六,五六三十人也。童子六七,六七四十二人也。四十二人就三十马瑞曼,合为七十二人也。孔门升堂七十二人也。’乃知优人诙谐,亦有资本。又按《太平御览·礼仪部》引《汉旧仪》曰:‘礼后稷于东南,常以八月祭,舞者七十二人,冠者五六三十人,童子六七四十二人,为民祈农报功。’则汉人已为此解,岂为皇侃所引或说所自出?”就像黄宗羲所言:“然流传既久,即其不足信者,亦为古迹矣。”陈平原说,以此看待此类文人逸事,方觉有趣。
陆侃如在法国考博士时,导师问:为何“孔雀东南飞”?陆随声应曰:因“西北有高楼”。二者都为《古诗十九首》名句,虽起兴调侃,然见才情敏捷,逞才使气,自信、从容而潇洒。
老费说:《皇帝的新装》里,百姓知道皇帝一丝不挂,但皇帝他本身的确不知道自己没穿衣服,他只是愚蠢。如果是皇帝他知道自己光身子,大家都知道这是天大的谎言,但还是要走在大街上让大家为新装鼓掌,那就是无耻了。
来源:中国文化报
监制:茹涛 责编:高剑榕 编辑:李海琳
微 信 号:lnwgxj
新浪微博:文化·陇南
2017-05-15星期一
孔仲起先生藏有一件陆俨少先生特殊的“证明”绝密策反。80年代末,一次孔先生到陆先生处串门,陆先生留饭吃饺子。孔先生婉辞,说:“夫人在家,不敢在外吃‘野食’。”陆先生笑曰:“不要紧,我给你开证明。”“证明”曰:“今午仲起来吃水饺,没有做出轨的事,老老实实,目不斜视,两眼只是看在盒子里。他脑子里想的什么,我不知道,特此证明,下不为例。孔夫人台照。陆俨少。”
江郁之说:大家都说“忙”。古人了不起,造字都有依据。“忙”,实际就是“心死”。马克思曾说过,“业余”是创造时间的时间。真是精辟。
欧洲某美术馆收藏有大量的现代艺术作品,后来用压缩机将这些藏品压缩在一个水泥箱子里,然后在美术馆的广场挖一个坑埋了,上面插一块牌子,将这些作品的名称和作者罗列于上,称此处埋有某某人现代作品云云。
葵花朵朵向太阳(国画) 唐云
刘一闻认识唐云是由商承祚先生介绍去的。当时他持商先生的信去找唐先生,唐在电话那头,声音很大:“你是哪一个妻乃上将军?”刘说是商承祚先生介绍来的。“商承炸(唐云念作炸),我老朋友,明晚侬同他来我家吃老酒。”唐云不等刘一闻报上名便挂了电话。
刘回来告之商先生,次日又约上方去疾先生上唐家喝酒。唐云提出装着五大斤绍兴老酒的酒囊,给每个人倒酒,轮到刘一闻。刘摆手说不会喝。唐云很是吃惊:“侬不会喝酒怎是商承炸的朋友呢?侬不会喝酒怎能学画画呢?”刘一闻当时是个小青年,并非真不会喝酒。经唐先生这么一说,也就无拘束地喝开了。酒饱,唐先生有点踉跄,对刘附耳曰:“明朝下午三时来我家,我给侬画画。”刘一闻很高兴,次日如约早早来到唐家。唐云在睡觉,嗥声雷鸣。刘一闻在一边静候。
不久,唐先生醒来,惺眼见刘,问:“侬是哪一个?”唐先生已记不得为刘画画事了,让刘空欢喜一场。过几日再去,唐先生说:“我画画不那么容易,哪有格快的。”再过数日复去,唐云说:“小伢儿,侬勿晓得全世界的人都要侬唐伯伯画画,画勿过来的。”最后一次,唐先生总算给刘一闻画画。唐云画画的工具堆在另一张案上,作画时要从案上往桌子上搬。刘一闻要帮忙,唐先生摆手:“侬动勿来!”刘只好在一边看着唐先生一件件搬过来。刘说,唐先生每天不知都要搬几个来回。唐先生是一个特别性情的人,他要是不喜欢某人,会说:“侬好回去了,我要上茅厕。”他十分喜欢刘一闻,渐渐成了忘年交。刘有时在他面前就没大没小的。刘给唐先生刻了不少印,有一次唐先生对刘一闻说:“侬印刻得不错,只是这方的边似是太过了,往回收一收就更好了。”刘说:“我拿回去重刻。”过几日,送印回来,称按先生的意思重刻了。唐先生看后说:“看看,这就好多了。”其实这方印刘一闻并没修改。
唐先生是个玩家,也喜欢刻印。一次,他拿一方印给刘一闻看,刻的是“人间正道是沧桑”。印刻得平平,石头倒是一块上好的朱砂冻。刘一闻直言说:“唐伯伯这方印刻得不好,但石头很好。”唐先生有一点失望,收起来喝酒。喝到高兴,唐云问:“侬说说我印刻得如何不好?”刘答:“刀法不对,姜桂成就好比我画画不懂笔法一样。”两人都喝得有点高,刘一闻向唐云要这方印。“侬说我刻勿好,我送侬做啥?”唐云说曲炜。“我见这块石头好。”刘说。酒罢,唐云起身又掏出那方印,送给刘一闻,说:“送侬勿是侬夸石头好,而是侬陪我喝得开心李好郭晓敏。”
陈梦家在西南联大上课,曾讲到《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有学生请教,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人,几人结婚?几人未婚立顿烤肉?陈信口回复:“冠者五六人,五六得三十,故三十个贤人结了婚;童子六七人,六七得四十二,四十二个没结婚。三十加四十二,正好七十二贤人。”虽为歪答,一时传为佳话。其实,这并非陈梦家独创。王国维说:“此刘俳优石动筩戏语,见《太平广记》所引隋侯白《启颜录》。然皇侃《义疏》所载一说,已作是解。其意曰:‘冠者五六,五六三十人也。童子六七,六七四十二人也。四十二人就三十马瑞曼,合为七十二人也。孔门升堂七十二人也。’乃知优人诙谐,亦有资本。又按《太平御览·礼仪部》引《汉旧仪》曰:‘礼后稷于东南,常以八月祭,舞者七十二人,冠者五六三十人,童子六七四十二人,为民祈农报功。’则汉人已为此解,岂为皇侃所引或说所自出?”就像黄宗羲所言:“然流传既久,即其不足信者,亦为古迹矣。”陈平原说,以此看待此类文人逸事,方觉有趣。
陆侃如在法国考博士时,导师问:为何“孔雀东南飞”?陆随声应曰:因“西北有高楼”。二者都为《古诗十九首》名句,虽起兴调侃,然见才情敏捷,逞才使气,自信、从容而潇洒。
老费说:《皇帝的新装》里,百姓知道皇帝一丝不挂,但皇帝他本身的确不知道自己没穿衣服,他只是愚蠢。如果是皇帝他知道自己光身子,大家都知道这是天大的谎言,但还是要走在大街上让大家为新装鼓掌,那就是无耻了。
来源:中国文化报
监制:茹涛 责编:高剑榕 编辑:李海琳
微 信 号:lnwgxj
新浪微博:文化·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