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 08-09 07:28:12   全部文章   0/195

【探寻】云南普洱“铁姓”蒙古人-铁改余宗亲会

【探寻】云南普洱“铁姓”蒙古人-铁改余宗亲会



来源 | 部落可汗
编排 | 铁改余宗亲会
网址 | www.thefocus.cn
云南普洱“铁姓”蒙古人
微信公众号(tgyzqh)
文/敖力召
2014年12月中旬,我前往昆明石林县拜访“老大哥”余绍凯先生,他是一个热心于民族和家族事业的人, 二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余氏家谱》, 曾多次前往内蒙古各地考察。他最难以忘怀的是,1999年受到过原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云布龙的亲自接见, 遗憾的是不到一年云布龙主席就意外逝世了。这是对他打击最大的一件大事,很多愿望也随着云主席意外逝世而戛然而止。近几年来,余绍凯特意在石林自家房顶上修了一个蒙古包,并把他与云布龙的合影照片挂在里面,以示缅怀之情。
1999年,时任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云布龙,内蒙古参事室主任荣盛(右二)接见余绍凯(左一)?
?余绍凯向云布龙赠送 余氏家谱
多年以来, 余绍凯的家成了内地蒙古人在石林的家,他的蒙古包招待了许多从各地来往石林的蒙古族同胞。在我拜访他时,恰巧在他家中遇到了从吉林来此做客的蒙古族作家余凡先生,他曾经出版过《黄金家族--威远蒙古余氏族谱释疑》一书,对家族当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给予了阐述,我读过他的书,对他精研精神很是钦佩。那时,他正在进行他第二本书的撰写,他说这是一次更加全面的家族解读,由于还在创作过程,所以简单浏览了一下他草稿,他不用电脑写作也不会打字,完全是手写,辛苦可想而知南智贤。
在老大哥家中,我和余凡先生就《元史》 遗漏和一些疑难问题进行了探讨,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目标,就是解开铁改余事件的前后历史,以及汉文和蒙古文在历史记载上的区别,最重要的还是史料的搜集整理和田野考察。正当我们纠结于历史的时候,余绍凯老大哥建议我们一同去普洱市的“铁家山”进行现场考察,那里的铁姓是余姓改回铁姓的蒙古族,也就是说是“余改铁”,这引起我们巨大的好奇心,于是我们三个人开始了探寻“余改铁”蒙古人的旅程。
?普洱市大吉庆饭店(敖力召摄)
2015年1月6日,我们从昆明启程到达普洱(思茅),夜宿大吉庆饭店,这家饭店的老板是余绍凯老大哥的叔叔余庆云,饭店顶部一个巨大的苏鲁锭标志,足以说明这是蒙古人的产业。所以,我们享受了房费免单泥泥狗,餐饮免单的待遇,晚上还品尝了余庆云老先生最奢侈的接待——普洱功夫茶,当然也是免单。 第二天,原本计划是乘坐老先生儿子余绍勇的车去镇沅县的铁家山,但由于余绍勇办事没有赶回思茅,不得已,我们三人乘坐大巴车前往镇源县振太乡。
7日,从早晨8点开始,在蒙蒙细雨中,一路颠簸到晚上7点才到达振太乡。由于我们三个都是第一次到振太乡,全然不知东南西北。于是,打车直接到乡政府附近的酒店入住,然后找地方吃饭,也许是饿的原因,感觉那天吃的火锅太香了,至今难以忘怀,仿佛初次吃到火锅一样。余凡先生不愧为东北来的蒙古人,酒量豪爽,我则只能少量奉陪一下。酒足饭饱后,我们才缓过神来商量找人的事情。三个人都懵了,互相对视无语。(其实,当时云南蒙古研究会杨剑利已经把需要对接的人名发到我邮箱了,可是我因为手机没电而全然不知。)最后,老大哥余绍凯趁着酒劲大胆提议,上大街挨个找找,肯定能找到姓铁的蒙古人,然后让他明天带着我们到铁家社。我认为这主义可行, 但令人喷饭的是,我和老大哥遭到一向严谨的余凡老先生的一顿训斥,他说:”你们俩行动怎么没有计划安排呢?这么盲目的去找人能行吗?“老大哥接过他的话说:“我有一种感觉,今天晚上肯定能找到姓铁的蒙古人,你信不信?余凡苦笑着说:”好吧,那就试一试你的感觉。“接着我们三个人冒着稀稀拉拉的细雨,开始了满大街的寻找。
”哎,老乡, 你知道哪有姓铁的蒙古人吗?
“不知道啊,谢谢”
“哎,老乡, 你知道哪有姓铁蒙古人吗?”
“哪里?哦,那个 商店是吗?”
“ 她爱人姓铁,是吗?好的,谢谢啦”
?思茅到振太共201.9公里可曾记得爱,7小时31分钟路程
老大哥的话居然应验了,我们三个醉鬼东倒西歪的找到了这家蒙古人媳妇开的商店。于是我们三个人按照指引的方向,找到了那家商店。我们完全不顾下雨,直接进入商店:余凡直接问“你家是姓铁吗?”女老板回答”我家那个是姓铁的““啊,总算找到啦,我们是一家啊,我们姓余的,都是蒙古人。”女老板缓了缓神说,那你们坐下,我打电话给我老公,让他来!“原来,女老板的爱人叫铁昆,是振太乡兴隆小学的教师。
?半路休憩中(余绍凯摄)
大概三十分钟后,一个脸色红通通的青年人冒雨走进来,我们起来自我介绍来意,为了让他相信我们是”良民“,我们都拿出了自己的身份证,他也拿出了自己的身份证,我一看上面写着:“铁昆,蒙古族”大家相视一笑,表示放心了,剩下来的就只有默契了。我们通过铁昆得知,铁家山交通环境不好,正在修路,而且最近连日下雨,山洪偶尔爆发冲垮道路,班车都不通,如果想去,只能等到天气好转后,开车前往。聊了一会儿,我们疲惫已到极点,但是找到自己人的那种感觉依然促使我们邀请铁昆到酒店座一座。于是,铁昆也痛快的答应了我们,骑摩托带着女儿来到我们所在的房间最佳幸福。
据 铁昆介绍,铁家社的铁姓蒙古族原本居住在振太乡里,振太乡就是以先祖余振太命名的, 清末民初,被迫迁徙到现在的铁家山一代生活。马上到不了铁家社,那只能在乡里等待天气喽,既然铁家蒙古人曾经在这里百多年,那就在附近看看也好。
k8432?我与铁昆父女
于是, 第二天一大早,铁昆开来一辆车,带着我们到附近的草皮街、难搭桥和兴隆小学参观。陪同我们的除了铁昆父女,还有铁家山村里出来的唯一一个大学生,他叫铁彪,另外还有一个铁昆的朋友。一路上,铁昆都在介绍振太乡的历史,据了解,振太古镇也叫草皮街,是古代马背上驮出来古镇之一。,有汉族、彝族、傣族、回族、蒙古族、哈尼族、拉祜族、苗族、白族、满族、傈僳族等14种民族杂居,是镇沅县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乡。
?左起余凡、铁昆、余绍凯在草皮街合影
我们首先来到草皮街。这里是一处景点,同时也是 见证“余改铁”事件的重要历史地点。按照铁家族谱上记载,铁家坡蒙古人是元成宗的后裔,元顺帝退出大都(今北京)到了应昌(今内蒙古境内),铁氏不愿意随元顺帝北还,取道四川前来投奔云南的梁王,途中遇到明朝军队追捕,逃到大渡河泸定桥附近,追兵紧逼、形式危急,于是决定更名易姓、分散逃避,但一时又想不出合适的姓氏。后来看到河里不少游鱼,认为是吉祥之兆,便改姓为“鱼”,为区分主仆关系,把嫡系改为“余”姓,把奴婢改为“于”姓,全家渡过泸定桥分散逃难。不久,明朝军队就尾追到大渡河边,盘问河边种地的人是否见过一群姓铁的人过河,种地人说,只见拿鱼的,没有姓铁的,明军就没有继续追赶。这个大家族分散逃难后,有一部分潜留在四川,有一部分逃到大理,后来又从大理迁到今思茅市景东县景福乡乌木山,这部分人在景东住了10几代,有的当了傣族土司知府陶家的庄户,看管仓库叶惠贤。清咸丰以后,因陶知府衰败他们才又迁到镇沅振太乡草皮街。初逃难来时,由于没有田地,生活困难,只得四处乞讨。受不了别人的耻笑,先人再次迁到山沟里栖身,来到了介牌村定居,因为都姓余,人们就把寨名取名为余家坡。民国初年,改为铁家坡。
?振太乡著名景点难搭桥(敖力召摄影)
蒙蒙细雨中,我们接下来到了振太乡的一处景点,叫难搭桥,位于振太乡西南十多公里的地方。因桥建在山势陡险的南达河悬崖峭壁上,工程十分艰巨困难,崔宇革 所山到"难搭桥"。据《新篆云南通志·地理考· 津梁》载:"此桥建于两岸峭壁间,就崖砌墩,嵌为弓形石桥,工程浩大,高达九丈余,宽一丈,长三丈。南有瓦屋一间,为近代以来之大建筑。"桥高14米,宽2米,长5米。过去是临抢、景谷、思 茅、普洱通往景东、大理、西藏、四川、巍山等内地的必经之地。至今仍行人不绝。
桥下南达河流砾崩石,深幽奇险。传说过去河里有一条苍龙施善嫉恶,遇到谁家办喜事就借给锅、碗、瓢、盆等金银器皿。不过用完后必须清洗干净还给它。如若谁家用完后没有洗干净,它就会发怒,搅得河水昼夜翻腾,让人畜不得安宁。河中有一个高而滑的石坎小f4,与石桥对峙,河水从高坎倾泻而下,形如瀑布异界电影院,纷纷扬扬。传说这高坎半腰间横着一股碗口粗的大藤子,连接在南搭桥的两岸。高坎下的鱼想跳上坎去,跃到藤上被藤子轻轻一弹便上去了。后来有个木匠外出做工,夜宿南搭桥瓦屋中,夜里忽听屋外有劈木声,便将手斧甩了出去,劈木声立即就停了。天亮出屋观看,见地上斑 斑血迹,那斧正好劈在大树藤上。木匠提起斧子将树藤连根斩断并扔到河里让它流走了。从此,坎下的鱼再也无法跃到高坎上去了。
根据云南蒙古族学会杨剑利提供的资料显示:普洱市(原茅思地区)有蒙古族973人(“五普”数)艾奇奖,主要是旃姓和铁姓蒙古族。普洱市蒙古族相对集中的是镇源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有蒙古族340多人。其人口分布在两个乡镇的三个自然村,主要集中在振太乡界牌村铁家山村民组,26 户,171人,占县蒙古族人口总数的 49.85 %;其余的在振太乡治所子马街东北4.5公里的名为上湖广村的小山梁上,再就是在县城治所的恩乐镇等地也有零星分布。
?余凡和余绍凯冒雨进入铁家山
镇源县的蒙古族和玉溪市通海县兴蒙蒙古族乡的蒙古族同胞一样,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民族识别工作中,一直登记为蒙古族。全国第二、三、四、五次人口普查公报都被公布为蒙古族。他们是西南“铁改余”姓蒙古族中较为独特的一支,早在清末1885年左右,于镇源县开山始祖余振太第六代,“天”字辈又全族“余改铁”,恢复“铁”姓。居住地也以“铁”姓命名,称铁家山(坡)。其余41%的蒙古族分布在上湖广村和恩乐镇一代。
?铁家社的门牌(余绍凯摄)
据镇源县振太乡界牌村铁家山铁氏村民《蒙古族铁氏宗族历谱》记载:铁氏是蒙古皇族之后,始祖铁木真……“余本蒙古将帅家,旗倒兵散落大难,斩草除根绝后患,逼迫云游浪里沙……人多引大难,各自逃他方,向南茅徙步,隐姓埋名,改其所愿,一口铁锅分九块,来日以此物为证,一字本无二三姓(仅姓铁),一家变为千万家。”“曾经离南京应天府,日夜兼程越声理财,疲命于四川庐都桥。前不识路,后有追兵,情在险恶之中,暂改姓氏代之,分散夺路而走。”一部分奔命于贵州的崇山峻岭躲避,一部分向云南续进,埋锅造饭时商议,铁改何姓方可蒙混过关?有人忽见水中游鱼自由自在,赞慕不已;而自己则在惊恐之中,十分伤感。则议暂改余(鱼),一路传话,过路者是余家。“铁改余”幸免于难,后传“龙鱼救命之说”。
?铁家社一角(余绍凯摄)
“我们一支以余为姓直到景东,先隐居于川河龙口箐。由于瘴气过大,疾病多发等原因,十代以后,开山老祖余振太又率领子孙们迁徙至镇源县的界牌河一带,开荒造田(名传至今的余家大田),最后定居于界牌山脚的半坡上。因全寨人姓余,寨名余家坡(铁家山)。清末,余氏出了个“大新爷”,“铁”姓的恢复就在这一时期,民国时期,也曾出了位乡长。
?余凡和铁家社村民(余绍凯摄)
据本届普洱市(地级)人大代表铁文奇的祖父铁开镇(1925年生、《铁氏宗族历谱》编撰者之一)介绍:祖父余登林乃镇源始祖振太老祖五世孙,父亲铁天文,1885年生。父亲的“天”字辈就恢复“铁”姓。镇源县振太乡余氏25代字辈如下:“振、思、国、麟、登、天、开、鸿、文、应、呸、世、真、家、升、荣、华、富、贵、兴、威、武、功、强、盛”。
?铁家社的民居依然是土坯房(余绍凯摄)
铁家社的蒙古族并不孤独,在镇源县城治所的恩乐镇等地的还有旃姓蒙古族,他们是由通海县兴蒙蒙古族乡的始祖阿喇帖木耳蒙古右旃的后裔迁徙而至。现保存于兴蒙乡三圣宫墓志记载:“吾家籍原蒙古,随大元入中国,官于陕西西安府长安县,于至正二十年(1360年)始祖公阿喇帖木耳蒙古右旃奉命平滇,任宣慰司总管,因临安路诸彝叛服不常,特授元帅府都元帅……镇曲陀关,凡四境之千户、百户及万户府皆属焉”,云南境内存有《赦授宣慰司总管始祖公讳阿喇帖木耳蒙古右旃》墓志。
?铁家山社区一 户铁姓蒙古人家(余绍凯摄)
?崎岖的山路对于他们已经习以为常(余绍凯摄影)
?铁家山的孩子(余绍凯摄影)


铁改余宗亲企业产品风采
铁改余宗亲会不定期选择推荐介绍各地宗亲的公司产品及优秀宗亲事迹,以便于更多地宗亲知道、了解,共为家族事业献一份力量,并积极传递分享正能量。
本期推荐
成吉思汗金银荣誉勋章
规格:26mmX26mm
单价:金款168、银款138(包邮)
批量:金款102、银款89(十枚起邮)
材质:锌合金,电镀金/镀银
功能:收藏、装饰、胸前佩戴
限量发行,勋章精致美观,大气
购买请联系小编微信yomine




提示:宗亲、同胞如有产品需展示,请提供3—6张产品图,请加小编微信yomine发送。
购买绿色正宗蒙古特产,可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即可
点击阅读原文网站建设,商城APP制作,油、墙画原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