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 09-29 03:44:36   全部文章   0/281

【探秘】搭伙拼饭?这个村子的空巢老人集体穿越回去了……-养老产业周刊

【探秘】搭伙拼饭?这个村子的空巢老人集体穿越回去了……-养老产业周刊


探秘云南下方古城村:
爸妈“拼饭”把农村空巢老人的心照亮
by 杨蕾 (云南老年报)
一个西部地区村落,把集体经济的七八成拿出来投入到老年人的养老服务中。
村民少分了钱,却多给老年人实惠,按理说应该阻力重重。因为过去的模式是集体经济除了保证基础设施外,主要用于分红船长哈洛克。
而云南省昆明市下方古城村委会不走寻常路,尝试“互助开伙,爸妈结对拼饭”的独特路子,让508位农村空巢老人肚里舒服,心里敞亮。


为老服务和需求必须对位
2000年,李志坚担任下方古城村村委会主任,此后又连任村党总支书记至今。他是家中长子,两个兄弟在外面创业,年迈的父母默默支持子女干事业,相互扶助着过日子。
“我的父母还好,有我在身边。其他独居老人境况要凄凉些,出门一把锁,回家一盏灯。”李志坚说道,“都说村庄是老年人在守望和守护,他们无助的时候谁来帮一把?他们的老有所依谁来解决?村委会责无旁贷,为老年人做再多的事、投入再多资金都不会过分,关键在于服务和需求必须对位。”
2012年9月,村委会开始给老年人发放生活补助,老年人按年龄段不同,每月领取100元到400元不等补助,90岁以上老年人每月600元补助。同时给予60岁以上老党员每月生活补贴。下方古城村每月用于老年人的生活补助达9万余元,加上老党员生活补贴,每年合计达120余万元。
可生活补助发在存折里给老年人,有的老人不会用存折,交给子女保管,渐渐开始出现生活补助被挪用或暂借的问题。
与此同时,国家和省里推进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利好政策不断出台,客观上也推动了下方古城村根据社会发展变化来调整为老服务方式。
怎么把实惠落在每一位老人生活中,让他们切切实实得到照顾,让老年人认可这种模式并愿意传承下去,让子女能够为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添柴续水”,同时又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李志坚开始思考新的敬老方式。
小时候“过家家”的情景浮现在他脑海中。“时下流行的‘抱团养老’就是老年人的结伴互助,只不过抱团养老多数是老年群体的自发行为,如果由村集体来提供保障、鼓励和培养老年人互助养老,老年人会不会有兴趣再把‘过家家’捡起来?”

“爸妈饭桌”聚拢村民心
“做事情,不要只停留在争论上,只有行动起来,才能有机会看到成功与失误在哪里。”这不但是李志坚的做事风格,也是村“三委”的统一认识,因而“爸妈饭桌”很快就推行起来。
由老年人自由组合,找地点,最少10人一个互助小组搭伙做饭,参加“爸妈饭桌”的老年人每月能享受300元的补贴,由村委会补贴150元、小组补贴150元。有的村小组还给老人加到了350元一个月。
“爸妈饭桌”的补贴主要用于购买蔬菜、肉类、水果、糕点、米、油、餐具、灶具、液化气瓶、调料等。李开莲老夫妻算过一笔账:老两口在家开伙,每个月费用都在1000元以上,但是来到“爸妈饭桌”,只要交600元,每天吃得还不重样,老两口为小组做饭5天,李彩烨剩下25天都是吃现成的圣战士丹拜因。
村委会还在老年协会会员中选出了20名有影响力、号召力的志愿者,到7个村民小组宣传这一自助养老举措的好处。
村里把办食堂的设备费、人工费、运营费等折算成补贴发给老年人,让大家得实惠;住得较远的老人可以就近吃饭,用不着坐公交车过来;互助小组里的成员相互关心,年轻的照顾年迈的,身体好的帮衬多病的,加深邻里情;尝试抱团养老,为子女解决后顾之忧……志愿者们把上述好处耐心地分析给村民,很快就有十几个“爸妈饭桌”组建起来。
分小灶吃饭,李志坚一开始最担心的是有些年迈多病的老人会被嫌弃,没有小组接纳。结果刚开始自由组合时,各小组就主动把相邻的年纪大、体弱多病的老人拉进来了,多年形成的敬老孝亲村风以及人性的善良此时自然起了作用。煮饭分工时,年富力强的老人也会主动承担起来。
三组老年协会分会长杨崇琼,管账、采购和煮饭都有她的份儿,问她累不累?她说:“为一大家子做菜,看着老哥老姐们吃得开心,我更有动力。将来我煮不动了,小组还在就不愁吃不上热汤热饭。”
农村老人几乎都是滇菜的传承人,把手艺带到集体饭桌来,各显身手,更是让人仿佛看到了滇菜大荟萃。酱油鸡、黄焖啤酒鸭、粉蒸肉、千张肉、酸菜鱼、银耳羹等等,这些餐馆里的大菜经常轮番出现在“爸妈饭桌”上,再把各家房前屋后菜园里的青菜、白菜带一把来,各家坛子里的咸菜凑上几碟,一桌可口的饭菜就齐备了。
老年协会分会长每月3日到村委会按就餐人数领钱,然后再分发给饭桌小组长。开办一年,目前下方古城村已有28个“爸妈饭桌”,除了居住在外地以及要为子女做饭的少数老年人,508位老年人参加了“爸妈饭桌”。
互助养老让空巢老人重回集体视线
下方古城村的老辈人习惯了每天早上十点多吃早饭,下午四点半左右吃下午饭。
因而,上午九点半走进村子,大老远就能闻到米汤的香味。走近了,爆炒的肉香混合着柴火气让人嗅到了童年乡居时的熟悉味道,种种香味把你拉进了一个院子,这是四组村民杨加明的家。
30岁出头的李徐焕和她的二嫂正在为“爸妈饭桌”张罗着,青椒肉片、老奶洋芋、凉拌小米菜、排骨炖苤蓝,一荤四素,下午饭再做新的一桌菜。
李徐焕属于自愿来帮忙做饭的年轻人,因为她的公公婆婆都年近九旬,婆婆长期瘫痪,两位老人的饭菜平时都是互助小组送到家里去,她过意不去,放弃了进城打工的机会,来帮“爸妈饭桌”做饭,做完顺便可以把公公婆婆的饭菜带回家。
“爸妈饭桌”里,一般都是60多岁的“年轻人”主厨,两个人合作,做一个星期的饭菜,下个星期再换人,体弱多病和年纪大的老人只管来吃现成饭,生病没来的,小组成员还会主动送饭送菜上门。
村老书记杨加玉在第三组,他把用餐的22位老人的手机号或座机号贴在墙上,吃饭的时候不见谁来,先是打电话,没人接就要派人上门去看看。
有一次,小组里一位68岁的老太太在家哮喘发作,亏得小组成员来给她送饭发现了,赶快通知子女把她送到医院。
村委会负责“爸妈饭桌”服务管理的高汝丽大姐定期要到每个饭桌的点上坐坐,检查账目公开情况,收集意见。一开始,还有老人挑剔有些组员厨艺不够好,轮流做饭后,学会了相互体谅;也有的老人不合群,但是走进“爸妈饭桌”以后,变得随和好处多了;还有老人与子女沟通不畅,大家一起开导,他们的家庭关系得以改善,老年人之间的相互教育和影响同样在润物细无声地起作用。
“爸妈饭桌”的延伸意义在激发邻里间相互照应的责任感上面得到了体现,解决吃饭问题只是基础,更重要的作用是发挥老年人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功能,让空巢老人顺利融入集体视线,得到应有的协助。记者札记农村居家养老还需用心用情
对“首创”的鼓励与引导是最切实的帮助
在基层采访时,社区干部普遍的感受是老龄政策密集出台,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老龄工作,好政策是最大的资源。好政策要发挥作用,需要各级老龄部门推进养老服务业的“放、管、服”改革,尊重首创精神、引领首创方向、宣传首创亮点。
当前我国老年人口仍以低龄老人为主,60-70周岁老年人约有1.2亿人,属于宝贵的人力人才资源,国家的老龄工作方针、政策和全省的各项配套措施都在推动建立“年轻老人”照顾“老老人”的结对帮扶互助机制,把老年人的正能量激发出来。
养老服务需要政府、社会、基层合力来推动,但是基层单位的敢于担当、大胆创新、率先试水尤为可贵,放眼全国,一个个成功的养老服务模式开始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下方古城村村委会把握大方向,做好资源保障,调动老年协会志愿者的力量,服务与需求对位精准,激发出老年人自我管理、化解矛盾的潜力,从而引导整个村落更新观念,适应养老新趋势陈海波简历,这可以说是下方古城村在养老服务探索之路上留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
在试点的过程中,晋宁区老龄办每个月至少要去一次下方古城村,了解发展近况、带领相关部门参观指导、帮助解决困难。材料上报后,又引起了市级和省级的重视,将这一试点列为宣传典型。每一次和参观者及媒体记者的交流,村委会都能收获很多建议,来调整工作中的细节。
这样的关心是基层最需要的,各级老龄部门协助他们开创全新模式的努力,也是基层继续做好老年人工作的动力。
“富养”老人的重点不在钱上
老人在一个家庭里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与家庭经济条件的富庶与否并不成正比,如果子女们只是留下钱给老人而很少与他们相聚,老人依然还是感到孤独。
同样的道理,老年人的幸福感、获得感也不是和GDP成正比的,老年人更看重所生活的地方是否有尊老敬老的风气、是否考虑到他们衣食住行方面的困难并不断改进、是否有他们能参与的公益活动体现他们的存在感?说到根本,就是能充分尊重他们,提供平台激发老年人的潜力,让他们吃饱穿暖之后精神上感到富足,这才是“富养”。
下方古城村建起了一栋2000平方米的多功能老年人活动中心,在中心里办个集体食堂解决老人就餐问题并不困难,然而村委会的思路却是让老年人形成互助小组、每个人都动脑、动手解决吃饭问题。
虽然有的老人厨艺不精,但是只要愿意学习,渐渐也能做出可口的饭菜获得大家好评,提高了自理能力;也有年迈的老人,做不了体力活,但是来和大家一起捡捡菜、说说话,手脑退化就慢些。就连走路到“爸妈饭桌”这样一个小举动,也对强身健体、延缓衰老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要是不来“爸妈饭桌”,有的老人可能就在沙发上窝一天,连门都不出。
“两教两增”(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和老龄政策法规教育,引导全社会增强接纳、尊重、帮助老年人的关爱意识和老年人增强自尊、自立、自强、自爱的意识)是老龄工作的要点之一,积极应对老龄化西秦人才网,除了国家、社会、政府、企业等大环境的努力,每个未老、将老、已老的公民也要行动起来。而培养老年人经济独立、适应社会、抱团互助、融入群体等观念和理念,是引领他们走进阳光晚年的必修课。们不是慈善家,偶尔也只是在学校捐款,但是如今身价牌,我才明白慈善的不是钱,是心。为别人捐献出的一分钱一角钱的普通人和捐赠成千上万的人一样值得尊敬,因为在慈善的天平上,他们是等重的。
“适老性”改造也应该在农村推广
老年宜居环境是人口老龄化发展的产物天地双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居家养老始终是绝大多数老年人的首选,家的舒适程度关系到他们的健康质量,加快老年宜居环境建设是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应有之义。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只有城市才需要进行“适老性”改造,农村的人居环境、公共环境和居家环境同样也会影响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如今留在村庄里的多数是老年人,他们房前屋后长出来的小菜、洗菜煮饭的水、呼吸的空气、饭后散步的环境都是健康的组成部分,农村老年人同样依赖宜居环境。走进晋宁区下方古城村,大沟小渠里的水都是清澈流淌着的,可以直接用来洗菜;乡间道路比城市里还整洁清爽;7个村有11个公共卫生间,虽然还是水泥墙,但是干净到站在厕所前都浑然不觉。没有人乱倒垃圾,更没有哪家把污水排放到沟渠里,该村投资180万元用于生态村、卫生村建设,改善了生活等各种污水的处理罗有明,形成了污水进环湖截污管网、进沉沙池的格局。
花大气力美化环境,不但有效保护了紧邻的滇池,也让村里的老年人直接受益。是让父母亲住在鸟语花香的庭院里,还是让他们住在垃圾污水猪粪旁边,考量的是村委会对宜居环境建设的长远眼光和实干精神。美化“大家”,温馨“小家”,实现“共建、共融、共享”应该从“适老性”改造做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