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 08-11 16:48:30   全部文章   0/246

【探秘共城】重门城遗址!-云上南太行

【探秘共城】重门城遗址!-云上南太行
重门城遗址位于辉县市高庄乡大史村西北隅600米处。亦名方城遗址,是曹魏少帝曹芳早年的王宫(齐王宫)和嘉平六年(公元254年)被司马师废黜之后的齐王幽宫遗存。据勘察,遗址的南城墙上原设有城门,其他三面的城门设置情况不详,北城墙保存基本完好,西城墙南段残失,南墙与东墙不存。西、北、东二面原有城壕。北城墙长约300米,宽约80-135米,高5-8米;西城墙残长280米,宽30-100米,高3-4米。在西城墙内侧发现一段夯土层,残长1.00米,残高1.20米,每层厚度10厘米;在城内地面、西城墙之上散存大量的陶片、残砖、断瓦,城墙内夹有青、红鹅卵石块,北城墙东段底部发现板瓦与红石堆积。城址西邻黄水河,背靠太行,南侧为古安阳陂,是汉魏时期为洛阳至邺城要道上的重镇。2006年,河南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提及重门,不能不说齐王宫。史料多称重门为城,若从现今遗址分析,其建筑规模好似一座宫城而已。所以人们习惯上就以为重门城就是齐王宫,齐王宫也即是重门城。宫也好,城也罢,反正保存至今的遗址就在大史村西北隅。它紧靠黄水河左侧,一眼望去四爷我爱宅,平坦的沙地上突现了一座古城遗址。其东墙、南墙(包括城门)自清代以来,渐毁不存。现存的北墙长约600米达人秀安澜,高5米左右,蒿草遍地,西墙少说也有500米之长,墙体坍塌,阔约百米,一般都有三四米之高,其上早已充作农田。在墙体的断面上或者四周围起的空地上,到处可见残砖断瓦,陶器碎片,张韶轩河南省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张新斌所长实地勘察后断言说:"依据这些残片纹饰,这座宫城很有可能是汉代建筑!""按其规模,是没有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罕见的古城遗址。"
据传,西汉末年,王莽在侯兆川内筑南罗、中罗、北罗三城;在太行山下筑方城即重门城,俗称方城,在今辉县市区西北十公里,黄水河东侧的大史村西北角,以东部的重门山(即苏门山)得名。从西汉末年至东汉、三国魏、晋,一直延续到宋代豇豆怎么读,重门城是共县之西北的交通发达、人口密集及商贸繁华的军事重镇,是古代驿道通往京都的驿站。重门城的遗址,只是这个古老重镇的一个缩影,只是内城的残存,整个重门城保留了内外城的当年风貌,只能通过跨越历史时空凭合理想象去勾勒描绘,街巷纵横,车水马龙,楼堂店铺,鳞次栉比,商贾聚集,经济繁荣,大量的史料和实物对这座历史古城,都进行了不容置疑的有力佐证。

魏嘉平六年元年(二五四年)九月,司马师废少帝齐王曹芳,于河内共县之重门,营齐王宫,囚曹芳于内。在清道光十五年(一八三五年)的《辉县志·地图》上,在大史村的东南,清楚地标着营门宫(齐王宫)的地理位置。这足以说明营门宫(齐王宫)和重门城是两回事,齐王宫就是营门宫,是司马师在重门城为囚禁齐王曹芳营建的一座宫城而已,史料上所说的“广二百二十步”遗址,应该是指营门宫。西晋武帝司马炎泰始十年(二七四年),曹芳客死营门宫(齐王宫),年二十三岁被囚,终年四十三岁,在重门被囚禁了整整二十年。公元前二百二十一年,古共苏门山坡松柏间,成了齐国末代齐王田建的归宿之地;时隔将近五百年之后,共县重门城东北的黄沙堆成了魏齐王曹芳的葬身之地。

重门城在历史上曾发生重大的军事事件,据范文澜先生著《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二编)记载,公元三百零四年,晋武帝时吴婉芳,匈奴左部部尉刘渊起兵据左国城(山西离石县),自称汉王。在黄河下游被晋兵击败的石勒降附汉国。刘渊遣刘聪等十将据太行山,石勒等十将攻掠河北各州郡,刘曜等攻掠河南各州郡寿光一中,三百零八年,刘渊倾国力两次大举进攻洛阳,都被晋军击败。三百一十年,刘渊死,其第四子刘聪做了汉皇帝,令刘粲、王弥、刘曜率兵四万攻掠河南各州郡,据守共县重门城的石勒于五月份在此与刘曜结盟,重门城成为汉军存放粮草和辎重的后方要地。石勒率骑兵配合作战,四面出击,大败逃出洛阳的晋军,杀死晋军十几万人、晋宗室四十八个王和官吏们。刘聪令呼延晏率兵两万七千人会合刘曜、王弥、石勒等军攻洛阳,晋军先后十二败,死三万余人,攻陷洛阳城,俘晋怀帝,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三百一十一年,刘曜攻陷长安。三百一十八年,刘曜建都长安,成立前赵国。次年,石勒建都河北邢台县,成立了后赵国。重门城是一代枭雄刘曜、石勒的立足成功之地庚澄庆,也是兵家必争之地鱼塘理论。

据清道光十五年(一八三五年)《辉县志》记载:“方圆寺在县西二十里,唐天宝(七四一——七五六年)重修。”这座方圆寺位于大史村东北里许小史村之北,占地数十亩,有相当的规模,创建时间当在东汉或魏晋两朝时期,这从佛教文化方面又佐证了重门城特殊而重要的地理位置。
《辉县志·碑碣志》载:“宋,石香炉座,正书。在县西南四十里乐村(今冀屯乡岳村),高三尺许,八面,庆历五年(一〇四五年)里人郭用等制,今残缺寄居大侠。座首有皇帝万年,重臣千秋,风调雨顺,万民乐业十六大字。下边小字大半磨灭。后书重门乐村。则乐村之名,自宋已然,其系于重门下者,殆重门所管也。”从宋石香炉座铭文可以看出,从西汉末年至宋代的千余年中,重门城一直是共县的一座重镇,直到辽金南侵、元末战乱才趋于衰落,风雨飘摇于明代,最后毁于清代,变成一片废墟。

据《辉县市地名志》载,明朝初年,山西省洪洞县向中原移民,史姓一户迁此居住,故名史村杜勤兰,为与该村北一千米的小史村相别更为大史村。清朝辉县地图上的营门宫直到近代才慢慢消失。

众多历史资料对重门城的记载有欠详述,尽管有的说重门在大史村西北隅,有的说在大史村东南,那只是把重门城和营门宫(齐王宫)搞混淆了,我们应该统观全局来看这个问题,魏晋以后的重门故城应该包括大史村西北隅的内城遗址和大史村东南的营门宫(齐王宫)遗址,外城轮廓周长当在四点五公里以内。
据重门文化研究会资深会员实际测算,大史村西北隅的重门内城遗址,周围长约二点二公里。从古墙的断面,散存的残砖断瓦,陶器碎片,河南省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张新斌所长实地勘察后断言说:“依据这些残片纹饰,这座宫城很可能是汉代建筑”,“按其规模,是没有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罕见古称遗址。”经过专家考古论证和多方努力,于二〇〇六年度,重门遗址被正式列入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在辉县市多彩而厚重的共文化百花园中,重门文化和山阳文化一样,是万紫千红中的奇葩。保护、宣传、开发重门文化,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任务和职责。源远流长的重门文化,将给共城大地带来新的旅游资源和不可估量的商机。愿更多的仁人志士加入到保护和发展民间文化中来,为传承中华文明做出贡献。

扫一扫加关注:有福利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