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 10-27 01:43:14   全部文章   0/202

【指南】心脏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技术规范化应用中国指南精选-医学影像人

【指南】心脏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技术规范化应用中国指南精选-医学影像人

医学影像人:影像科研为特色,介绍国内外影像相关研究进展,主要分享Radiology,RadioGraphics杂志原文及精选编译,收集上百篇RadioGraphics精选编译,300例精选病例库。
近年来CT设备成像能力进一步提升,标志性的进步体现在CCTA图像质量进一步提高,而患者的辐射剂量大幅降低。在此领域,国内外专家积累了一定的应用经验和医学研究证据,并发布了多篇专家共识或指南,但均缺乏详细的技术操作指南。
本指南力争实现在该领域有规范化操作标准可循,并进一步提高图像质量,降低辐射剂量,让患者获益。
本指南涵盖开展心脏冠状动脉CT工作的基本要求、心脏冠状动脉CT技术操作规范、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评价标准、总结与志谢等几部分内容,本文仅就心脏冠状动脉CT技术操作规范的部分内容展开,感兴趣读者可订阅中华放射学杂志2017年第10期。
心脏冠状动脉CT技术操作规范
01
CCTA检查流程和预约环节
CCTA的检查流程见图1。每个步骤的规范化操作可改善患者的配合度、优化扫描方案,进而提高检查成功率,并降低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对于非急诊患者,推荐采用预约检查方式。急诊患者的检查实施"绿色通道" ,要求急诊科医师和患者家属在CT检查时全过程陪同,并对患者的监护和安全提供保障。

图1 心脏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检查流程图
预约时,需要确定以下事项:(1)了解有无CT增强检查禁忌证,可参考原专家共识;(2)确定患者预约检查时间;(3)告知患者检查时需要直系家属陪同,因为重症患者或者冠心病患者在检查过程中有可能出现风险,且存在注射对比剂的各种风险;(4)检查当日,无需空腹、禁饮食,除药品有特殊说明外(如治疗糖尿病双胍类药物,根据对比剂使用说明书需要在检查前后停药48 h),无需停止正在服用的药物。检查前12~24 h,避免服用提高心率的食品、饮料、药品等,如饮酒、咖啡类饮料、万艾可(伟哥)类药品;(5)询问患者的基础心率,如超过80次/min(bpm),有可能需要备用β受体阻滞剂,有无频发心律失常等情况,并给予解释;(6)根据每家医院的具体情况,向患者说明应做的检查前准备。
02
检查前准备(略)03
扫描前工作(略)
04
扫描过程和推荐使用的规范化检查方案1CCTA扫描步骤和方案:
(1)定位像扫描:自胸廓入口至心脏膈面屏气行定位像扫描(正位或正侧位,由具体设备型号决定)。定位像扫描条件由设备嵌入,不做特殊修改。CCTA采集范围:上界自气管隆嵴下1~2 cm水平(根据患者体型调整),下界达心脏膈面(注意部分患者膈面抬高,CT采集范围需低于膈肌),左右各大于心缘两侧10~20 mm。CCTA增强扫描时,可以根据钙化积分扫描观察到的冠状动脉开口和远端水平,确定扫描范围更加精准。对于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患者,上界自胸廓入口开始,以显示桥血管全程。
(2)冠状动脉钙化(CAC)扫描:推荐CCTA前进行钙化积分扫描。但是对于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和搭桥术后患者,因为有金属物的植入,不推荐行钙化积分扫描。扫描参数的设置与钙化积分的计算结果有关,应使用各CT设备推荐的默认参数设置进行钙化积分扫描。
(3)测试触发扫描延迟时间(循环时间):目前有两种方法,①对比剂团注测试法(test-bolus):使用小剂量(15~20 ml)对比剂团注测定循环时间,即峰值时间加4~6 s的经验值设置为扫描延迟时间;②团注追踪法(bolus-tracking):推荐在降主动脉内设置一个ROI检测区,设定一个CT阈值(推荐100~150 HU,按照产品说明书推荐),ROI内的CT值到达该阈值时启动扫描。前者由于需要注射2次对比剂,而且增加辐射剂量和耗时,故推荐采用后者。但是,对于左心室显著增大和左心功能不全(左心室射血分数<40%)患者,使用团注测试法可能更加准确。
(4)CCTA图像采集模式和参数:CCTA扫描参数设置需要依据患者体重、心率和心律以及前瞻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等来设定(图2)。图2的采集模式选择,只是基本的推荐原则。由于不同CT设备具有不同成像能力和特点,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扫描采集模式和扫描参数。为了控制辐射剂量,以下重点推荐的内容为"强制性"实施措施,一般推荐的内容为"非强制性"但是尽可能使用的措施忍者兵。

*:建议常规使用的管电压,同时推荐使用迭代重建技术以降低图像噪声。bpm:心率的单位(次/min);前瞻:前瞻性心电门控,本指南推荐前瞻性心电门控并使用较宽采集时间窗(包括收缩末期和舒张中期),利于观察冠状动脉管腔在心动周期中的运动;不建议使用回顾性心电门控
图2 基于患者体重和心率的个体化扫描模式的推荐流程图
重点推荐
(1)在所有心率≤65 bpm的患者中使用前瞻性心电门控轴扫模式进行图像采集(时间分辨力<150 ms的CT设备,心率限制可放宽至80 bpm);心率≤65 bpm且心律齐整和体重<90 kg的患者,可以尝试前瞻性大螺距螺旋扫描模式,辐射剂量更低。
(2)对于高心率(>90 bmp)和心律不齐患者,建议控制心率后再做CCTA检查。王俪桥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采集模式,并不能提高检查成功率,且辐射剂量过高,建议摒弃使用(除非有评估心功能等其他适应证)。必须使用时,管电流调制模式控制全剂量曝光时间窗在40%~75%的R-R间期。
(3)推荐所有具有迭代重建功能的CT设备使用该功能进行图像重建,使用时可降低一档管电压(如从120 kV降低到100 kV)。
一般推荐:
(1)推荐具备70或者80 kV管电压输出的CT设备,在体重≤60 kg患者中选用该管电压进行扫描。
(2)推荐在体重≤90 kg的患者中,如具备迭代重建功能,均可使用100 kV管电压进行扫描。
(3)宽体CT设备(16 cm探测器)如辐射剂量足够低,可以考虑使用前瞻性心电门控轴扫全期相模式扫描,用于有临床需求患者的心功能分析,其他设备不推荐常规使用。
2根据设备确定采集模式和扫描参数:
需要根据所使用的CT设备,以及患者体重、心率和心律、心功能等情况,做出个体化的判断与选择。各厂家CT设备的采集模式和扫描参数见表1,仅做参考。

3关于特殊技术的应用:
(1)迭代重建(iterative reconstruction, IR)技术:迭代重建技术与传统的滤波反投影技术(filtered back projection, FBP)相比,可有效降低图像噪声,提高图像的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可以弥补由于选用低一档的管电压造成的噪声增加和图像质量下降,间接实现降低有效辐射剂量的目的。但是,迭代权重过大,过度减少噪声会导致真实的解剖细节丢失(尤其当迭代重建权重达到80%和100%)。推荐常规使用该技术,且迭代重建权重的选择在40%~60%之间。(2) "双低"技术:应用迭代重建技术,可以降低管电压、降低对比剂用量,称为"双低"技术。该技术降低辐射剂量30%~50%,降低碘用量近30%,而获得的图像质量并没有降低。因此,推荐具有迭代重建技术的医院常规使用"双低"技术。(3)运动校正算法:也称快速冻结技术(snap shot freeze, SSF)。该技术可在高心率患者中部分消除冠状动脉运动所导致的伪影。推荐在具有该技术的CT设备中常规使用。
4对比剂注射方案:
(1)碘流率(iodine delivery rate, IDR)选择:碘流率为每秒所注射的对比剂碘量(g I/s),即碘流率=碘对比剂浓度(g I/ml)×对比剂注射流率(ml/s)。患者同等体重下,动脉血管的强化程度取决于碘流率道农会 ,因此应根据受检者体重选择不同的碘流率,推荐方案见表2。

技师应该准确把握患者体重,以及预估的采集曝光时间,确定合理化的对比剂用量。理想的冠状动脉强化标准是300~450 HU,低于300 HU强化程度不足,高于450 HU显影密度过高,不利于管腔与管壁斑块(钙化)的分辨。需要注意冠状动脉近心端与远心端显影密度一致。近年迭代重建技术的应用,因降低了管电压,血管的对比度(contrast)上升,故而碘流率下降30%左右即可达到同等强化效果。推荐使用办法可以参考表2推荐的碘流率×70%即可获得。
注射对比剂前注意排空导管和注射器内空气。有条件的单位,可以使用加温箱等装置保持对比剂的温度与体温相近,特别是在冬天患者感觉更加舒适。
(2)注射期相技术的选择:①双期相技术:Ⅰ期,根据上述碘流率确定的注射流率,以及扫描时间(注射时间)确定注射对比剂总量(对比剂浓度和注射流率参考表2);Ⅱ期,注射生理盐水20~30 ml;②三期相技术:Ⅰ期,注射对比剂(总量取决于注射流率和扫描时间);Ⅱ期,注射对比剂+生理盐水共30 ml,比例为30%∶70%。多数高压注射器不能注射混合液,选用流率的方法为注射对比剂(2~3 ml/s)10 ml左右;Ⅲ期注射20~30 ml生理盐水,对比剂浓度和注射流率参考表2。
(3)延迟扫描:对于心脏内占位(如左心房黏液瘤与血栓鉴别)或者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耳部动脉期充盈不良)动脉期成像后建议行延迟扫描(延迟时间>30 s)。通过延迟扫描图像,可以观察占位病变的血供情况,心房颤动患者鉴别左心耳部是否血栓(延迟扫描范围仅包括左房耳即可)。
05
图像重建和后处理1原始图像重建:
建议使用最薄的层厚(0.500~0.625 mm)、尽可能小的重建视野(推荐使用17~20 cm,像素0.330~0.390 mm)重建图像,以保证在固定的512×512图像矩阵中,获得尽可能高的图像空间分辨力。观察心外结构,如肺野和纵隔,选用重建视野为30~36 cm(像素0.580~0.700 mm)。对于重建卷积核(reconstruction kernel),常规选择平滑算法的卷积核;而在PCI支架术后,应同时采用平滑算法和锐利算法卷积核的2组数据。选择锐利卷积核重建可提高图像对比度,减少支架壁硬化线束伪影,但会同时增加图像噪声。具有高清成像模式的设备,推荐使用高清模式观察支架。
在原始图像重建后,技师或值机医师一定严格审核检查质量,包括图像质量、扫描部位是否正确等,初步判定能否达到检查目的、满足临床要求,确保在患者下床前检查成功,图像质量评价标准以及检查失败的标准见后述。
2图像重建时间窗:
依据采集窗范围,选择冠状动脉运动最弱的区域重建图像。基本方法是,心率<70 bpm的患者,重建时间窗为舒张中期(大致位于70%~75%的R-R间期);心率>70 bpm时,重建时间窗为收缩末期(35%~45%的R-R间期)。采用多宽的时间窗采集图像没有具体规定,以包括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期为宜。技师既要了解冠状动脉生理运动特点,又要熟悉设备时间分辨力,在高时间分辨力的设备条件下,舒张期重建机会更大铁列克提。
3心电编辑技术:
该技术主要用于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中,出现的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缩,可选择删除或忽略期前收缩的信号,然后再通过R波调整期前收缩前后的时相采集点,可获得较好效果,推荐使用绝对值时相进行心电编辑。对于干扰信号影响了重建,可使用心电编辑技术重新编辑心电图。
4三维重建和后处理:
主要包括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 VR)、曲面重建(curved planner reformation, CPR)及多层面重组(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等技术。MIP和CPR图像利于显示管腔的狭窄程度,CPR重组图像经血管中心,直观显示管腔和斑块关系,但是中心线必须准确第六颗钻石。VR图像立体观察心脏和冠状动脉外形或心外结构,但不建议用于评估狭窄程度。在病变部位获取截面图像(cross-sectional image),利于观察斑块内成分、斑块与管壁及管腔的关系。上述图像应该结合起来进行评估。
5摄片及光盘刻录:
建议尽可能参照经导管CAG的投照体位,CAG的参考投照体位如下。左冠状动脉采用:(1)左前斜位60°;(2)左前斜位60°+足位20°;(3)左前斜位60°+头位20°;(4)右前斜位30°;(5)右前斜位30°+足位20°;(6)右前斜位30°+头位20°。右冠状动脉采用:(1)左前斜位60°;(2)前后位;(3)右前斜位30°。但由于冠状动脉解剖走行存在个体差异,且狭窄病变多为偏心性,选择固定的投照体位可能无法准确地显示病变形态,因此CAG的投照体位可能因人而异布兰登巴斯。
CCTA三维重建和摄片体位推荐参照CAG投照角度,但是CCTA图像不同于CAG,以能最清晰显示病变的最佳角度为准,摄片序列如下(图3-18)。建议按左主干、前降支(包括较粗大的对角支)、回旋支(包括较粗大的钝缘支)和右冠状动脉(包括较粗大的后降支和左室后支)顺序进行三维重建和摄片安在贤 ,并作出文字标记。推荐摄片的窗宽设置为600~900 HU,窗位设置为250~350 HU。对于CT对比度高、钙化多或有支架的患者,窗宽适当放宽,窗位适当提高。因横断面图像过多,建议仅对上述三维重组图像和有意义的垂直截面图像进行摄片(2~4张胶片),推荐对所有横断和三维图像刻入光盘(标准DICOM 3.0图像),并给予患者,以便存储、会诊,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查。有PACS系统的单位,采用标准图像格式存储于PACS系统中。

图3~7容积再现(VR)图像。图3主要观察左主干、前降支和对角支,采用左前斜位60°+足头位60°(LAO 60°+CRA 60°)。图4主要观察左主干、前降支和右冠状动脉近段,采用左前斜位0°+足头位60°(LAO 0°+CRA 60°)。图5主要观察前降支近中段和和回旋支,采用左前斜位130°+足头位30°(LAO 130°+CRA 30°)。图6主要观察右冠状动脉近中段,采用右前斜位30°+足头位0°(RAO 30°+CRA 0°)。图7主要观察右冠状动脉远段和后降支、左室后支,采用右前斜位120°+头足位60°(LAO 120°+CAU 60°)
图8~10仅保留冠状动脉的VR血管树图像。图8可以同时观察左、右冠状动脉及其部分分支血管,采用左前斜位30°+足头位40°(LAO 30°+CRA 40°)。图9类似CAG的"蜘蛛位" ,可以同时观察左右冠状动脉及其部分分支血管,利于观察左主干、前降支和回旋支分叉,以及右冠状动脉开口和近段,采用左前斜位120°+足头位70°(LAO 120°+CRA 70°)。图10主要观察左前降支的中远段、右冠状动脉全程,采用左前斜位30°+头足位10°(LAO 30°+CAU 10°)
图11~13曲面重组(CPR)图像。图11为沿左冠状动脉开口至前降支末梢的中心线所做的CPR图像,主要观察左主干和前降支的全程,利于显示管腔狭窄和斑块的关系。图12为沿左冠状动脉开口至回旋支(或粗大钝缘支)末梢的中心线所做的CPR图像,主要观察左主干和回旋支的管腔情况。图13为沿右冠状动脉开口至后降支或左室后支末梢的中心线所做的CPR图像,主要观察右冠状动脉的全程
图14~17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图14为仅保留冠状动脉的MIP图像,该序列图像利于显示钙化斑块的存在,但钙化斑块容易遮挡管腔,利于观察非钙化斑块导致的管腔狭窄。本图主要用于观察左前降支的中远段和对角支、右冠状动脉近段和远段(包括后降支),采用左前斜位10°+足头位60°(LAO 10°+CRA 60°)。图15为仅保留冠状动脉的MIP图像,主要用于观察右前降支全程和后降支、左室后支,采用左前斜位30°+头足位0°(LAO 30°+CAU 0°)。图16采用薄层(10 mm)MIP技术,主要用于显示左主干和左前降支的近中段,以及对角支。图17采用薄层(10 mm)MIP技术,主要用于显示右冠状动脉
图18血管轴面图像(cross-sectional images)。对于有病变的冠状动脉血管,CPR图像用于展示血管腔及其狭窄所在的斑块,斑块局部采用垂直长轴的横断面图像,利于显示斑块与管腔和管壁的关系,甚至对斑块导致的"血管重构" ,以及依据斑块内部强化是否均匀等情况判定"餐巾环征" (一种易损斑块的CT征象)十分必要。从左至右,依次显示右冠状动脉(RCA)、前降支(LAD)和回旋支(CX)的血管狭窄和斑块及其横断面图像(多个小图)
本文来源: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7,51(10): 732-743.
指南汇总鼻部CT和MRI检查及诊断专家共识发布新版肾动脉狭窄诊断和处理中国专家共识出台:应用中国标准Fleischner:CT偶发性肺结节处理原则(全文翻译)神经指南:烟雾病和烟雾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肿瘤患者CT增强扫描安全管理专家共识体部CT 和磁共振学会双能量CT 白皮书(上、下)指南共识丨2017 Fleischner指南:肺部CT偶发结节的管理MRI检查技术专家共识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刘士远教授肺结节lung-RADs报告分级系统解读杨正汉教授LI-RADS 2014解读动脉自旋标记脑灌注MRI技术规范化应用专家共识程流泉:影像报告与诊断的基本原则沈文:肝脏磁共振成像和肝脏特异性造影剂的临床应用2016年中国脑血管病影像应用指南冠脉CTA报告有规范标准啦!美国三大学会最新发布颅内血管壁MRI成像专家共识发布X 线检查技术也有专家共识《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JACC-胸痛急诊影像学诊断新指南发布心肌病磁共振成像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管理指南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5年版)快速上手指南:2016 亚洲肺结节的评估最新版妊娠和哺乳期诊断性影像学检查指南ACR常规胸片适用标准神经指南:2016多发性硬化MRI诊断标准:MAGNIMS专家共识多发性硬化影像诊断标准:中国专家共识完美!RADS分级终于全了颅内动脉夹层的影像学诊断中国专家共识甲状腺结节影像检查流程专家共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