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 07-22 20:25:56   全部文章   0/217

【拾遗记】木色生香、一生坚守——畅显明先生访问记-三晋拾遗记

【拾遗记】木色生香、一生坚守——畅显明先生访问记-三晋拾遗记

中国的古建史不仅是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见证,更是中国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悠悠数千年,一代又一代的民间艺人口传身授,日积月累,用他们的智能和汗水创造了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手工木雕艺术。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凝集了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艺术风格,渗透着浓厚的艺术趣味。华波波
畅显明先生是山西祁县北左村人,祁县晋商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祁县手工木雕技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其父畅里万老先生被山西省民间文艺联合会评为“山西省民间艺术大师”。

子承父业,两代人因喜欢而雕刻
我做的每一个雕刻,在我心里总是有一个人或动物的特点或者是个性,正是这种个性支配了设计和造型的性质,并且在发展过程中使我感到满意或者不满意。
畅显明先生,今年46岁,从事古建木雕已经二十多年了。他的父亲畅里万老先生,今年已经72岁,畅老先生在小学毕业后就跟随同乡的师傅学习木雕,因为有极高的悟性和美术基孔一红础幽灵户口,师傅将毕生技艺全都传授于他,学成之后,他辗转于各地从事木雕工作,他总能留心于此,慢慢的积累了丰富的雕刻经验。
从小就喜欢雕刻的畅显明在父亲的木雕艺术熏陶中长大。谈到自己的这份喜欢,他这样说到:“我弟弟喜欢木匠,我喜欢木雕,所以我就跟随父亲学习手艺了。看到一个木头变成了木雕,呈现在古建筑上,有点自豪人耳鼠,慢慢就喜欢了。我也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常常去晋中大院里看看,汲取木雕技艺的营养。”
精雕细刻时空大盗,传承中国“工匠精神”
走进畅显明先生的工作室傲世重生,随处可以感受到大师对作品的精工细作,从他切料、选料等工序开始的一丝不苟也体现出“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关键词是信心、毅力、坚守和超越。畅显明先生说飞达广播网,“要对自己的技艺有信心,更要对中国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有信心;在实际创作中,还要有超人的毅力,有耐得住寂寞的韧性。同时,要守住规矩和底线,不唯名、不唯利,有自己的艺术追求。”畅显明先生感慨,正是这些成就了他,他也会继续这样要求自己,去创作更多作品,去教育徒弟,去传承先辈们留下的遗产。

用心雕琢,古建筑上的工匠记忆
上世纪90年代,随着晋中各大院的旅游开发,畅氏父子的手艺就有了用武之地。1993年,父子二人与其他几位手艺人完成了渠家大院的戏台建造,从古建筑设计,到木结构,到木雕,完美的呈现了精湛的雕琢技艺。之后,乔家大院戏台、祁县古城东街口的牌楼、祁县中学的校门、渠家大院的走廊、大同下寺坡的改造、古建民居的小门楼,一个又一个古建筑镌刻了属于他们的工匠记忆。
而他们的工匠记忆,也是唤醒古建木雕的力量,也将是下一代坚持下去的理由。
畅显明在木雕实践中还善于发现,他从留存至今的洛阳山陕会馆、聊城山陕会馆、苏州山西会馆寻找到南北木雕手艺人的区别。他说:“不同风格的木雕就是不同的文化记忆,晋中木雕以博古为主,南方木雕以人物为主,正因为有这样的区别,所以晋中木雕可以是独树一帜的,我们就是希望把本土木雕做好爸爸别走,并发扬光大。”
潜心钻研,在书籍中汲取菁华
作为古建木雕艺人,畅显明不仅技艺精湛,而且腹笥深厚,多年来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术研究,在元代科举、晋商文化、祁县地方文献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的著作《元代进士辑补考证》(独撰)、《渠本翘传》(与范维令合撰)已经基本结稿。为了完成父亲毕生心愿,他在雕刻之余整理父亲的手稿亭长小武,准备为父亲编撰《晋式古建木雕艺术》一书。
因为自己对书籍的钻研,畅显明汲取了宝贵的木雕菁华。他说:“每当做木雕的时候,我就在想,从古至今留存下来的古建筑的制作者是谁?我就查资料,在《五台新志》里面,找到了山西名人徐继畲的一篇文章,他说“汾州一带出木匠”,后来我在《山西金石志》里也找到了部分石碑里有木雕匠人的题名,我感觉就和他们对话一样。”

倾注情感,为技艺传承而坚持
畅显明先生从事古建木雕的二十多年来,在全省各地先后参与了诸多古建筑的建造和维修工作,并成立了自己的木雕厂,与父亲一起培养了十几个徒弟,这些徒弟也在走南闯北坚持着这门手艺。卓有成效的成就总会让畅氏父子二人面露欣喜的笑容,但是说到传承,畅显明觉得还远远不够,队伍还需要不断发展壮大。
说到传承,畅显明还特别指出了一个现状,那就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雕刻机进入木雕行业,它省时省力,提高了雕刻效率。面对这种境况,畅显明说到:“不论时代如何发展,手工木雕还是有优势的,因为手工雕刻的过程就是是人和木头在对话,可以把自己的情感寓于其中,略带粗糙的纹路和划痕就是在诉说着一个又一个故事,而机器不行了,所以随着手工技艺回归的趋势,我觉得手工木雕还是会有市场的。”
接下来,畅显明先生将带领自己的团队开发木雕工艺品。作为祁县人,他对当地文化和当地建筑都比较熟悉,突出本土化并将文化宣传出去,比如将孙家河戏台、贾令镇河楼等古建筑进行等比例缩小,开发微缩工艺,其技术的味道远远大于艺术上的欣赏价值,也可以给后人留点东西。
那清晨的阳光丝丝缕缕,如同细雨般滴落在眼前这房子上,撒遍每一个年代尘封的角落,映入我们眼前的是古建筑的雕刻,大门的油漆虽然因为古老而被腐蚀,但却有种沧桑的美感,再加上老先生家中的雕刻品,望着这巨大而又精致的历史沉淀,似乎我们看起来是那样的渺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