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 07-29 07:18:47   全部文章   0/223

【掌上水产行业动态】山东济宁-生态美为乡村振兴提底气-益鑫泰水产资讯

【掌上水产行业动态】山东济宁:生态美为乡村振兴提底气-益鑫泰水产资讯


绿色是乡村的本色,如何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一环。近日,大众网记者走进济宁田间地头、乡间大棚,感受乡村振兴过程中济宁农业发展的新气象。
塌陷地变良田水塘
生态美描绘乡村画卷
浅塘鱼游,瓜果飘香,接连成片的人工湖上碧波荡漾。济宁市任城区的喻兴生态园技术人员侯忠斌看着眼前如画的景色满心欢喜。淡水鱼工厂化养殖基地、有机水稻种植基地、有机果蔬种植基地、多功能休闲观光园,生态园规模化发展吸引了当地大学生返乡就业,侯忠斌就是其中之一潍柴吧。“回到家乡,我感受到了生态园在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项目的飞速发展。”侯忠斌说。
说起这片生态园区,侯忠斌用“一城青色半城湖”形容了眼前的景色。然而金信英,曾几何时,这里是一片煤矿塌陷地。而如今,这里土地复垦,水塘养鱼,开启了“上农下渔”的良性生态循环模式。
生态振兴离不开环境宜居,还要让村民拥有更好的生活配套设施。距离此处不远的任城区大流店村,白墙红瓦,水路纵横,人在景中如身在画里。
“我们村家家都装了壁挂炉,政府免费给装的,厨房灶台干干净净,再也不用怕烧炭熏得到处黑漆漆的襄垣秧歌。”说起气代煤这个词,很多大流店村民还有些陌生,可是谈起去年政府给装的壁挂炉,村民们个个喜笑颜开。
去年下半年昊天天帝传,当地政府推进气代煤、天然气入村通户工程,每户补贴8000元,调动了村民安装天然气的积极性。大流店村530户全部开通了天然气,用于做饭、取暖,改善了村庄人居环境。
美丽生态孕育美丽经济。大流店村内的美丽经济产业园里一片春意盎然。2017年姜一郎,美丽经济产业园项目实施土地流转300亩,由村集体统一发包给农户希勒湖,由农户自主管理,村集体收取租金,并负责统一种苗、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统一包装,以村集体注册公司的形式全权管理草莓种植产业。村里通过探索草莓种植技术、销售、深加工等产业链,实现了科技带项目、项目带公司、公司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良性发展。
村里的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个草莓大棚1.2亩,每亩投资种苗5000元左右,有机肥800元,人工成本10000元左右。收入方面,每亩收获3000斤至4000斤,平均价格10元至12元。每年每亩纯利润2万至3万元爱妃别赖账。
荒山披绿 花开遍地
农民吃上“生态饭”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走在汶上县白石镇夏村,放眼望去一片碧绿,零星绽放的小花颜色各异,不远处的昙山上郁郁葱葱,广阔的乡间绿意盎然。
夏村是典型的山村,靠天吃饭,种下的粮食几乎年年没有收成。如今,荒山上种了300亩茶园,山下种满了果树、百合,就连山沟里都种上了核桃。村民们说,放在10多年前,谁也不敢想象,这片土地会有一天变得如此繁茂。
村里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并通过合理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将土地分别流转给懂技术及会经营的种植大户、龙头企业及合作社,发展特色农业种植,形成连片规模,每年增加集体收入15万元。
“村里种植的百合花可以做成百合花茶、食用百合等产品,通过电商销售出去,核桃、石榴也可以做一些加工产品往外销。”成功迈出了生态添绿的第一步后,村党支部书记吴进军带着村两委班子成员大胆开拓思路,开始将村里的土特产往外销。
一座荒山变成了金山,江北茶园、百合基地、昙山氧吧……乡村旅游景点和特色旅游产品悄然而生,优瓦夏生态效益带来了经济效益都市群芳谱,带动了集体和村民双增收。
吴进军告诉记者,2017年以来,夏村先后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带动群众增收30余万元,村集体实现增收5万元,而且解决了30名贫困群众就业问题,每名贫困群众获得分红1200元。
生态宜居增福祉
筑巢引凤富古城
在荣子故里,郕国故都,世外桃源般的景色和古国遗址文化吸引了各地游人。看着络绎不绝的外来人,村民李召运满心欢喜。几年前,还在城里打工的他看到村里环境发生了变化,他萌生了回乡创业的想法,他抓住时机,回乡开了一家农家乐,年收入20多万元。
古城村位于汶上县郭楼镇,也曾是污水横流、垃圾围村,晴天出门一身土,雨天出门一身泥。为改变古城村面貌,当地政府从改造乡村旧貌入手,改造河道,治理坑塘,村里的水变清,环境更整洁了。古城村两委也抓住机遇,修路搭桥,危房改造,修复了护城河,打造了观景台,结合儒家文化的内涵打造了三乐岛、景观桥、仿古街等景观,古色古香的小桥流水人家跃然眼前。难怪当地村民告诉记者,家乡这么美,出门都是景,生活在这样的农村,谁还愿意去城里?
筑巢引凤来,古城村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得以提质后,南方企业纷纷抛出“橄榄枝”,村党支部经过筛选,与上海一家公司达成合作意向,重点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着力打造田园综合体。
随之,一座高效观光玻璃大棚拔地而起,大棚集农业示范、育种、无土栽培于一体,栽植了200余种南方植物。大棚内以智慧农业为核心,运用新能源、智能灌溉、农业物联网控制系统,实现了节水、节能、节肥和节约用工智能化操作,成为当地农业观光的一大亮点。
村两委还决定,将通过复垦、河沿整治新增的近100亩耕地流转出去,为村集体增收近10万元。村里建设了中药材种植基地,种植决明子、板蓝根、乌豆、丹参等中药材,打造专业化发展路径。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劳务公司,组织村民为种田大户及企业提供劳务,进行统一派工、集中管理,用工单位支付中介费用,村民不用出村就获得了稳定收入。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最大的优势和底气。浓浓的绿意为济宁乡村振兴战略涂上了生态底色,一幅可望可即的现代农村绿色画卷已然展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