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 08-02 00:29:13   全部文章   0/175

【探宝】中卫北长滩探宝,百米高台挖出千年“宝藏”……-海原大城小事

【探宝】中卫北长滩探宝,百米高台挖出千年“宝藏”……-海原大城小事

点击上方免费订阅有趣、有料、有态度
海原大城小事(hy0955)
北长滩,地处宁夏和甘肃交界的大山深处,神奇幽绝的自然风景,神秘厚重的历史文化,使得她遗世独立,一瞥惊鸿……
【题记】
主编倚剑书童:中卫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境内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众多。挖掘、保护、研究文史遗存,对中卫今天的全域旅游战略陈学葳,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期《塞上古今》邀请到了中卫市博物馆馆长、文博副研究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卫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专家石宇清先生,且听他讲述北长滩的前世今生。
北长滩坐落于崇山峻岭中的黄河北岸,与黄河南岸的南长滩遥遥相望,是一处充满自然风光魅力和原生态民居诱惑的自然村落。在这里,可以看到久违了的古朴民风,浓郁的西北农村特色,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历史遗迹,保持完整的族姓延续……走进北长滩,就是走进了历史,走进了历史中的西北农村。

(马家窑文化类型彩陶片——石宇清摄)
2004年,我和市文物考古工作者考察北长滩时,在村落附近一处高约百米的台地上,惊喜地发现了一处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遗址分布面积约4万平方米,地表散落着大量打制细石器、磨制石器、素面红陶片、彩陶片及穿孔石珠饰品。打制石器有细石核、细石叶、敲砸器、石箭头、石片石器;磨制石器有石斧、磨盘、磨棒,多已残断;素面红陶片上多有附加堆纹、锥刺纹、席纹、细绳纹等纹饰;彩陶片大部分为红底黑彩,绘有方格纹、柳叶纹、条形纹、三角纹、漩涡纹等精美的纹饰。北长滩古文化遗址包含了北方细石器狩猎文化和甘肃马家窑农业文化的两种特征,这充分说明,北长滩自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开始就有古人类在此生活,过着狩猎畜牧为主,辅以少量农业采集的生活。这一发现,不仅将北长滩古人类的历史推到了距今四五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而且为人类早期北方狩猎文化与中原农业文明的交流提供了有力的实证。同时,也更加奠定了北长滩历史文化名村的地位。北长滩,作为宁夏黄河上游继南长滩后的又一黄河岸边古朴民居村落,名副其实地担当起了承载黄河文明的重任,诉说着千年的历史演变发展。

(黄石旋古代岩画(刻制)——石宇清摄)
若加以探究,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西戎少数民族在这里放牧狩猎,共同创造了富有区域特色的北方青铜文明。北长滩当地农民在榆树台子曾发现的春秋时期青铜短剑、青铜镞等遗物便是例证。在黄河南岸北长滩黄石旋沟两侧的石壁上,文物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了十多幅岩画,图像以羊、马、射猎为主,反映了青铜时代的牧猎生活场景。

(北长滩出土的汉代五铢钱——石宇清摄)
秦汉时期,中原农业文明西移北扩,较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对包括宁夏在内的西北地区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促使北长滩的先民们从狩猎畜牧逐步转向了以农业垦耕为主的定居生活。在早年村民建房、挖土、放牧过程中,曾发现过一些汉代陶片和五铢钱币,陶片均为泥质灰陶,表面装饰着具有典型秦汉特征的细绳纹,器型应该是盆、罐、瓶之类的日常生活用品。

(河对岸的明代城堡——石宇清摄)
自隋唐开始,这里又成了丝绸之路北线的必经之地,从西部来的货物,多用筏子沿黄河顺流而下运送,而北长滩便成了当时水路运输的驿站码头天台之窗。顺河漂流的运货筏子,在经过了黑山峡一路激流砥石、险滩漩涡的涤荡,几乎都要在此停留休整,待准备充分、查看水情之后,又将迎接高崖、黄石旋大漩涡的挑战。北长滩的上滩村,原名“上四塔”或“上四滩”,又误称“上寺塔”,其名是因这里曾有四座塔而来。此塔并不是宗教佛塔,当是夜晚用来指示运输船只筏子靠岸的灯塔。可惜的是这四座塔不知何故于清代早期毁没了。在北长滩这块很小的滩地上,不仅发现了唐代的“开元通宝”,而且还有“宽永通宝”、“天圣元宝”、“祥符元宝”、“政和通宝”、“宣和通宝”等宋代钱币,以及一些元明风格的黑釉、褐釉瓷器和残片,这些都是黄河水上丝路驿站的明证。

(河对岸的明代黄土夯筑长城--石宇清摄)
历经许多朝代牧猎、农业、商贸文明的洗礼,自明代开始,这里又成了边关军事防御的重要地区。劈山为墙,夯土为堡,筑烽台,挖壕沟,绵延起伏的万里长城,便是北长滩明代军事要地的历史见证。北长滩长城位于黄河南岸,东自黄石漩沟,西到上滩枣刺沟爵迹百度云,沿山梁沟谷蜿蜒曲折近三十公里,分为夯筑土墙和山险墙。夯筑的土墙以白僵土、沙土为主,还有部分黄土夹砂石;仅山险墙就有二十多公里,均选择临河的东西向山脊北侧劈削修整而成,并发现有排水孔和敌台。北长滩有两处烽火台,一处为土砂夯筑而成,另一处则用较为规整的石块垒砌而成,在其南侧还有五个较小的狼烟台。还有两处明代关堡凌云卡盟,均位于下滩村对岸,两堡相距二百多米,为沙土夹杂小石块夯筑。其中一堡占地约六百平方米,另一堡占地约二千三百平方米。在榆树台子一位老人的手中,还存留着早期捡到的一件明代铜镞(铜箭头)。

(院子里已废弃的石磨——褚晓玲摄)
北长滩古村落的最佳景致,莫过于那体型巨大、依旧伫立于黄河边引水灌溉的水车了。大约从汉代至元明的某个时期,北长滩的先民们就选择黄河拐弯处就势修筑了分水堤,从而使巨大的水车构架其上,提水灌溉千百年。由于目前尚缺乏有力的早期证据,文物工作者将上下滩的分水堤遗址初步确定在了明代。此处的水车由石块垒砌的分水堤遗址、水车、接水槽三部分组成。其中,下滩村水车的分水堤长约二百二十多米,水车直径十六米,宽一点五米,由一个车轴、二十四根大辐条、四十八根撑刮和刮水板及七十二根小辐条组成,全车共四十八个舀水斗,每个舀水斗可容水约十五公斤,水车外侧为接水槽,引黄灌溉农田二百余亩。

(最晚修建于明代的下滩村水车分水堤遗址——石宇清摄)
清代的北长滩依然是一处比较繁荣的水路贸易集散地,而且当地较为富足的农耕生活,也为这里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在上、下滩村还存留有七八处清代民居院落和商铺,部分清代民居在后期维修加固的基础上仍然继续使用。当地农民曾经在生产生活中捡到的古代钱币中,清代钱币居多。而且还有木方桌、木香炉、家谱、黑釉瓷碗等清代物品存世。

(北长滩出土的宋代钱币——石宇清摄)
民国时期,中卫香山地区的“山大王”冯建忠,曾带领一批人马驻扎北长滩,利用黄河天险打劫过往商贸筏子,对北长滩人十分友善,平日里多接济长滩山民,后被国民军围剿官雄。解放前夕,驻守宁夏的马鸿逵部队为了加强防御,曾在北长滩派兵防守。现在榆树台子自然村的山峁之上,还留有一座民国时期石块垒砌的半弧形炮台。
1949年9月,解放军第一八八师完成解放兰州的任务后,沿黄河向宁夏挺进,其五六三团从腾格里沙漠向中卫进发;五六四团一营乘木船和羊皮筏子沿黄河顺流而下,经过南、北长滩直奔中卫,沿途还与驻守长滩的国民军小部队进行了零星的交火,韩志胤并上岸俘虏了三十多名散兵;二营三营则沿黄河北岸经下滩村向中卫挺进。

(《河畔水车》——石宇清摄)
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包兰铁路通车后,北长滩黄河水路驿站码头的作用逐步消失了。而此时,轰轰烈烈的“大跃进”、“文革”又进入了这个平静的小山村。从许多民居墙体、门窗、木柜上的刷写的语录、图像、各类标语,便可感受到那个年代给古朴勤劳的北长滩村民带来的影响。由于大山的阻隔,村落里保持着传统的民居建筑和古老朴素的民风民俗。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一些北长滩人逐步迁出故土,到沙坡头村、碱碱湖等地居住,这也使得北长滩古老的传统民居得以幸存至今。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石宇清,中卫市博物馆馆长,中卫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专家,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毕业于宁夏大学中文系,大学本科,文学学士,文博副研究员,中共党员侦察兵之歌。是宁夏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卫市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黄志玮身高,中卫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编撰出版《中卫历史文物》一书,《中卫史话》、《中卫往事》编委,主持完成南北长滩历史文化名村及传统村落调查申报、黄河宫博物馆陈列布展、中国摄协与中国民协安排的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南北长滩)等项目。
——特别声明:嘉宾的观点不代表网易中卫的立场。《塞上古今》是一档原创类大型文史学术交流栏目,本着科学求实的精神,提倡学术上的百家争鸣,以展示历史文化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为目的。
来自:网易中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