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 10-02 10:12:06   全部文章   0/236

【探秘共城】明末奇才孙奇逢-云上南太行

【探秘共城】明末奇才孙奇逢-云上南太行
孙奇峰(1584-1675),字启泰,号钟元,直隶保定府容城县人。又称孙征君、夏峰先生。后迁居河南辉县夏峰村讲学,是当时与黄宗羲、李颙齐名的理学大家,合称明末清初三大儒。在明末清初这个风云际会的年代中,孙奇逢的一生极具传奇。

少年一侠士
《清史稿》记载:“孙奇逢,少倜傥,好奇节,内行笃修。负经世之学,欲以功业自著。”这句话的大意是:孙奇逢年轻时就有豪爽的任侠之气,对自身的道德修养要求很严格,彭小盛有经邦济世的学问望海潮教案,很想在世上成就一番功业。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孙奇逢十七岁,参加顺天乡试,考中举人。后父母故去,在家丁忧,来尽孝道,丁忧之后,与定兴的鹿善继讲学,在社会上的影响渐渐大了起来。天启年间,魏忠贤当权凌腾云,朝政极其黑暗,在与朝廷腐朽势力的严酷斗争中常飞飞,东林党人左光斗、魏大中、周顺昌因党祸被捕入狱。孙奇逢、鹿善继平时就和三人机缘相投。这时鹿善继以主事的职务,协助大学士孙承宗主持辽东防务。孙承宗是天启皇帝的老师,孙奇逢想到利用这个关系来救三人,就上书孙承宗,责以大义,请求施救。孙承宗想借入觐机会面陈皇帝,而这个计划未来得及实施,左光斗等人已死在厂狱。魏忠贤又诬陷左光斗等人家中藏赃逾万,还要追究家属毕国祥。孙奇逢与鹿善继之父鹿正、新城张果中在士民中募集资金代家属还清,左光斗等人的尸骨才得以还家。孙奇逢因自己这个主持正义的义举,声名远闻遐迩,与鹿正、张果中被世人称为“范阳三烈士”。
明末贼盗纵横,奇逢携家入易州五峰山,门生亲故从而相保者数百家,奇逢为部署守御,搞军事化管理,保证了安全和生活。在艰难的环境里,奇逢弦歌不辍,潜心濂洛之学冰山奶爸,形成了从者和睦,家庭和气的局面。李自成攻破北京的时候岳小军,孙奇逢正在新安水乡避乱,看到社会的动荡,心中不安,于是就让自己的二儿子奏雅以大顺政权的名义写了一张告示,罗列若干内容,严禁恶棍豪强抢掠,四处张贴,结果地方复归安定。

中年一征君
清朝定都北京之后,统治日益稳固。在京畿地区,满清贵族圈地的时候网络黑侠,奇逢之地也被圈走,他就只好留下长子立雅守着祖宗庐墓,自己渡河,止于苏门百泉,那里是宋代邵康节、元代姚枢、许衡等人讲学的地方,在那里安家,也符合奇逢志趣。
清顺治二年(1645年),国子监祭酒薛所蕴以奇逢学行可比元代的许衡、吴澄,举荐奇逢到朝廷任职,奇逢以病辞温美玲。其实,这已不是孙奇逢第一次拒绝朝廷的征召了,孙奇逢少年时已誉满江湖、名满天下。从25岁起,就被明崇祯皇帝、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清朝曾先后11次征召(故称征君),他们想让孙奇逢入仕为自己的政权效力,但都被孙奇逢以种种理由加以推辞。

其实,按照孙奇逢早年的性格,他并不是真不想入仕,毕竟在封建社会中,入仕做官是知识分子为国家服务的主要途径,究其不想出仕的原因,不外乎有三,一是明朝末年政治黑暗,官员党争,如果冒然出仕,既没有自己施展才华的空间,还可能被别人所害;二是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是起义起家,为它服务又不符合自己忠君的儒家思想;三是清朝想利用孙奇逢在知识分子中的声誉,来稳固统治,而孙奇逢恰恰在容城时参与过反清斗争,为清朝服务也不合自己心思。这就造成了孙奇逢既想为国家服务,但为了声名、为了气节,又迈不出这一步的矛盾心理。这一点和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露自己的心迹很相似:“是进亦忧,退亦忧,然而何时而乐矣?。”
当然,不入仕,不做官,并不代表无所事事,无所作为,顺治九年(1652年),工部郎中马光裕买下了辉县夏峰的一些田庐送给了孙奇逢,孙奇逢便将这些田庐做为教育基地,率领弟子过着边讲学、边躬耕的生活,全国各地学者听说这件事,纷纷来投学。康熙二年(1663年),另一位大思想家顾炎武,不远千里来到辉县造访孙奇逢,两人在思想和学术上做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辉县夏峰村日渐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学术中心。
孙奇逢旅居夏峰后的心境是:身在江湖德林杰,心忧天下。要做的一件大事是:专心学问,著书立说。

老年一鸿儒
少年的无畏,中年的历练,迎来了老年人格和思想的升华。
孙奇逢的哲学思想的主体仍然继承了宋元理学,初学陆九渊、王守仁的学说,晚慕朱熹学说,以慎独为宗,以体认天理为要,以日用伦常为实际,但又有许多创新。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孙奇逢将朱熹的“格物致知”与王守仁的“致良知”合二为一,试图调和理学中两个派别的观点,指出朱熹和王守仁的穷理、致知和良知均得自孔子,而这是殊途同归,并无矛盾之处,不应将二者对立起来。其次,提出了“顿从渐来”的顿渐合一说。再次,将“道问学”与“尊德性 ” 合二为一。最后,他提出了“躬行实践”、“经世载物”的思想,在知行关系上,肯定了王守仁“知行合一”合理的一面,认为做学问的,不应是空谈家,应注重实践王红祥,重视经世致用。孙奇逢著作等身,有《汉易大旨》五卷、《理学宗传》、《夏峰先生集》、《四书近旨》、《道一录》、《北学编》等。其中《汉易大旨》、《四书近旨》等著作被纪晓岚将其收集到《四库全书》中。孙奇逢一生桃李满天下,从学于他的文人很多。新安魏一鳌、清苑高鐈、范阳耿极等跟随他学习最早。睢州汤斌、登封耿介最有作为,汤斌曾历官至内阁学士、江苏巡抚、礼部尚书。
康熙十四年(1675年),孙奇逢去世,终年九十二。大江南北的学者祀之百泉书院。道光八年(1828年)从祀文庙,这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极大荣耀。一代文宗方苞曾写《孙奇逢传》,来纪念他的一生,《孙奇逢传》让人读起来澎湃激昂,一位少年英雄,老年鸿儒形象跃然纸上。到了现代,钱钟书在《谈艺录》认为,方苞写孙奇逢传,大家看了不满意,并不能全面概括其一生,看来,孙奇逢的人生传奇还不仅于此。这里姑且用当时文人总结的 “生于豪杰,终于圣贤”来追慕这位圣人先贤。
扫一扫加关注:有福利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