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知识付费,是优质风口还是昙花一现?-创匠说
【探讨】知识付费,是优质风口还是昙花一现?-创匠说
导读:
知识付费在2016年火热,创造了深圳卫视跨年晚会收视第一,喜马拉雅“123知识狂欢节”销量超5000万元,知乎live的月销售峰值等一系列成绩。但是,2017年的知识付费似乎没有延续2016年的神话,3个卫视的知识跨年晚会并没有创造收视奇迹。短短一年内,“知识付费”这个风口上的概念也被蒙上了一层迷雾。综合各家观点,为您解读知识付费的发展前景。
质疑:知识付费真的能让我们迅速获得知识我是奋青?
知识付费的走俏让互联网增添了不少有深度、有价值的内容。然而,对知识付费的质疑也浮出水面。一篇名为《罗振宇的骗局》在2017年10月下旬引发热议。文章认为,大部分的知识付费都是“大忽悠”,传授的知识是“未经你思考的”,罗振宇就是在高明地贩卖“焦虑感”。还有观点认为,知识付费实则是在满足人“好像是在获取知识”的虚荣。罗振宇在朋友圈里写道,在他看来,今天我们说的“知识付费”,并不是在为“知识”而付费,而是为“获得知识的过程”,也就是“教育”而付费,我们是把钱付给了帮助我们转化知识的人。
目前市场上的知识付费产品,包含音频、图文、视频直播及录播、一对一咨询或在线问答等产品形态。有人觉得,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坚持听完这些课程莫大欢喜。有用户认为,买了一门课之后,才发现这门课的内容没什么深度,为知识一次性付费就像在赌博,“就像进电影院看过之后才知道片子到底好不好”。
针对后一种现象,知乎等知识付费平台陆续推出试听、“收听15条以内燕子鱼,7天内无理由退换”等售后服务。但是用户在花上几百元购买一项无形的知识服务时,心中还是会有疑问:这些把经典名著拆了之后讲给我听的人能传递出原书的精髓吗?这门课程能真的让我读懂“××学”吗?
一位某知识付费产品的内容编辑表示,知识付费产品之所以能够风生水起,“从根本上说是由通识教育的缺失、学术发展的封闭化和白领们的知识焦虑造成的”。而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各大平台的产品已经出现“高度的同质化”。比如,得到、喜马拉雅、新世相读书会、樊登读书会等都加入了“听书”付费产品的“战场”,在选书、讲述模式上很相似。
这些“质疑”也反映在2017年知识付费平台的“成绩单”上。公开报道显示,知乎live除在2017年3月和下半年开学季成绩有回升外,单月参与人数和单月收入都出现了下滑趋势。一度爆火的分答,其活跃用户的增长也遭遇瓶颈。同时,分答更是遭遇了明星“答主”罗永浩和PAPI酱的接连退出。
2018年,下行压力和质疑声可能依旧会伴随在知识付费平台的左右,它的未来会怎样?在“风口”和“瓶颈”的缠绕中,平台中的“领头羊”和“搅局者”正在厘清概念,探索各自的生存之道。
正名:从“知识付费”到“知识服务”
被视为知识付费代表人物之一的罗振宇,在乌镇互联网大会上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知识付费表达特别不精确,没有说出行业的本质。第一,知识付费并不是新鲜事,出版业、教育业一直遵从这种模式。第二,知识付费容易造成误解,即原来知识是免费的,现在付费了卡萌视觉。”
“我们要做的是知识服务,这是全新的行业,将原来非常昂贵、门槛极高的产品以极低的价格服务公众,本质上符合经济发展趋势,成本越来越低,效率越来越高。”罗振宇说。
知乎live也用“知识服务”来定义这个市场,知乎主要在向UGC(用户生产内容)过渡。“知乎从创立以来一直在做的,就是围绕有知识、有影响力的用户,持续为他们提供机会。知乎Live提供的是交流空间和进一步展现才华的舞台砂纸画。
无论这些平台如何定义自己的服务,对内容的品控已成为他们的核心。得到App内提供了238页的《得到品控手册》,内容细致到如何处理文本中括号里的文字,开头要如何介绍这本书和作者,订阅产品上线前策划流程的每一个步骤。知乎私家课首个产品“国民必修课魅力好声音”主讲人张皓翔告诉记者,为了这门课程城市剑客,他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研究如何授课。从选题到用哪种声音录制音频的种种细节,他都与团队多次协调,课程才得以最终推出。
正如刘润文章所写:一个好的知识付费产品,第一,核心能力不是创造知识,而是死磕传递知识的技能;第二,不是把免费的东西收费,而是把贵的东西拼命变便宜;第三,把知识的旧外壳打碎,根据今天读者的接受习惯,重新包装,重新产品化。
“在对生产者和消费者进行合理匹配的前提下,人们是愿意为‘有价值信息’付费的。”知乎方面表示。内容的优质隐藏着一种含义,即将生产者和消费者完成对接,让知识的传递更加高效。知乎live确立了识别优质内容的机制,喜马拉雅等App也在努力精准地“猜你喜欢”。它们都在各自的平台上想办法打通音视频、图文等多种媒介要素,李美熹目标都指向更加有价值、更能促进消费的内容。
反思:谨防让知识付费成为鸡汤学与成功学的竞技场
随着知识付费的蛋糕越做越大,争议性内容越来越多。有评论认为,对于技能型知识而言,“提问—回答”是高效方式,但是对于经验型和成长型的内容,知识付费目前的模式并不能胜任。
此前,有自媒体人在网络开设了《教你月薪五万》课程,并打出“三年后你的薪水涨幅没有超过50%,课程费用将双倍退款”的所谓“郑重承诺”。很快引来不少争议疯投天才,有网友认为:“一般应届毕业生工作三年,自然加薪幅度也有可能超过50%。”甚至有网友直言,“三年后你能否还记得主讲人都不一定”。不管课程是否如宣传中所言“提供实用的方法论和实操干货”,与常年摆在醒目货架上的成功学畅销书一样,不过是名人光环下一碗精心烹制的职场鸡汤。
与成功学相呼应的,是技能、经验分享的备受追捧。小到PPT制作,大到投资理财,都被冠以“60分钟掌握”“轻松玩转”这样的概念成为知识付费市场的“硬通货”。有学者为此担忧策马中世纪,就好像小时候做暑假作业直接去翻参考答案,点一点鼠标、花一点小钱就能掌握的“知识”,缺少了思考、判断、提炼、论证的过程,用户获取的就只是信息。而利用上班路上的半小时、睡前的十分钟去学习知识而并非消费搞笑段子,这固然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生活态度巧奔妙逃。但这样短的时间内,知识转化为应用的概率又有多少,就要打上个问号。
专家指出,在塑造“知识网红”、急于内容变现的过程中,如何挤掉海绵中的水,不要让知识付费沦为用户的冲动型消费商品,需要平台进一步优化机制、过滤内容,让真正的知识更广泛地传播,也在用户心中更好地沉淀。
前景:对知识付费市场,保持乐观
虽然2017年的知识付费市场有所下滑,但也有亮眼表现。
喜马拉雅FM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12月1日到3日的第二届“123知识狂欢节”,内容消费总额达1.96亿元,实现了对首届知识狂欢节消费总额近4倍的超越。第一届中铁杉树丛,《好好说话》以555万元夺得销量总冠军,而这次第一名的是《蔡康永的201节情商课》,销售额超千万元。得到宣布用户过千万,《薛兆丰的经济学课》订阅人数超过20万。
作为知乎的投资者,创新工场执行董事高晓虎从三个维度判断知识付费市场。他认为,其一,支付的场景化线上化是一个长期的趋势;其二,中国的职业技能教育或者说生产资料教育的市场,会越来越好。同时,面向新的情感或各个层面的冲动型收费也为市场助力;其三,真正的为用户自身的修养付费,这个领域其实就是读书市场。在他看来,目前市场的问题是,“蛋糕太大,无数人挤进来,分到每个人身上的也就少了,但整个市场是往前走的。”
作为庞大市场上沉浮的一个“分子”,张皓翔对知识付费市场保持着“绝对乐观”,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张皓翔说:“现在人们对知识付费怀疑的原因是因为人们的信用被透支和滥用了。整个知识在消解、降围,确实有一些更俗、更恶的东西出现。但不得不承认,这个东西变便宜了,获取知识的门槛变低了,这是社会的进步。知识付费产品的生产者们在努力地做一件事,就是把知识拉下神坛,让更多的人接触到,不光在质量上,也在费用上。”
导读:
知识付费在2016年火热,创造了深圳卫视跨年晚会收视第一,喜马拉雅“123知识狂欢节”销量超5000万元,知乎live的月销售峰值等一系列成绩。但是,2017年的知识付费似乎没有延续2016年的神话,3个卫视的知识跨年晚会并没有创造收视奇迹。短短一年内,“知识付费”这个风口上的概念也被蒙上了一层迷雾。综合各家观点,为您解读知识付费的发展前景。
质疑:知识付费真的能让我们迅速获得知识我是奋青?
知识付费的走俏让互联网增添了不少有深度、有价值的内容。然而,对知识付费的质疑也浮出水面。一篇名为《罗振宇的骗局》在2017年10月下旬引发热议。文章认为,大部分的知识付费都是“大忽悠”,传授的知识是“未经你思考的”,罗振宇就是在高明地贩卖“焦虑感”。还有观点认为,知识付费实则是在满足人“好像是在获取知识”的虚荣。罗振宇在朋友圈里写道,在他看来,今天我们说的“知识付费”,并不是在为“知识”而付费,而是为“获得知识的过程”,也就是“教育”而付费,我们是把钱付给了帮助我们转化知识的人。
目前市场上的知识付费产品,包含音频、图文、视频直播及录播、一对一咨询或在线问答等产品形态。有人觉得,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坚持听完这些课程莫大欢喜。有用户认为,买了一门课之后,才发现这门课的内容没什么深度,为知识一次性付费就像在赌博,“就像进电影院看过之后才知道片子到底好不好”。
针对后一种现象,知乎等知识付费平台陆续推出试听、“收听15条以内燕子鱼,7天内无理由退换”等售后服务。但是用户在花上几百元购买一项无形的知识服务时,心中还是会有疑问:这些把经典名著拆了之后讲给我听的人能传递出原书的精髓吗?这门课程能真的让我读懂“××学”吗?
一位某知识付费产品的内容编辑表示,知识付费产品之所以能够风生水起,“从根本上说是由通识教育的缺失、学术发展的封闭化和白领们的知识焦虑造成的”。而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各大平台的产品已经出现“高度的同质化”。比如,得到、喜马拉雅、新世相读书会、樊登读书会等都加入了“听书”付费产品的“战场”,在选书、讲述模式上很相似。
这些“质疑”也反映在2017年知识付费平台的“成绩单”上。公开报道显示,知乎live除在2017年3月和下半年开学季成绩有回升外,单月参与人数和单月收入都出现了下滑趋势。一度爆火的分答,其活跃用户的增长也遭遇瓶颈。同时,分答更是遭遇了明星“答主”罗永浩和PAPI酱的接连退出。
2018年,下行压力和质疑声可能依旧会伴随在知识付费平台的左右,它的未来会怎样?在“风口”和“瓶颈”的缠绕中,平台中的“领头羊”和“搅局者”正在厘清概念,探索各自的生存之道。
正名:从“知识付费”到“知识服务”
被视为知识付费代表人物之一的罗振宇,在乌镇互联网大会上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知识付费表达特别不精确,没有说出行业的本质。第一,知识付费并不是新鲜事,出版业、教育业一直遵从这种模式。第二,知识付费容易造成误解,即原来知识是免费的,现在付费了卡萌视觉。”
“我们要做的是知识服务,这是全新的行业,将原来非常昂贵、门槛极高的产品以极低的价格服务公众,本质上符合经济发展趋势,成本越来越低,效率越来越高。”罗振宇说。
知乎live也用“知识服务”来定义这个市场,知乎主要在向UGC(用户生产内容)过渡。“知乎从创立以来一直在做的,就是围绕有知识、有影响力的用户,持续为他们提供机会。知乎Live提供的是交流空间和进一步展现才华的舞台砂纸画。
无论这些平台如何定义自己的服务,对内容的品控已成为他们的核心。得到App内提供了238页的《得到品控手册》,内容细致到如何处理文本中括号里的文字,开头要如何介绍这本书和作者,订阅产品上线前策划流程的每一个步骤。知乎私家课首个产品“国民必修课魅力好声音”主讲人张皓翔告诉记者,为了这门课程城市剑客,他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研究如何授课。从选题到用哪种声音录制音频的种种细节,他都与团队多次协调,课程才得以最终推出。
正如刘润文章所写:一个好的知识付费产品,第一,核心能力不是创造知识,而是死磕传递知识的技能;第二,不是把免费的东西收费,而是把贵的东西拼命变便宜;第三,把知识的旧外壳打碎,根据今天读者的接受习惯,重新包装,重新产品化。
“在对生产者和消费者进行合理匹配的前提下,人们是愿意为‘有价值信息’付费的。”知乎方面表示。内容的优质隐藏着一种含义,即将生产者和消费者完成对接,让知识的传递更加高效。知乎live确立了识别优质内容的机制,喜马拉雅等App也在努力精准地“猜你喜欢”。它们都在各自的平台上想办法打通音视频、图文等多种媒介要素,李美熹目标都指向更加有价值、更能促进消费的内容。
反思:谨防让知识付费成为鸡汤学与成功学的竞技场
随着知识付费的蛋糕越做越大,争议性内容越来越多。有评论认为,对于技能型知识而言,“提问—回答”是高效方式,但是对于经验型和成长型的内容,知识付费目前的模式并不能胜任。
此前,有自媒体人在网络开设了《教你月薪五万》课程,并打出“三年后你的薪水涨幅没有超过50%,课程费用将双倍退款”的所谓“郑重承诺”。很快引来不少争议疯投天才,有网友认为:“一般应届毕业生工作三年,自然加薪幅度也有可能超过50%。”甚至有网友直言,“三年后你能否还记得主讲人都不一定”。不管课程是否如宣传中所言“提供实用的方法论和实操干货”,与常年摆在醒目货架上的成功学畅销书一样,不过是名人光环下一碗精心烹制的职场鸡汤。
与成功学相呼应的,是技能、经验分享的备受追捧。小到PPT制作,大到投资理财,都被冠以“60分钟掌握”“轻松玩转”这样的概念成为知识付费市场的“硬通货”。有学者为此担忧策马中世纪,就好像小时候做暑假作业直接去翻参考答案,点一点鼠标、花一点小钱就能掌握的“知识”,缺少了思考、判断、提炼、论证的过程,用户获取的就只是信息。而利用上班路上的半小时、睡前的十分钟去学习知识而并非消费搞笑段子,这固然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生活态度巧奔妙逃。但这样短的时间内,知识转化为应用的概率又有多少,就要打上个问号。
专家指出,在塑造“知识网红”、急于内容变现的过程中,如何挤掉海绵中的水,不要让知识付费沦为用户的冲动型消费商品,需要平台进一步优化机制、过滤内容,让真正的知识更广泛地传播,也在用户心中更好地沉淀。
前景:对知识付费市场,保持乐观
虽然2017年的知识付费市场有所下滑,但也有亮眼表现。
喜马拉雅FM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12月1日到3日的第二届“123知识狂欢节”,内容消费总额达1.96亿元,实现了对首届知识狂欢节消费总额近4倍的超越。第一届中铁杉树丛,《好好说话》以555万元夺得销量总冠军,而这次第一名的是《蔡康永的201节情商课》,销售额超千万元。得到宣布用户过千万,《薛兆丰的经济学课》订阅人数超过20万。
作为知乎的投资者,创新工场执行董事高晓虎从三个维度判断知识付费市场。他认为,其一,支付的场景化线上化是一个长期的趋势;其二,中国的职业技能教育或者说生产资料教育的市场,会越来越好。同时,面向新的情感或各个层面的冲动型收费也为市场助力;其三,真正的为用户自身的修养付费,这个领域其实就是读书市场。在他看来,目前市场的问题是,“蛋糕太大,无数人挤进来,分到每个人身上的也就少了,但整个市场是往前走的。”
作为庞大市场上沉浮的一个“分子”,张皓翔对知识付费市场保持着“绝对乐观”,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张皓翔说:“现在人们对知识付费怀疑的原因是因为人们的信用被透支和滥用了。整个知识在消解、降围,确实有一些更俗、更恶的东西出现。但不得不承认,这个东西变便宜了,获取知识的门槛变低了,这是社会的进步。知识付费产品的生产者们在努力地做一件事,就是把知识拉下神坛,让更多的人接触到,不光在质量上,也在费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