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 06-27 03:15:20   全部文章   0/220

【探索】世界最早的商标竟出自咱密云!-密云360网

【探索】世界最早的商标竟出自咱密云!-密云360网

黍谷春来早
春秋战国时期,密云地区的经济逐步迈入发展期。特别是农业的发展,当时密云地区的农作物黍、栗、枣、粟已成为密云名产我的异能魔法。《密云县志》记载:“密云产枣,小者佳”。三国时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蔬》也说:“五方皆有栗,惟渔阳、范阳栗甜味长,它方悉不及也”。

自古闻名
金丝枣
渔阳栗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邹衍谷》诗云:“燕谷无暖气,穷岩闭岩阴。邹子一吹律,能回天地心”。
邹子,即邹衍,是战国时期阴阳学派创始人。燕昭王时,邹衍从齐国来到燕国。他在燕国主要从事发展生产的工作。邹衍住在燕国的一个山谷中。那里地方虽美却十分寒冷,不能种植庄稼。邹衍就吹律引来暖气,黍生丰熟,于是这里便成为稼穑之地。人们为了纪念邹衍,后来就把这里称作黍谷。

邹衍吹律之山谷,就在今天密云境内的黍谷山。邹衍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故事,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黍谷回春”。最早记载这个故事的是《列子·汤问》。讲的是黍谷山背后的山洞来了黑风怪,它不断吹起黑风。于是这里天寒地冻,草木不生塔塔妹,百姓只能背井离乡,四处逃难跑操口号。就在这危难之际,邹衍大夫周游至此,他决定为民除害。于是他登山黍谷山,恰与黑风怪相遇,双方以各自的本事相较量。黑风怪吹起黑风,邹衍吹笛应战,笛声阵阵,悠长起伏,黑风怪竭尽全力,终渐被笛声压倒。双方较量了三天三夜,黑风怪力尽气竭,终于涨破了肚皮,死在黑风洞外。邹大夫的笛声使黍谷山风平浪静,再现生机。离乡的百姓陆续回归故里,重建家园,安居乐业。“黍谷先春”便成为密云后八景之一。

“黍谷先春”的故事早在汉代便有流传,刘向在《别录》中说:“邹衍在燕,有谷,地美而寒,不生五谷,邹子居之,吹律而温至黍生,今名黍谷。”东汉王充在《论衡》中也说到:“燕有谷,气寒,不生五谷,邹衍吹律致气,既寒变温,燕以种黍,黍生丰熟,至今名黍谷。”邹衍吹律故事流传甚广,除上述记载外,还见《论衡》的《寒温篇》、《变动篇》以及《列子》、《文选·魏郑赋》、《谷梁传》等著作中。

“黍谷回春”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北京地区的地形和气候是不平衡的。而以黍谷山为代表的密云广大地区,地处华北大平原的北缘,南面开阔,日照充足,北面吹来的冷空气被高峻的燕山所阻,导致这里气候温暖,适宜农业发展。所以,这里被誉为“燕国天府”也就理所当然了。
话说“渔”字商标
西汉时期,密云地区为渔阳郡之渔阳、厗奚、犷平三县。《汉书·地理志》称:汉平帝时(公元1至5年),今北京地区分属广阳国和上谷、渔阳、涿郡四郡国,这四郡国的户与口,均低于全国平均数舒城小兰花。当时,渔阳郡平均每县有5733.5户,22009口。汉代以户口作为设郡分县的尺度,根据某地域内设县的多少马前课详解,大致可以窥见当时农业发展的情况。渔阳境内,既为郡所在地,又设三县滕彪,可见户口之稠密,究其原因,一是这片区域农业开发的历史基础好,从原始社会到春秋战国时期人类生活古遗迹多即说明这一点;二是中心城市的吸引与带动。渔阳郡郡治位于蓟城(今北京)东北门户要地,利于吸引人口,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的发展;三是交通道路的影响。由蓟城通往塞北的经过古北口通往燕山腹地的大道,内联外达。便利的交通条件促进了沿途农业经济的开发;四是民族融合也起到了人口发展的促进作用。霍去病击破匈奴左部后,遂将尚臣服于匈奴的一部分乌恒人迁徙至上谷、渔阳、右北平等郡内,设护乌恒校尉督领之,这种民族融合自然促进农业的发展。

两汉时期,密云地区大量制造和使用铁制农具。西汉政府在渔阳郡设置铁官,管理铁矿开采和冶铁,负责冶炼铸造农具和刀具。铁器的广泛使用,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各种铁制农具的使用,不仅使更多的土地得以开垦,庄稼的播种、收割更加及时和省力,因而促进了农业发展。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密云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商标
西汉时期,青铜器已经走向衰落,铁器得到很大发展。1974年,在北京丰台大葆台汉墓中就出土了大量的铁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号墓当中的“渔”字铁斧。斧柄是木制的,经过两千多年早都烂掉了,只剩下斧身。斧身呈梯形,两侧略带弧形,上面有铸造的痕迹,为铸造产品。斧子的一面有个凸起的“渔”字——这是渔阳铁官作坊的标记。

西汉初年,统治者对盐铁业采取自由经营政策。刘特良到了汉武帝统治时期,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工商业者,实行了“盐铁官营”政策,由国家垄断经营盐和铁,并设置行政机构进行具体管理:在中央于大司农之下设置盐铁丞,总管全国盐铁经营事业;在地方各郡县设立盐官或铁官,经营盐铁产销。

在铁器方面,官府直接组织开矿冶炼、铸造器物及销售,控制了生产和流通的全部过程。渔阳郡的铁官作坊,正是在那时设立的。大葆台出土的“渔”字铁斧,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在斧身标上代表产地的“渔”字,说明两千多年前的密云先民,就已经有了产品标识意识。这枚小小的商标,被国家商标局确认为世界上最早的商标。
小小一枚“渔”字商标
书写了辉煌灿烂的密云文明史!
郭伋、张堪治渔阳
公元26年,渔阳太守彭宠举兵叛汉,酿成了东汉初年震惊朝野的“彭宠之乱”。持续三年之久的战乱席卷了今北京大部分地区,渔阳郡更是首当其冲成为受害最重的地区。在战火侵袭下,百姓背景离乡,昔日繁华之地一片荒凉。值此叛乱初定,百废待兴之际,郭伋、张堪走到历史前台。

公元29年,扶风(今陕西扶风)人郭伋出任渔阳太守。郭伋是一个非常有治理地方经验的官吏,曾长期在渔阳、上谷一带任职,对当地民风十分熟悉,所以,光武帝将重任交给了他。但此时的渔阳,景象凋零,社会局面十分混乱。盗贼四起,八方劫掠;民众家徒四壁,食不果腹,根本无力从事农业生产,加之匈奴又时常趁火打劫,不断骚扰。此情此景,更坚定了他治理好渔阳的决心。

经过数天的民间走访,体察民情,郭伋在心中逐渐有了治理渔阳的一盘活棋沁人心脾造句,他开始有条不紊地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他把目光对准了各地屯结的堡寨。盗贼们往往以堡寨为据点,时常到各地骚扰,劫掠财富,残杀无辜,使百姓居无宁日,怨声载道。所以郭伋决定先从消灭各地堡寨入手,不久就将渔阳境内屯结的堡寨清除干净,民众拍手称快,纷纷对这位新太守刮目相看。

接着,郭伋又针对匈奴数犯边界,而渔阳兵弱民疲屡遭侵略的现状,开始养兵训民,择要地派兵防守。一时间渔阳境内全民皆兵,人人习武。匈奴听到风声,心惊胆战,望风远遁,渔阳民众自此安居乐业。
东汉初年以光武帝刘秀为代表的统治者大漠狂歌,为了消灭农民军残部,往往采用血腥的杀戮手段,使本想归乡务农的起义军战士顾虑重重。渔阳地区铜马军旧部较多,他们有家难归,游荡四处。郭伋深知这些人的难处,相信大家不是冥顽不化的铁石心肠,是愿意接受招抚的。于是他一改往日以武力镇压为主的做法,开始采用招抚的办法,果然效果明显,四方流民奔走相告,纷纷反乡归农,安于本业,社会秩序井然黄美英尼坤。

郭伋在渔阳任职的五年,渔阳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公元33年,郭伋离任之时渔阳民众与他洒泪而别。

公元39年,光武帝派张堪出任渔阳太守。张堪,字君游,南阳郡宛县(今河南南阳)人,东汉大科学家张衡之祖父。张堪在渔阳任职期间,不负重托,功绩显著。他在渔阳采取内除奸猾、外击匈奴双管齐下之法,使渔阳民众得以正常从事农业生产。接着又积极开发水利,引潮、白河水灌田,使庄稼旱涝保收,民众无饥饿之苦。渔阳百姓对张太守的政绩赞叹不已,作歌曰:
桑无附枝,麦穗两歧。
张君为政,乐不可支。
桑无附枝即指桑树无疯长的繁枝,涨势旺盛。麦穗两歧即指有的小麦长出罕见的双穗,是丰收佳兆。从以上两语,便可以看到当时渔阳地区农业生产兴旺的景象。

这首歌谣出自《汉书·张堪传》,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沽水》篇中收录了这首歌谣,到了清代杜文澜辑《古谣谚》时,又将这首歌谣添上了题目,为《渔阳民为张堪歌》。这首歌谣带有浓郁的北方民歌特色,朴实无华汉城奇缘,感情真挚。百姓对于“拯民于水火,救民于涂炭”的地方官吏的德政,总是发自内心的爱戴和赞颂。这就是历代以来备受人民称赞的“渔阳惠政”。至今,我们还可以在各地看到一些春联中有“渔阳惠政”之句。

渔阳郡农业的发展也推动了毗邻之广阳郡、上谷郡农业的进步。这不仅为后来区域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也有效地推动了手工业、商业乃至文化的发展。以农业为例,及至东汉末年,在幽州社会经济衰落、农业破坏、人口流离的形势下,刘虞任幽州牧,“罢省屯兵”、“物存宽政,劝督农植,开上谷胡市之力,通渔阳盐铁之饶,民悦年登,谷石三十”。“使青、徐士庶避黄巾之难归虞者百余万口,皆收视温恤,为安立生业,流民皆忘其迁徙。”如果没有郭伋、张堪惠政及其对农业的影响,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区域农业经济基础,要在短时间内改变当时“百姓虚县、万里萧条”的社会状况是不可能的。
这时期渔阳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
带动了整个北京地区的发展

【探索】考考您
世界上最早的商标是什么?
东汉时期主政密云的著名官吏
有哪两位?
第一个答对的网友可获得精美小礼品一份!
大家都在看
?【春晚】2018年第四届密云360网络春晚首次彩排圆满结束,部分节目曝光啦~
?【规划】2月密云一宗地将要拍卖,均价不超过21215元/平方米
?【品味】我眼中的密云......
?【期待】2018的第一场雪让您失望了?再过几天您将看到这样的密云...
2月4日 星期日明日天气:-15℃ ~ 0℃ 晴明日限行(2月5日):5和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