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 12-03 10:09:08   全部文章   0/416

【探秘】罗源有块石,形如仙鹤掖首翼下而眠……-掌视罗源

【探秘】罗源有块石,形如仙鹤掖首翼下而眠……-掌视罗源

罗源城南郊的圣水寺旁的眠鹤石,是我时常独自去欣赏而流连忘返的地方。眠鹤石,曾名补陀峰,属花岗岩,露出地面最高处达9米,形如仙鹤掖首翼下而眠,因而得名。相传古时候,这里松林茂密,群鹤栖于其间,后来松林被砍伐,鹤群迁居他乡,游客无鹤可赏,就借石而代之;元朝时在其旁拆“盘石祠”建“眠鹤亭”,当年王翰有诗曰:“芝田春暖日融融,松绕栏杆四面风。鹤睡不知天地老,千年华表忆丁公”。今天人们爱去眠鹤石游玩,不仅是仰慕灵石,主要是品赏六百多年间摩刻在石上的大小不一、风格迥异、苍劲秀逸的书法作品。流连在眠鹤石边,犹如进入罗源书法历史博物馆,仿佛还领略到晋韵唐风,心境怡然。


眠鹤石东、南、西三边都有石刻。东面有四幅,近北端“西竺真藏”四个字,字幅103厘米×24厘米,年代无考。年代最久远的石刻就在石的上方,是元朝至正年间葛良(字仲温)等人的镌石篆刻:“至正乙巳(公元1365年)冬彭城葛仲温灵武王用文东莱太史玄沛郡朱仲絅(音jiǒng)同游期辽东薛子颙(音yóng)不至 晋安林子开侍行”,大字35个,字径27厘米,小字7个,字径14厘米;至今已有六百多年了柴九,正如邑人齐笙先生在《莲花山元人刻石趣谈》所说的“其篆体章法错落有致,镌刻古朴雄鹰的重生健,显示元朝的书法风貌。” 往南的是“峰廻路转”,四字楷书,深勒3厘米,是圣水寺上所有摩刻最深的,字径34厘米,“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上巳日邑人陈韵年题”,陈韵年,字玉锵,罗源县人,晚清秀才、民国时期罗源凤山吟社首任社长;上巳日即每年农历三旬之巳日,也叫上巳节;古人因上巳、寒食、清明三个节日的日期相当接近,彼此的习俗便互助渗透、重叠,渐渐的不再有明显的划分,便形成今日的清明节;民间风俗,上巳节,人们到郊外踏青,又叫春游、寻春、探春。


靠南的一幅是隶书“雲山鲜明”,字径15厘米,上款“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春驻防罗源”,落款“闽安陈冠雄题石”魔宇,楷书,字径6厘米。

石的南面有“厌看尘烟环地扰,好修泉石得靝恬”(“靝”刺猬效应,“天”的古字),一幅对联篆书,字径11厘米,左右分别镌楷书“旹(时)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游维勋乙丑岁春月”。 “眠鹤”楷书,面对莲花山峰,字径86厘米,是眠鹤石上两个最大的刻字,“癸末秋王滉”,王滉,字根深,福建德化人,民国29年3月—33年4月(公元1940年—1944年)任罗源县长。

西面遥对笔架山,或许是沾文昌灵气,石刻的内容也显得特别的丰富多彩。由南到北依次有“世事如棋局欧诺拉公主,翻新闹不清,莲峰山下鹤,卧此待升平。和李处长原韵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秋鄂东夏峰洲题”,行书,诗字径7厘米,题款字径6厘米;夏峰洲,是当时国民党驻罗部队二一六师副师长唯一鬼差,据人回忆,当时,他在眠鹤石上题刻好这首诗后,脱下衬衫作白旗,向解放军投降了。“民国十八年(1929年)余宰斯邑公馀登莲花山获瞻先代子上公同诸前辈磨崖纪游,余为公十九世孙何奉得步后尘补镌数语以表追慕云尔,知罗源县事陈元辂”,61个楷字,是字数最多的一幅;陈元辂,福建闽侯人,公元1929年—1930年任罗源县长,知罗源县事即罗源县知事,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改县公署为县政府,知事为县长,陈元辂这里题款仍用旧称呼。

“不系渔舟者陈高子上游仲温用文仲絅子元重至侍行钟子期”共25个字,字径20厘米,私意以为此处最能体现元人书法风范的;篆刻时间据《新修罗源县志》载元朝陈高碑记是在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二月十八日。往北“戎马关山远,长天一色清王力凯。罗川堪驻节,遥望海潮平。和王县长根深兄原韵一首,闽军区编练处处长李健邦,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夏”,楷书。中间是一幅联语“偶借雪泥留爪印,且凭山水结情缘”,字径17厘米,楷书,其旁题有“清光绪二十五年已亥(公元1899年)小春吉月吉日罗源知县慈溪冯全瑛题”。对联之下是“一官冷落拥青毡,闻道莲花古洞天。好趁重阳游圣水,不虚八景说罗川。空中亭阁三秋日,望里江城万灶烟。吴旻霈少憩禅房思啜茗,山僧解意汲飞泉。罗源县学王式文题”楷书七律一首,字幅65厘米×82厘米,乃清代晚期的作品,作者生平不详。“圣水同心洁,莲峰气共清。吾将唤眠鹤,睁眼看升平。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冬罗源县长王滉题”,行草,诗字径12厘米,题款字径9厘米。“海嶽烟霞”,楷书,字径36厘米,“道光庚寅(公元1830年)夏五皖江卢凤棽题”,楷书字径6厘米;卢凤棽是当时的罗源知县,主修道光版的《罗源县志》。


西面的靠北端楷书“西源化境”,字径10厘米,“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祁阳王伯庸题”字径4厘米,题作者当时的罗源县长。耐人回味的是从北到南的三首五言绝句,一唱二和,前两首题石于抗日战争时期,后一首临近解放,时跨9年。而相隔了十九世的陈氏的游记,刻在同一石岩上更实属罕见。真是一块石头印证一段历史,而雕刻在岩石上的文字也展示了世事的沧桑。
但不管是“睁眼看升平”还是“卧此待升平”,“神游或与道人偶,梦醒当惊世界殊”的眠鹤石,若与同在莲花山上而毁于“文革”的“龙虎岩”相比,眠鹤石就显得幸运的,不然,我们只能从县志中去品读曾经雕刻在眠鹤石上的这些文字了。幸运如我们,今天站在眠鹤石前,领略了眠鹤石上的诗、联、游记与题词等充满文化内涵的摩崖石刻时,恍然间象就做了一个古典的幽梦。而在梦醒的刹那,似乎得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当你来的时候,在东边,始于“西竺真藏”,在西边宁波至诚学校,终于“西源化境”;而当往回走的时候,则始于“西源化境”,终于“西竺真藏”;其中的玄妙,是偶然的巧合,还是暗藏一个禅机、一个哲理或者多了一个“回家道上觉迷途”的感慨,让每一个游览“眠鹤石”的细心人,慢慢地领悟吧!
作者:一动不如一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