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姿势看两会】四个不同年代记者的两会回忆-江苏发展大会
【换个姿势看两会】四个不同年代记者的两会回忆-江苏发展大会
全国两会渐近尾声。我苏小编用无限脑洞和百般热情聚焦了代表委员眼中、世界华人眼中的两会......
其实,不同年代记者们的上会见闻,就是一部生动的时代发展侧记。我们分别采访了80年代、90年代、00年代、10年代赴京报道两会的四位记者——跟随他们的回忆淘爆网,一起捕捉两会所透视的愈加进步的中国。
80年代跑两会
从1986年起,全国两会逐步对央媒之外的省、市、自治区媒体开放,马健作为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的记者,开始随团报道全国两会。
(马健80年代随团工作证,当年还是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的“二合一”证)
赴京上会:江苏记者“第一人”+电话+传真
不过,根据当年规定,马健属于“随团工作人员”,佩戴的不是采访证,而是工作证。几年后,各省、市、自治区的随团记者才领到正式“采访证”,江苏团记者人数也增加到3名:《新华日报》文字记者一名,江苏广电记者、摄像各一人。
回忆起30多年前的两会报道,马健印象最深的就是——忙!作为记者,他每天负责《新华日报》半个版,包括各项程序报道、江苏代表委员专访等等;作为简报组工作人员,他要每天向大会汇报江苏团活动;作为媒体联络人,他要负责接待采访江苏团的中央新闻单位、外国媒体,提供基本新闻素材……20天左右的会期,通宵工作是家常便饭。
80年代,通讯工具不发达,报社记者发稿方式简陋得可怜:短篇幅的稿件尹珍熙,通过长途电话,口述给后方同事,由对方记录后再做编辑。长篇的专访、特写类报道,则必须跑到北京长安街上的电话电报公司大楼,租用传真机发回南京。在人均月工资只有几十元的那个年代,发一次传真要好几块钱。尽管能报销,马健有时候还是舍不得,宁愿通过长途电话,请报社同事录音后整理成文字稿。
初体验:改革开放的新政策、新动向、新面貌
当年恰逢国门初开,上上下下都在热火朝天地讨论改革开放的新政策、新动向、新面貌。无论是国内的中央级媒体开水加冰 ,还是进驻中国的外国媒体,都对江苏出现的改革新貌、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特别感兴趣,每次来江苏团采访,这些都是热点话题……
转眼30多年过去,早已走上领导岗位的马健,每年还在组织同事们报道两会,他深深感谢在自己的青春年华,有幸在全国两会的会场内外,感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活力,感受到全国两会的逐步开放透明,以及由此折射出中国的开放自信,更能感受到世界对中国的聚焦,海内外对江苏的关注。
90年代跑两会
在江苏新闻广播,郭莉莉被称作元老级“采访侠”。有人形容道,如果你刚入职场,那么她采访的人可能比你见过的人还要多。整个90年代,江苏赴京报道两会的记者不足五人,郭莉莉就是其中之一。
90年代 郭莉莉上会照片
赴京上会:蓝皮车+手写稿+传真+录音机
尽管90年代网络和交通尚不发达,但代表委员们履职和记者们报道的热情却绝对赤诚。“T66,夕发朝至,11个多小时”——提起当时的赴京车次,郭莉莉记忆犹新。与住苏代表委员一起赴京,候车室与车厢里当即展开采访写稿——那个年代争分夺秒的氛围亦与现在不相上下。不过许德勇,没有电脑没有手机,记者们写稿凭借的唯有手中纸笔。一份手写的稿件,通过传真从北京传回南京,就是广播或电视稿的最初雏形我叫丁春秋。作为电台记者,郭莉莉还承担着回传音频的任务。两个砖头一样沉重的录音机,就是郭莉莉赴京的全部设备:一台机器播放采访录音,另一台机器通过不断暂侯集中学停、录制,暂停、录制......这样最原始的“剪辑”方式,制作广播报道;再通过拨打电话播放,把合成制好的音频回传。一个人录制、剪辑、回传,一条短短的广播稿也充满着无穷智慧。
从90年代到00年代到10年代,郭莉莉跑两会,一跑就是十多年。两会报道记录着她的工作和成长,而她也见证着两会的进步和变化。
2015年 郭莉莉报道“百宝箱”
最难忘:那些代表委员们跨越时光的坚持
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令人欣喜,但令她尤为感动的是:多年报道中,那些代表委员们跨越时光的坚持。如今,“全民阅读日”和“国家公祭日”已经成为公众性的纪念日。然而,这两个纪念日的设立离不开代表委员们数十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从2003年两会开始,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即呼吁建立“国家阅读节”,那时郭莉莉携主持人和编辑专门为此采访录制了一档阅读类《新闻评弹》节目;2014年,“全民阅读”第一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05年,时任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建江苏省委主委赵龙首次向全国人大联名49人提交“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建议,郭莉莉第一时间就此采访,至今仍保留着建议的复印件;2014年,全国人大以立法形式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一份份议案和提案勾勒出愈加进步的时代;一篇篇走心的报道记录着穿越时光的力量。这是郭莉莉跑两会最感怀的部分,也是岁月荏苒中代表委员和记者们始终坚守、令人敬重的部分。
00年代跑两会
2013年两会期间,江苏卫视《江苏新时空》栏目首次推出《黄娴跑两会》栏目,让观众记住了一位名叫“黄娴”的女记者。这一年,是她参与两会报道的第三个年头。
回忆起第一次参加两会,黄娴记忆尤新。那时候没有高铁芒硝回奶,与小伙伴们一起坐着Z字头的火车开启了两会之旅。
这些年黄娴的两会证件
赴京上会:有线话筒+Z字头火车+花絮选题
“第一次在大会堂前,拿着有线话筒跟数百家媒体争抢采访对象还真是个技术活,不能绊着别人,也要谨防自己被绊倒,不仅自己要抢到绝佳的采访位置,还要照顾着摄像能不能拍到”。黄娴说。
除此之外,各种镜头下的“美女记者”也曾经是媒体们追逐的焦点,而黄娴本人也一度成为了两会花絮新闻的主角。
网络截图
原来,在参加全国人大新闻发布会连线时,一家央媒记者悄悄拍下了她的工作照,起名“两会现场惊现周冬雨版美女记者”,该照片迅速在网络传播,给黄娴造成了不小的困扰。
“这其实是一种瓦釜效应牧民新歌简谱。两会是中国民主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承载了亿万百姓的期待,媒体人本身不应该成为关注焦点。”黄娴说。
从2010年到2016年,黄娴用自己的行动努力诠释着她对于两会报道的理解——媒体要成为老百姓的眼睛和耳朵,把基层的声音带到两会上,也应该成为两会精神的传播者,传递更多的“两会好声音”。
最难忘:高质量鼓与呼 建议提案显民心
当然,多年的两会报道生涯让黄娴开心的还有,她和很多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成为了好朋友,也感受着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变化。
“代表委员们越来越自信,提出的提案、意见和建议也越来越高质量”。黄娴说。
比如让她印象最深刻的是来自苏北农村小学的一位基层代表裴昌彩,刚接触时,她不善言辞,甚至有些内向,沟通一度并不顺畅。可是随着履职年限的增长,裴昌彩不仅能对着镜头侃侃而谈,还主动邀请黄娴去他们所在农村小学看一看。从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话题,到农村小学教师结构性缺编的问题,再到如何加大农村教师的激励的话题,每一年,她都通过高质量的建议为农村教育鼓与呼。
除此之外,这些年政协人大在会议期间召开多场新闻发布会回应百姓关切,大会开始设立代表通道、委员通道等,也让黄娴感受到了政府议程设置与媒体议程设置间的良性互动,感受到了日益民主与透明化的政治生活。
10年代跑两会
与上文诸多前辈相比,身为90后的王尧,犹是全国两会的“小将”。今年,是他第二次上会。
赴京上会:“复兴号”+“黑科技”
早在春节前,王尧便切换进“两会模式”,他提前约采了10位代表,随他们一起赴基层调研,一路跟拍,聆听群众心声。3月1日,尽管离两会开幕还有数天,他随同事一道,乘坐“复兴号”高铁,带着各式“长枪短炮”,与近年方兴未艾的“黑科技”设备一起赴京,提前筹备江苏广电“直通北京”演播室和会前采访。
王尧今年承担花絮报道工作,每天为《江苏新时空》节目的履职进行时、基层代表面对面、两会新视点等特别栏目发稿,会议期间从不间断。面对代表,王尧将问题聚焦于教育、医疗等民生热点,以及恰逢会期的3·8妇女节、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等。习近平总书记六下团组,在代表中引起了怎样的反响,亦是他关注的重点。
两会期间,女排国手张常宁是江苏代表团的“明星代表”,自带热搜体质,倍受媒体追随。詹雯婷但她在会期还兼顾训练、比赛,受访时间紧张。为争取到采访机会,王尧多番沟通协调,几经周折,终于用诚意打动张常宁,赶在大多数媒体之前,采访到她的上会心声。
为了与张常宁“等高” 王尧有自己的采访技巧
见闻:会场不见手机,深夜犹见灯火
在王尧看来,较于往年,本次会风更加清朗严谨。除去节俭办会的风气一以贯之,今年两会还首度禁止带手机参会。此前,由于对手机没有限制,许多代表委员在会场拍照留念,或是不把手机调为静音,而今年,与会者都自觉严守新规定,给手机“放假”,严肃履职。
本届两会不少新代表首次上会,他们给王尧最大的触动,便是履职的勤恳。由于会期较长,白天议程紧凑,采访大多在晚上会议结束后进行。每当王尧敲开代表的房门,发现他们并没有在休闲放松,而是继续挑灯夜战,打磨议案内容,深夜灯火不熄。
历届两会,都是全国乃至全球记者的“新闻战场”。时代更迭,报道花样逐年翻新,不变的是媒体人的拼劲。
为让每晚节目保质保量地播出,通宵达旦是王尧与同事的“两会日常”,每天的采访大多到深夜结束,第二天清早又早早开工,将前晚拍摄的素材做出成片,让报道一手在电视上播出,一手在新媒体平台传播,实现媒体融合。
王尧向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一行汇报报道情况
80年代、90年代、00年代、10年代……
一批又一批记者站在时代的前沿封魔冤家,把自己、百姓与代表、委员紧密又有温度地联系在一起,让每个关心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人,一起感受时代的脉动。
他们用各自的笔触镜头记录下两会变迁,也速写出一个不断壮大的中国。
这些故事,未完待续……
来源:荔枝新闻我苏网
江苏发展大会
官方微信二维码和我苏网二维码
全国两会渐近尾声。我苏小编用无限脑洞和百般热情聚焦了代表委员眼中、世界华人眼中的两会......
其实,不同年代记者们的上会见闻,就是一部生动的时代发展侧记。我们分别采访了80年代、90年代、00年代、10年代赴京报道两会的四位记者——跟随他们的回忆淘爆网,一起捕捉两会所透视的愈加进步的中国。
80年代跑两会
从1986年起,全国两会逐步对央媒之外的省、市、自治区媒体开放,马健作为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的记者,开始随团报道全国两会。
(马健80年代随团工作证,当年还是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的“二合一”证)
赴京上会:江苏记者“第一人”+电话+传真
不过,根据当年规定,马健属于“随团工作人员”,佩戴的不是采访证,而是工作证。几年后,各省、市、自治区的随团记者才领到正式“采访证”,江苏团记者人数也增加到3名:《新华日报》文字记者一名,江苏广电记者、摄像各一人。
回忆起30多年前的两会报道,马健印象最深的就是——忙!作为记者,他每天负责《新华日报》半个版,包括各项程序报道、江苏代表委员专访等等;作为简报组工作人员,他要每天向大会汇报江苏团活动;作为媒体联络人,他要负责接待采访江苏团的中央新闻单位、外国媒体,提供基本新闻素材……20天左右的会期,通宵工作是家常便饭。
80年代,通讯工具不发达,报社记者发稿方式简陋得可怜:短篇幅的稿件尹珍熙,通过长途电话,口述给后方同事,由对方记录后再做编辑。长篇的专访、特写类报道,则必须跑到北京长安街上的电话电报公司大楼,租用传真机发回南京。在人均月工资只有几十元的那个年代,发一次传真要好几块钱。尽管能报销,马健有时候还是舍不得,宁愿通过长途电话,请报社同事录音后整理成文字稿。
初体验:改革开放的新政策、新动向、新面貌
当年恰逢国门初开,上上下下都在热火朝天地讨论改革开放的新政策、新动向、新面貌。无论是国内的中央级媒体开水加冰 ,还是进驻中国的外国媒体,都对江苏出现的改革新貌、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特别感兴趣,每次来江苏团采访,这些都是热点话题……
转眼30多年过去,早已走上领导岗位的马健,每年还在组织同事们报道两会,他深深感谢在自己的青春年华,有幸在全国两会的会场内外,感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活力,感受到全国两会的逐步开放透明,以及由此折射出中国的开放自信,更能感受到世界对中国的聚焦,海内外对江苏的关注。
90年代跑两会
在江苏新闻广播,郭莉莉被称作元老级“采访侠”。有人形容道,如果你刚入职场,那么她采访的人可能比你见过的人还要多。整个90年代,江苏赴京报道两会的记者不足五人,郭莉莉就是其中之一。
90年代 郭莉莉上会照片
赴京上会:蓝皮车+手写稿+传真+录音机
尽管90年代网络和交通尚不发达,但代表委员们履职和记者们报道的热情却绝对赤诚。“T66,夕发朝至,11个多小时”——提起当时的赴京车次,郭莉莉记忆犹新。与住苏代表委员一起赴京,候车室与车厢里当即展开采访写稿——那个年代争分夺秒的氛围亦与现在不相上下。不过许德勇,没有电脑没有手机,记者们写稿凭借的唯有手中纸笔。一份手写的稿件,通过传真从北京传回南京,就是广播或电视稿的最初雏形我叫丁春秋。作为电台记者,郭莉莉还承担着回传音频的任务。两个砖头一样沉重的录音机,就是郭莉莉赴京的全部设备:一台机器播放采访录音,另一台机器通过不断暂侯集中学停、录制,暂停、录制......这样最原始的“剪辑”方式,制作广播报道;再通过拨打电话播放,把合成制好的音频回传。一个人录制、剪辑、回传,一条短短的广播稿也充满着无穷智慧。
从90年代到00年代到10年代,郭莉莉跑两会,一跑就是十多年。两会报道记录着她的工作和成长,而她也见证着两会的进步和变化。
2015年 郭莉莉报道“百宝箱”
最难忘:那些代表委员们跨越时光的坚持
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令人欣喜,但令她尤为感动的是:多年报道中,那些代表委员们跨越时光的坚持。如今,“全民阅读日”和“国家公祭日”已经成为公众性的纪念日。然而,这两个纪念日的设立离不开代表委员们数十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从2003年两会开始,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即呼吁建立“国家阅读节”,那时郭莉莉携主持人和编辑专门为此采访录制了一档阅读类《新闻评弹》节目;2014年,“全民阅读”第一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05年,时任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建江苏省委主委赵龙首次向全国人大联名49人提交“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建议,郭莉莉第一时间就此采访,至今仍保留着建议的复印件;2014年,全国人大以立法形式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一份份议案和提案勾勒出愈加进步的时代;一篇篇走心的报道记录着穿越时光的力量。这是郭莉莉跑两会最感怀的部分,也是岁月荏苒中代表委员和记者们始终坚守、令人敬重的部分。
00年代跑两会
2013年两会期间,江苏卫视《江苏新时空》栏目首次推出《黄娴跑两会》栏目,让观众记住了一位名叫“黄娴”的女记者。这一年,是她参与两会报道的第三个年头。
回忆起第一次参加两会,黄娴记忆尤新。那时候没有高铁芒硝回奶,与小伙伴们一起坐着Z字头的火车开启了两会之旅。
这些年黄娴的两会证件
赴京上会:有线话筒+Z字头火车+花絮选题
“第一次在大会堂前,拿着有线话筒跟数百家媒体争抢采访对象还真是个技术活,不能绊着别人,也要谨防自己被绊倒,不仅自己要抢到绝佳的采访位置,还要照顾着摄像能不能拍到”。黄娴说。
除此之外,各种镜头下的“美女记者”也曾经是媒体们追逐的焦点,而黄娴本人也一度成为了两会花絮新闻的主角。
网络截图
原来,在参加全国人大新闻发布会连线时,一家央媒记者悄悄拍下了她的工作照,起名“两会现场惊现周冬雨版美女记者”,该照片迅速在网络传播,给黄娴造成了不小的困扰。
“这其实是一种瓦釜效应牧民新歌简谱。两会是中国民主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承载了亿万百姓的期待,媒体人本身不应该成为关注焦点。”黄娴说。
从2010年到2016年,黄娴用自己的行动努力诠释着她对于两会报道的理解——媒体要成为老百姓的眼睛和耳朵,把基层的声音带到两会上,也应该成为两会精神的传播者,传递更多的“两会好声音”。
最难忘:高质量鼓与呼 建议提案显民心
当然,多年的两会报道生涯让黄娴开心的还有,她和很多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成为了好朋友,也感受着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变化。
“代表委员们越来越自信,提出的提案、意见和建议也越来越高质量”。黄娴说。
比如让她印象最深刻的是来自苏北农村小学的一位基层代表裴昌彩,刚接触时,她不善言辞,甚至有些内向,沟通一度并不顺畅。可是随着履职年限的增长,裴昌彩不仅能对着镜头侃侃而谈,还主动邀请黄娴去他们所在农村小学看一看。从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话题,到农村小学教师结构性缺编的问题,再到如何加大农村教师的激励的话题,每一年,她都通过高质量的建议为农村教育鼓与呼。
除此之外,这些年政协人大在会议期间召开多场新闻发布会回应百姓关切,大会开始设立代表通道、委员通道等,也让黄娴感受到了政府议程设置与媒体议程设置间的良性互动,感受到了日益民主与透明化的政治生活。
10年代跑两会
与上文诸多前辈相比,身为90后的王尧,犹是全国两会的“小将”。今年,是他第二次上会。
赴京上会:“复兴号”+“黑科技”
早在春节前,王尧便切换进“两会模式”,他提前约采了10位代表,随他们一起赴基层调研,一路跟拍,聆听群众心声。3月1日,尽管离两会开幕还有数天,他随同事一道,乘坐“复兴号”高铁,带着各式“长枪短炮”,与近年方兴未艾的“黑科技”设备一起赴京,提前筹备江苏广电“直通北京”演播室和会前采访。
王尧今年承担花絮报道工作,每天为《江苏新时空》节目的履职进行时、基层代表面对面、两会新视点等特别栏目发稿,会议期间从不间断。面对代表,王尧将问题聚焦于教育、医疗等民生热点,以及恰逢会期的3·8妇女节、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等。习近平总书记六下团组,在代表中引起了怎样的反响,亦是他关注的重点。
两会期间,女排国手张常宁是江苏代表团的“明星代表”,自带热搜体质,倍受媒体追随。詹雯婷但她在会期还兼顾训练、比赛,受访时间紧张。为争取到采访机会,王尧多番沟通协调,几经周折,终于用诚意打动张常宁,赶在大多数媒体之前,采访到她的上会心声。
为了与张常宁“等高” 王尧有自己的采访技巧
见闻:会场不见手机,深夜犹见灯火
在王尧看来,较于往年,本次会风更加清朗严谨。除去节俭办会的风气一以贯之,今年两会还首度禁止带手机参会。此前,由于对手机没有限制,许多代表委员在会场拍照留念,或是不把手机调为静音,而今年,与会者都自觉严守新规定,给手机“放假”,严肃履职。
本届两会不少新代表首次上会,他们给王尧最大的触动,便是履职的勤恳。由于会期较长,白天议程紧凑,采访大多在晚上会议结束后进行。每当王尧敲开代表的房门,发现他们并没有在休闲放松,而是继续挑灯夜战,打磨议案内容,深夜灯火不熄。
历届两会,都是全国乃至全球记者的“新闻战场”。时代更迭,报道花样逐年翻新,不变的是媒体人的拼劲。
为让每晚节目保质保量地播出,通宵达旦是王尧与同事的“两会日常”,每天的采访大多到深夜结束,第二天清早又早早开工,将前晚拍摄的素材做出成片,让报道一手在电视上播出,一手在新媒体平台传播,实现媒体融合。
王尧向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一行汇报报道情况
80年代、90年代、00年代、10年代……
一批又一批记者站在时代的前沿封魔冤家,把自己、百姓与代表、委员紧密又有温度地联系在一起,让每个关心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人,一起感受时代的脉动。
他们用各自的笔触镜头记录下两会变迁,也速写出一个不断壮大的中国。
这些故事,未完待续……
来源:荔枝新闻我苏网
江苏发展大会
官方微信二维码和我苏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