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 08-15 19:22:08   全部文章   0/388

【探秘朝歌】淇县轩辕坟之谜-河南淇县文物旅游

【探秘朝歌】淇县轩辕坟之谜-河南淇县文物旅游

秘案追踪石门村是淇县已经消失了的一个古老村庄,从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殷商,从建筑遗存可以追溯到秦汉,是一个为看守陵墓而专门设立的小村庄,三户神秘的守墓人由谁委派张碧晨郑子豪?他们究竟为谁而守?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淇县舆地图说》载:“石门村,城北稍东五里,户口并古烟村,西临驿路,南有石门,村因此名。”
《淇县舆地图说》中石门村的记载
据毗邻石门村的赵沟村80多岁的老人杨玉堂、常永新、王树民、常青泉、杜明道等人回忆,石门村原住李、徐、王三户人家,其中听李氏后人说,他们祖祖辈辈都在此守墓摇头岭车神,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这三户人家由历代官府委派值守陵墓,作为报酬,陵墓周围几十亩土地由三户共同耕种,官府永久免收赋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初,日本侵入淇县,因该村西边紧靠马路(当时国道107还未西移至铁路边),兵荒马乱,人来车往,土匪抢劫,日军骚扰,三户村民难以忍受,随即迁移小庄村居住,石门村从此沦为耕地。
说起过去的石门及周围建筑,几位老人了如指掌,因他们从小经常出入其中玩耍。
石门(石坊——笔者注)两侧,有两株古柏,濒临干枯,枝叶稀疏。石门北约200米有一直径800米的大土丘,其上被荆棘灌木野草覆盖。石门为陵墓的南门(坐北面南),石门东北60多米有一座天齐庙,石门与庙之间有一条路沟相隔。

石门系两石柱嵌一石匾构成。其石柱横断面约0.5米见方(0.25平方米),两柱相距约2.2米,柱高约2.6米,石匾长约3米,高约0.8米,厚约0.5米,横额上镌有“轩辕坟”三个篆字,石匾横额两端,各雕有一猴,下部雕二龙戏珠图。石柱四周雕刻有精美的花鸟及人物画像,两根石柱埋入土中很深。俗传,摇摇它动弹,任何人却刨不出来。1966年,文庙中学(淇县一中的前身)来了一群学生,以“破四旧”之名将大石门拉倒。因古老的石门饱经多个世纪的风雨剥蚀,多处有裂缝,倒下后便成了长短不齐、大小不一的石块。这群学生走后,当时赵沟大队第六生产小队队长杨玉堂派张多妞、夏东贵、付同信等几个社员,用马车将石块运到生产队饲养室大院,堆放在一起。他们后又挖出了石门下边埋在土里的约1.3米见方的两个石墩(基座),也运到原来堆放石块的地方。这些石块后来被用到修建赵沟村南渠(赵家渠)沟、南石桥(公路桥)及修建护铁路房之上。原来这是一处轩辕(黄帝——笔者注)坟(陵)!


1996年版《淇县志》载:“轩辕坟是淇县最古老的坟墓之一,位于县城东北2.5公里的小庄村东南。据1959年《朝歌乡志》载:‘相传黄帝死后,葬于沬’。‘至50年代,坟地遗址尚存一石门,盖当日之墓门’……至清末,墓门北侧还有三户人家居住,村名就叫‘石门’。民国晚期,墓丘渐为耕地。从石门的文字与石刻艺术特点推测,大约是秦汉时期的产物。”
1996年版《淇县志》中轩辕坟遗址的记载
另据淇县史志专家闫玉生介绍,1986年10月1日至3日,中国知名考古专家、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邹衡带领5名研究生到淇县进行调研,在淇县文管所察看了采自27处遗址的仰韶文化至东周时期的陶器标本,从中重点选择包括先商、早商、晚商、西周时期遗存的遗址。2日下午至3日,又踏查七里堡、杨晋庄、花窝、凉马台、高村头陈、农科所、轩辕坟等遗址,采集到一些龙山文化、先商文化、殷墟文化、周文化标本。
淇县轩辕坟遗址示意图(卫星图) 在轩辕坟遗址,邹衡先生仔细察看,并不时挥铲挖掘,他说,我们古老的中华民族,从黄帝时代起,就告别了蛮荒混沌的岁月,拉开了5000年文明史的帷幕赵晋亨。先祖轩辕黄帝率领先民们,磨砺智慧杨亿巧对,统一华夏,安定四方,黄帝也成了中华民族的始祖,后人敬称为“人文初祖”。相传黄帝有土德之瑞,他礼贤好义,倡导勤劳生存,教人们建造房屋,烧制陶器,种植五谷,驯养家禽,在他那个时期,中华民族产生了文字、舟车、音律、算数、医学等。相传他的妻子是一位叫嫘祖的妇女,教女性养蚕、缫丝和纺织,中国自此以后有了纺织业。作为中国夏、华两族的始祖轩辕黄帝,他的陵冢究竟在中国何地?史学界公认的黄帝陵(墓、坟),全国共有10处,即河南省灵宝黄帝陵、河南省新郑黄帝陵、河南省淇县轩辕坟、陕西省黄陵县桥山黄帝陵、山东省曲阜黄帝陵、甘肃省天水市黄帝陵、甘肃省正宁黄帝陵、北京市平谷县黄帝陵、河北省怀来县黄帝陵、河北省涿鹿县黄帝陵。
淇县轩辕坟石门(石坊)石柱上的画像石(残)
由于黄帝活动在远古的传说时期,再加上中国的土地广阔,而各地人民群众又都思念这位人文初祖,所以关于黄帝的陵墓也就有了不同的说法,这是极其正常的。其实黄帝陵都是衣冠冢,说到底都是后人对他思念而修筑的纪念性建筑,并不是真正的陵墓,不同历史时期在各个地方都建有黄帝陵也是很有可能的,这也是中国帝陵史上的第一谜。邹衡先生表示,对于淇县轩辕坟,我们尚不能排除它的真实性。


中国先秦史学会鬼谷子研究分会名誉会长、知名学者王革勋先生认为,淇县轩辕坟的真实性比其他几处的可信度更高。他的证据有三。其一,从虞、夏、商、周到秦、汉、隋、唐、宋、元、明、清,除了有的时段将黄帝同时作为“天神”、“帝王”祭祀外,都无一例外地将黄帝作为祖先祭祀。秦始皇扫灭六国统一天下后,规定天子的坟墓一律称作“陵”,一般庶民坟称作“墓”。汉代又规定天子陵旁必设“庙”。从淇县轩辕坟的匾额上称“坟”来看,建筑时间应早于秦代,大家已约定俗成。而且淇县轩辕坟旁正好有一座古庙,与汉代的规定是吻合的。其二,黄帝生前的足迹遍及沬的周边。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长子昌意,次子少昊。昌意封邑南乐,葬于南乐吴村。少昊长于安阳,封邑建都曲阜,曲阜今有少昊陵。昌意子颛顼,先辅佐少昊帝执政,少昊死后继位,迁都内黄帝丘城(梁庄乡大城村)。并葬于此。少昊之孙帝喾,辅政颛顼,偃师、商丘皆有其封地,死后亦葬内黄。从历史常识来看,子孙的坟墓都不会距其父亲、祖父的太远,无疑,淇县轩辕坟更靠谱。其三,为何历代《淇县志》中无“轩辕坟”的记载?《朝歌乡志》载:“相传黄帝死后,葬于沫”。“殷纣时,相传其坟为群妖所据,姜子牙以火焚之,墓毁”。一部《封神演义》把帝辛(殷纣王)泼了一身污渍,苏妲己更是红颜祸水,姜子牙把“群妖”藏匿地轩辕坟付之一炬。之后,轩辕坟被后人所诟病,成了肮脏之地的代名词。淇县人唯恐避之不及,谁还敢载入史册?即使以前的史籍上有记载,也不排除遭到后人删减。

史学界认为,自王莽新朝终至东汉始,由于地名的更改及人为对史籍的删减,黄帝原冢究竟地处何方就成了一个问题,从此变得扑朔迷离,争论不休。此后历朝历代,由于史料混淆,因此上古中国之地和诸祖陵寝坟冢越发弄得不清不楚了。黄婉佩各种史料证实,世人公认的黄陵县“黄帝陵”并非轩辕黄帝的“原葬之地”,只不过是黄帝的“衣冠冢”而已。另查,新郑县有轩辕丘,云是黄帝的出生地。灵宝县有黄帝陵,云是靴袜烟烟罗御魂冢。而淇县的轩辕坟为何冢有待进一步探讨北界王。

作者:贾振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