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与注解】小学古诗词选读-小学奥数
【拼音与注解】小学古诗词选读-小学奥数
点上方蓝字小学奥数可加关注
关注后上网课、下资料、免费奥数天天练
凉州词
——王 翰
pú
táo
měi
jiǔ
yè
guāng
běi
葡
萄
美
酒
夜
光
杯
,
yú
yǐn
pí
pā
mǎ
shàng
cuī
欲
饮
琵
琶
马
上
催
。
zuì
wò
shā
chǎng
jūn
mò
xiào
醉
卧
沙
场
君
莫
笑
,
gǔ
lái
zhēng
zhàn
jǐ
rén
huí
古
来
征
战
几
人
回
?
作者背景
王翰(生卒不详),唐代诗人。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性格豪放,能文善诗。与后来的大诗人杜甫很有交情。他的诗流丽畅达,七绝《凉州词》是流传很广的名篇。
注词释义
凉州: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是戍边的要地。
葡萄美酒:指西域盛产葡萄,可酿制美酒。
夜光杯:传说中用白玉做成、夜间能发光的酒杯。这里泛指珍贵精美的酒杯。
催:催促。
沙场:旷沙平野。后多用来指战场。
古诗今译
甘醇的葡萄酒装满了夜光杯,刚准备喝时马上传来琵琶的促催声。我醉倒在沙场上你不要见笑,自古以来出征打仗的有几个人还能回来?
名句赏析——“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这首诗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的险恶,也没有具体叙述边疆生活的艰苦,而是从出生之前的饮酒写起。开篇第一句就充分写出了地方特色。甘醇的美酒,精致的酒杯,表明了美好的生活象征着生命的珍贵。但是,这次痛饮之后,就要奔赴战场,立即面临生死的考验。而从古到今,真正能从残酷的战争中活着回来的又有多少人呢?难怪他们要一醉方休。诗中以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做对比,抒发了人生感叹,尽管这首诗的格调是悲壮苍凉的,但不悲观绝望;诗人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死亡并不畏缩,“醉卧沙场”一语尤其显示出豪迈的气概。
悯 农
——李 绅
chūn
zhòng
yī
lì
sù
春
种
一
粒
粟
,
qiū
shōu
wàn
kē
zǐ
秋
收
万
颗
子
。
sì
hǎi
wú
xián
tián
四
海
无
闲
田
,
nóng
fū
yóu
è
sǐ
农
夫
犹
饿
死
!
作者背景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字公垂,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他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参加者,而且是写新乐府诗,最早的实践者,和白居易、元稹的关系很密切。
注词释义
粟:谷子,去皮后就小米。这里指粮食作物的种子。
子:谷子。
四海:全国之内。
闲田:空闲的、没有利用的土地。
犹:还是。
古诗今译
春天种下一料粟种,秋天收获万颗粮食。四海之内没有荒田,还有农民活活饿死。
名句赏析
诗人形象地用“种”和“收”,“一料粟”就变成了“万颗子”描绘出农民的劳动;而且全国的土地尽被开垦,毫无荒废,我们由此能够想象出一个遍地谷穗金黄、粮食堆积如山的丰收景象。而“四海无闲田”则显示了农民的勤劳和辛劳,诗歌最后一句笔锋陡转,揭示出一个残酷的实现:创造丰收的农民却被活活饿死。这一巨大的反差形成极大的震憾力量,它迫使我们深思,是谁造成了农民的悲惨命运?诗人用通俗明白的语言声讨了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也使我们认识了当时社会制度的极度不公正。
悯 农
——李 绅
chú
hé
rì
dāng
wǔ
锄
禾
日
当
午
,
hàn
dī
hé
xià
tǔ
汗
滴
禾
下
土
。
shuí
zhī
pán
zhōng
cān
谁
知
盘
中
餐
,
lì
lì
jiē
xīn
kǔ
粒
粒
皆
辛
苦
。
作者背景
见《悯农》的作者背景。
注词释义
禾:禾苗。
盘中餐:碗里的饭食。
古诗今译
农民辛勤锄禾正当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谁知道盘中的颗颗饭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的辛苦。
名句赏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的开头就与了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种田的辛苦,提醒人们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诗中表达了对农民深深的同情和敬重。诗人用非常粗疏的笔调,勾勒出一幅田间劳动的场景:农民们不避烈日,正挥汗如雨地锄着庄稼地,它提醒人们每一颗粮食都来之不易。这一场景在诗歌中非常突出,它也能使我们联想到,还有多少人正在阴凉处避暑消热,并且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农民的劳动成果呢?那些富贵人家丰盛的“盘中餐”,正是农民风雨之中、烈日之下辛勤劳作流下的汗水换来的呵!这一鲜明的对比,又使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对不平等的现实的不满。
出 塞
——王昌龄
qín
shí
míng
yuè
hàn
shí
guān
秦
时
明
月
汉
时
关
,
wàn
lǐ
cháng
zhēng
rén
wèi
huán
万
里
长
征
人
未
还
。
dàn
shǐ
lóng
chéng
fēi
jiàng
zài
但
使
龙
城
飞
将
在
,
bù
jiào
hú
mǎ
dù
yīn
shān
不
教
胡
马
度
阴
山
。
作者背景
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字少伯,亦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他特别擅长写七言绝句,《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
注词释义
龙城飞将:龙城,即卢龙城,是李广驻军的地方,在今河北省卢龙县。汉代名将李广,勇敢善战,被匈奴人称为“汉之飞将军”。这里指扬威北方边地的名将。
胡马:这里指匈奴的军队。
但使:只要。
阴山:阴山山脉。西起河套,绵亘于内蒙古自治区郭金杰。汉时匈奴常由此入侵中原。
古诗今译
还是秦时的明月和边关,万里出生的将士们仍未归还。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能让敌人军队越过阴山。
名句赏析——“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与很多边塞诗尽力描写战争生活的艰苦险恶所不同,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超前、无所畏惧的英雄主义气概。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从军行
——王昌龄
qīng
hǎi
cháng
yún
àn
xuě
shān
青
海
长
云
暗
雪
山
,
gū
chéng
yáo
wàng
yù
mén
guān
孤
成
遥
望
玉
门
关
。
huáng
shā
bǎi
zhàn
chuān
jīn
jiǎ
黄
沙
百
战
穿
金
甲
,
bù
pò
lǒu
lán
zhōng
bù
huán
不
破
楼
兰
终
不
还
。
作者背景
见《出塞》的作者背景。
注词释义
青海:地名,在今青海湖。
雪山:指祁连山,常年积雪。
玉门关:在今甘肃玉门,是唐代的边疆重镇。
破:击败。
楼兰:汉代西域的鄯善国,在今新疆鄯善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勾结匈奴,多次杀害汉朝使臣。这里借指侵扰唐朝西北地区的敌人。
古诗今译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名句赏析——“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前两句描写了青海的阴云滚滚,遮天蔽日,连绵千里的雪山也因此而暗淡无光了。这里用了一个“暗”字十分准确地表现了云块的广大、云层的厚重,从而隐喻着边疆生活的艰苦和战场拼杀的凶险。守卫边疆的将士挺立在孤城上,警惕地遥望着四周。一个“孤”字衬托出形势的严峻和将士的英勇。后两句具体地写出战士们的险恶处境,仅仅战场的风沙已经足以穿透将士的铠甲,而无数次战斗中,敌人刀剑不是更严重地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吗?但是,为了国宝,他们早已奋不顾身,实践着不破顽敌、决不回师的誓言。诗中从西部边疆的自然风光写起,以守边将士的豪迈气概结尾,情景交融,并且巧妙地运用比喻和衬托的手法,达到了十分动人的艺术境界。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hán
yǔ
lián
jiāng
yè
rù
wú
寒
雨
连
江
夜
入
吴
,
píng
míng
sòng
kè
chǔ
shān
gū
平
明
送
客
楚
山
孤
。
luò
yáng
qīn
yǒu
rú
xiāng
wèn
洛
阳
亲
友
如
相
问
,
yí
piàn
bīng
xīn
zài
yù
hú
一
片
冰
心
在
玉
壶
。
作者背景
见《出塞》的作者背景。
注词释义
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镇江。
辛渐:诗人的朋友。
吴:古国名。这里指镇江。
平明:清晨天亮时。
楚:古国名。吴、楚,泛指润州一带。因润州春秋时属吴,战国时属楚。
冰心在玉壶:形容心地纯洁,表里如一。冰心,像冰一样澄明的心。玉壶,玉做的晶莹的壶。
古诗今译
满江寒雨绵绵连夜来到镇江,黎明送客时楚山也形单影孤。远在洛阳的亲友如果问起我,就说是心地纯洁如冰心玉壶。
名句赏析——“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人的朋友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北上洛阳。正江宁(今江苏南京)任职的诗人,亲自送行到了润州,在西北城楼(即“芙蓉楼”)为他饯行,并写下这首诗。前两句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这种景象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但诗的重点却在后两句。朋友此番远行的目的地是洛阳,那里有诗人众多的亲人和朋友。诗人深深思念洛阳的亲友,并想象他们也同样思念着自己。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鹿 柴
——王 维
kōng
shān
bù
jiàn
rén
空
山
不
见
人
,
dàn
wén
rén
yǔ
xiǎng
但
闻
人
语
响
。
fǎn
yǐng
rù
shēn
lín
返
景
入
深
林
,
fù
zhào
qīng
tái
shàng
复
照
青
苔
上
。
作者背景
王维(701-760),唐代诗人。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人们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注词释义
鹿柴:地名,在今陕西蓝田县西南的终南山下梁珍妮。王维在这里有别墅。柴,读作zhài,同“寨”、“砦”。用于防守的栅栏、篱笆等。
但:只。
返景:夕阳的回光返照。景,读作yǐng,同“影”,这里指日光。
复:又。
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
古诗今译
空旷的山中看不见人,只是能听见说话的声音。夕阳的光线射入深林,重新照映在青苔之上。
名句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的名作之一,写出了作者在山间别墅所观察到的山空林深、夕阳返照的黄昏景致。前两句写接近傍晚的时候,空旷的山间已经看不见人的踪影,只是从树林深处,还隐约能听到一些断续的话语声。这里的“响”,不是喧闹的意思,而是声音的意思。用一个“响”字衬托,更显出空山深林的幽静。后两句写夕阳的余辉,横斜地透过浓密的树林,重新照射在贴近地面的青苔上。由于林深树密,绿荫如盖,白天的阳光无法穿透。一个“复”字透出只有早晚横射的光线才能进入林中。这样一形容,更增添了一种寂静幽深的感觉。这首小诗,通过描写山林景致的“静”,来表达诗人心境的“静”,情景交融,意味深长。
竹里馆
——王 维
dú
zuò
yōu
huáng
lǐ
独
坐
幽
篁
里
,
tán
qín
fù
cháng
xiào
弹
琴
复
长
啸
。
shēn
lín
rén
bù
zhī
深
林
人
不
知
,
míng
yuè
lái
xiāng
zhào
明
月
来
相
照
。
作者背景
见《鹿柴》的作者背景。
注词释义
幽:幽静。
篁:竹林。
复:又,再。
长啸:撮口出声对啸。啸声清越而舒长,所以叫长啸。
古诗今译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着琴一边又长啸。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皎洁的月亮从空中映照。
名句赏析——“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首诗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谈、超凡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表明自己虽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送元二使安西
——王 维
wèi
chéng
zhāo
yù
yì
qīng
chén
渭
城
朝
雨
浥
轻
尘
,
kè
shè
qīng
qīng
liǔ
sè
xīn
客
舍
青
青
柳
色
新
。
quàn
jūn
gēng
jìn
yī
bēi
jiǔ
劝
君
更
尽
一
杯
酒
保罗亨特,
xī
chū
yáng
guān
wú
gù
rén
西
出
阳
关
无
故
人
。
作者背景
见《鹿柴》的作者背景。
注词释义
元二:作者的朋友。二,表示在兄弟中排行第二。
使:奉命出使。
安西:当时是安西都护府的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渭城:地名,在今西安西北,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此送别。
浥:湿润。
客舍:旅店。
柳色:既是指初春嫩柳的颜色,又因为“柳”与“留”谐音,也暗示对朋友的留恋不舍。
更:再。
阳关: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南。因位于玉门关之南而名阳关。
古诗今译
早晨的细雨润湿了渭城浮尘,旅馆中看到嫩柳的青翠清新。我劝您再多饮一杯离别的酒,出阳关西行就再遇不到老朋友了。
名句赏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唐代非常著名的一首差别诗,当时被谱曲传唱,称为“阳关三叠”。前两句,点明了送客的时间和地点。初春的早晨,一场细雨使尘埃落定,空气变得湿润清凉;从渭城的客舍放眼看去,到处是青青的柳色,一片生机盎然。诗中用“浥”字形容雨湿尘埃,用“新”字形容柳色翠嫩,准确生动地抓住了事物的特点;而柳色的“柳”与留恋的“留”谐音,更表达出诗人对好友元二的依依惜别之情。后两句写在送别的酒席上,诗人劝他多饮几杯,因为从渭城西行出了阳关,再不会遇到熟悉的朋友了,何况此行的目的地,是比阳关更遥远的安西呢?这两句,字面上似乎只是劝酒,实际上却是衷心地祝愿着好友,在那遥远而陌生的地方一切平安。诗中把深沉的情感融入平淡的话语中,更增添了感人的力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 维
dú
zài
yì
xiāng
wéi
yì
kè
独
在
异
乡
为
异
客
,
měi
féng
jiā
jié
bèi
sī
qīn
每
逢
佳
节
倍
思
亲
。
yáo
zhī
xiōng
dì
dēng
gāo
chù
遥
知
兄
弟
登
高
处
,
biàn
chā
zhū
yú
shāo
yì
rén
遍
插
茱
萸
少
一
人
。
作者背景
见《鹿柴》的作者背景。
注词释义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时在这一天,有佩插茱萸、登高饮菊花酒来避灾的习俗。
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异乡:他乡。
倍:加倍,更加。
遥知:远远推想。
茱萸:又名越椒,是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据说可以祛邪、避灾。
古诗今译
独居他乡是外来的客,每逢佳节更加怀念家乡和亲人。遥想弟兄们在登高的地方,都插上茱萸只少了我一个人。
名句赏析——“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是王维的一篇思乡怀亲的名作。前两句写自己独自漂泊在遥远的他乡,日夜思念着故乡和亲人,每逢佳节来临,孤独的感觉更加深刻,思乡怀亲之情也会倍加铭心刻骨。这里所说的“佳节”,虽然泛指一般的美好节日,但更是为本诗所写的“九月九日”(即“重阳节”)作铺垫。后两句写重阳节是亲人们团聚的日子,古来就有登高饮酒、佩插茱萸的风俗。而今,诗人想象着兄弟们成群结伴、登高饮酒的情景,同时他也设想因为自己无法亲临盛会,共享欢乐,兄弟们也会感到一种无法团聚的缺憾。这首诗从对方着笔,展开想象,更加显得情深意厚,并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
山 行
——杜 牧
yuǎn
shàng
hán
shān
shí
jìng
xié
远
上
寒
山
石
径
斜
,
bái
yún
shēng
chù
yǒu
rén
jiā
白
云
生
处
有
人
家
。
tíng
chē
zuò
ài
fēng
lín
wǎn
停
车
坐
爱
枫
林
晚
,
shuāng
yè
hóng
yú
èr
yuè
huā
霜
叶
红
于
二
月
花
。
作者背景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注词释义
寒山:深秋天凉,山带寒意。
石径:石头砌成的小路。
斜: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xiá。
白云生处:山向远处伸展。
坐:因为。
红于:比……还要红。
古诗今译
石路蜿蜒远远地伸向山崖,白云升腾处依稀有些人家。停车只因喜爱傍晚的枫林,经霜枫叶竟红过二月的鲜花。
名句赏析——“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石彻成的石屋石墙。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质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说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有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清 明
——杜 牧
qīng
míng
shí
jié
yǔ
fēn
fēn
清
明
时
节
雨
纷
纷
,
lù
shàng
xíng
rén
yù
duàn
hún
路
上
行
人
欲
断
魂
。
jiè
wèn
jiǔ
jiā
hé
chù
yǒu
借
问
酒
家
何
处
有
,
mù
tóng
yáo
zhǐ
xìng
huā
cūn
牧
童
遥
指
杏
花
村
。
作者背景
见《山行》的作者背景。
注词释义
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历代有踏青扫墓垢风俗。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借问:请问。
古诗今译
清明时候偏赶上细雨蒙蒙,路上的行人心情更加愁闷。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小村。
名句赏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柳绿花红、春光明媚。但这日却细雨纷纷,这“纷纷”在此自然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镜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天气如此,心情如此,找家酒店避雨休息,借酒浇愁,当然是很自然的事。诗人捕捉到这一情景,而且描写得格外生动。“借问酒家何处有”,是问谁?从下一句得知是问牧童,“牧童遥指杏花村”,告诉人们什么?从上句得知是指酒家。这种两句互相补充,互相发明的写法叫作“互文见意”。它节省了字句,增加了诗歌的跳跃性。一问一答,情景十分生动。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江南春
——杜 牧
qiān
lǐ
yīng
tí
lǜ
yìng
hóng
千
里
莺
啼
绿
映
红
,
shuǐ
cūn
shān
guō
jiǔ
qí
fēng
水
村
山
郭
酒
旗
风
。
nán
cháo
sì
bǎi
bā
shí
sì
南
朝
四
百
八
十
寺
和谐家园二区,
duō
shǎo
lóu
tái
yān
yǔ
zhōng
多
少
楼
台
烟
雨
中
。
作者背景
见《山行》的作者背景。
注词释义
山郭:修建在山麓的城池。
酒旗:酒店门口的幌子。
南朝:东晋以后隋代以前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都建都于建康(今江苏南京),史称南朝。
四百八十寺:形容佛寺很多。南朝佛教非常盛行。
楼台:指佛寺中的建筑。
烟雨:如烟般的蒙蒙细雨。
古诗今译
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
名句赏析——“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绝句写春日即目所见的江南景色。诗中没有细致刻画景物,而是从大处着眼,抓住花鸟、酒旗、寺庙几个江南最常见的景物,淡淡几笔点拨,就描绘出了江南的春天,烟雨的江南。梁朝丘迟《与陈伯之书》写道:“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是描写江南春景最脍炙人口的名句,杜牧将它的意思融化在诗里,让人在读诗时联想到丘迟信中的话,可以生发无穷的遐想,无形中拓展了诗歌的景色,后两句笔锋一转,写起雨中的江南景色来。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白茫茫一片,被细雨笼罩的景物变得飘飘渺渺,朦朦胧胧,这是江南独有的美景。南朝留下的寺庙最多,被烟雨包围着,越发显得幽深和神秘,使人产生不尽的历史联想。王翊丹
秋 夕
——杜 牧
yín
zhú
qiū
guāng
lěng
huà
píng
银
烛
秋
光
冷
画
屏
,
qīng
luó
xiǎo
shàn
pū
liú
yíng
轻
罗
小
扇
扑
流
萤
。
tiān
jiē
yè
sè
liáng
rú
shuǐ
天
阶
夜
色
凉
如
水
,
zuò
kàn
qiān
niú
zhī
nǔ
xīng
坐
看
牵
牛
织
女
星
。
作者背景
见《山行》的作者背景。
注词释义
秋夕:指七夕,农历七月七日。
银烛:白色的蜡烛。
画屏:饰有彩绘的屏风。
轻罗小扇:用一种很薄的丝织品做成的小扇子。
流萤:萤火虫。
天阶:皇宫中的石阶。
古诗今译
烛光月色冷淡地映照画屏,轻举罗扇追赶飞舞的流萤。夜色如水透着逼人的凉寒,独自坐看牵牛和织女双星。
名句赏析——“轻罗小扇扑流萤。”
这诗写一个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心情。
前两句已经描绘出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一句十分含蓄。第三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天阶”指皇宫中的石阶。“夜色凉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袭人,该进屋去睡了。可是宫女独自坐在石阶上眺望牛郎织女星。牛郎织女虽然远隔天河,但毕竟还能遥遥相望,毕竟还有一年一夕的相会,而自己呢?主人公坐看双星的动作暗示了她哀怨与期望交织的心理活动。
乐游原
——李商隐
xiàng
wǎn
yì
bù
shì
向
晚
意
不
适
,
qū
chē
dēng
gǔ
yuán
驱
车
登
古
原
。
xī
yáng
wú
xiàn
hǎo
夕
阳
无
限
好
,
zhǐ
shì
jìn
huāng
hūn
只
是
近
黄
昏
!
作者背景
李商隐(812-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奚+谷)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一生都寄人篱下,怀才不遇。他擅长写骈体文和诗歌,诗以七律最出名。与杜牧齐名,后世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
注词释义
乐游原:长安乐南方的游览胜地。地势高而宏敞,西汉曾在这里建有宫苑。
向晚:将近傍晚。
不适:不愉快。
古诗今译
黄昏时分心绪烦闷,驾车登上郊外古原。夕阳灿烂无限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黄昏。
名句赏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自古诗人词客,善愁多思,而每当登高望远,送目临风,更易引动无穷的思绪: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错综交织,所怅万千,殆难名状。可是,这次他驱车登古原,却不是为了去寻求感慨,而是为了排遣他此时的“向晚意不适”的情怀。古原苍茫的气势,开阔的视野,让他心情豁然开朗。在夕阳的映照下,西天的绚烂的晚霞发出夺目的光彩,这壮丽的景色给他异常的感动,使他不由得发出“夕阳无限好”的赞叹。然而这赞叹所引起的更多的是惋惜和遗憾,因为他想到自己的年龄和身世,想到大唐帝国正走向衰落的命运,他痛感人生和时代虽是如此美好,但它们终究已很有限,正无可挽回地在渐渐消逝。这无可奈何的命运使他对眼前美好的景色充满留恋,又十分哀伤。诗的后两句表达了人类一种普遍的情感,引起后人广泛的共鸣,成为传诵人口的警句。
商山早行
——温庭筠
chén
qǐ
dòng
zhēng
duó
晨
起
动
征
铎
,
kè
xíng
bēi
gù
xiāng
客
行
悲
故
乡
。
jī
shēng
máo
diàn
yuè
鸡
声
茅
店
月
,
rén
jì
bǎn
qiáo
shuāng
人
迹
板
桥
霜
。
hú
yè
luò
shān
lù
槲
叶
落
山
路
,
zhǐ
huā
míng
yì
qiáng
枳
花
明
驿
墙
。
yīn
sī
dù
líng
mèng
因
思
杜
陵
梦
,
fú
yàn
mǎn
huí
táng
凫
雁
满
回
塘
。
作者背景
温庭筠(812-870),唐代诗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出生在京兆鄠(hù)县(今陕西户县)。才思敏捷,参加考试,八叉手即写成八韵,人称“温八叉”。诗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温李”。又擅长填词,是最早大量写词的作家。
注词释义
商山:又名楚山,在今陕西商州市东南。
征铎:车马旅行时用的响铃。
槲:一种落叶乔木。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
枳: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
驿:古代道路沿途专供递政府文书的公务人员休息、住宿的地方。
杜陵:地名,在今陕西西安东南,作者曾在此寓居。
凫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来往北飞,秋天往南飞。
古诗今译
征铎鸣响催促旅人起程,刚上路就伤悲离开故乡。鸡鸣声伴有屋顶的残月,足迹已踏乱桥上的新霜。槲树的叶子落满了山路,枳树的白花只点缀驿墙。回想夜来甜蜜的故乡梦,满眼是凫雁散布在池塘。
名句赏析——“人迹板桥相。”
这是一幅早行图。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淡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密山天气预报。“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鸡”和“声”结合在一起,不是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吗?“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使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紧接着诗人将镜头转向两种植物,一方面暗示出季节,同时也点明商山的风物特征。面对眼前独特的山景,诗人不禁想起夜里梦到故乡的情景,那儿没有这些绿叶白花的树木,却是野鸭、鸿雁栖满了堤岸曲折的池塘。这段对梦境的回味,不仅贴合商山早行的具体情境,也照应了开头的“客行悲故乡”,将诗人的羁愁旅思和对故乡的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
别董大
——高 適
qiān
lǐ
huáng
yún
bái
rì
xūn
千
里
黄
云
白
日
曛
,
běi
fēng
chuī
yàn
xuě
fēn
fēn
北
风
吹
雁
雪
纷
纷
。
mò
chóu
qián
lù
wú
zhī
jǐ
莫
愁
前
路
无
知
己
,
tiān
xià
shuí
rén
bù
shí
jūn
天
下
谁
人
不
识
君
。
作者背景
高適(702-765),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tiáo)(今河北景县)人。性格落拓,不拘小节。他半生漂泊,熟悉边疆生活,边塞诗写得慷慨苍凉,真实而有气魄。
注词释义
董大:唐玄宗时代著名的艺人,善弹琴。大,表示在兄弟中排行第一。
曛:昏黄。太阳落山时的余光。
知己:知心朋友。
识:赏识。
君:您。这里指董大。
古诗今译
千里尘云笼罩着昏暗的天地,北风吹雁南飞大雪纷纷。不要愁前边没有知心的朋友,天下没有不赏识您的人。
名句赏析——“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诗,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前两句写漫无边际的层层阴云,已经笼罩住整个天空,连太阳也显得暗淡昏黄,失去了光芒,只有一队队雁阵,在北风劲吹、大雪纷飞的秋冬之际匆匆南迁。如此荒凉的时候各奔一方,自然容易伤感,但此诗的情调却明朗健康。后两句劝董大不必担心今后再遇不到知己,天下之人谁会示赏识像你这样优秀的人物呢?这两句,既表达了彼此这间深厚情谊,也是对友人的品格和才能的高度赞美,是对他的未来前程的衷心祝愿。送别诗能够写得如此豪迈向上,实在难得。
静夜思
——李 白
chuáng
qián
míng
yuè
guāng
床
前
明
月
光
,
yí
shì
dì
shàng
shuāng
疑
是
地
上
霜
。
jǔ
tóu
wàng
míng
yuè
举
头
望
明
月
,
dī
tóu
sī
gù
xiāng
低
头
思
故
乡
。
作者背景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作品极富浪漫色彩,感情强烈,善用比兴、夸张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豪放纵逸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诗仙”。
注词释义
静夜思:宁静的夜晚所引起的乡思。
疑:好像。以为。
举:抬,仰。
古诗今译
床前有明亮的月光,好像地上寒冷的清霜。抬头望着天上的明月,低头思念着自己的家乡。
名句赏析——“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本诗是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平实朴素的语言,生动地表现出游子的思乡之情,全诗仅20个字,已从时间、环境、气氛及对人物的细微动作的描绘,写出了游子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语言明白,音韵流利自然,似信手拈来,毫不费力,但却含蓄深沉,引人深思。
古朗月行
——李 白
xiǎo
shí
bù
shí
yuè
小
时
不
识
月
,
hū
zuò
bái
yù
pán
呼
作
白
玉
盘
。
yòu
yí
yáo
tái
jìng
又
疑
瑶
台
镜
,
fēi
zài
qīng
yún
duān
飞
在
青
云
端
。
作者背景
见《静夜思》的作者背景。
注词释义
朗月行:为乐府古题。
呼:称呼。
疑:怀疑。
瑶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古诗今译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叫作白玉盘。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云彩中间。
名句赏析
乐府古题《古朗月行》,这里只节选了诗的前四句。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表现出儿童时期对月亮的幼稚而美好的认识。以“白玉盘”和“瑶台镜”作比,不仅描绘出月亮的形状,更写出了月光的皎洁可爱,在新颖中透出一股令人感叹的稚气。第二句的“呼”字和第三句的“疑”了,把儿童的天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这四句诗,恰似一首完美的绝句,语言质朴,比喻有趣,耐人回味。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rì
zhào
xiāng
lú
shēng
zǐ
yān
日
照
香
炉
生
紫
烟
,
yáo
kàn
pù
bù
guà
qián
chuān
遥
看
瀑
布
挂
前
川
。
fēi
liú
zhí
xià
sān
qiān
chǐ
飞
流
直
下
三
千
尺
,
yí
shì
yín
hé
luò
jiǔ
tiān
疑
是
银
河
落
九
天
。
作者背景
见《静夜思》的作者背景。
注词释义
庐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我国名山之一。
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
紫烟:指日光照射的云雾水气呈现出紫色。
银河:又称天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九天:九重天,形容极高的天空。
古诗今译
太阳照射的香炉峰生起紫色烟雾,远远看去瀑布像匹白练挂在山前。水流从三千尺的高处直泻而下,好像是璀璨的银河水落自九天。
名句赏析——“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风景秀丽,香炉峰的瀑布尤为壮观,诗人以十分兴奋的心情,提笔写下了这首绝句。前两句概括地描绘了香炉峰瀑布的奇伟景象。首句从香炉峰写起,在灿烂的阳光照射下,轻轻的水气变成了紫色的薄雾,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第二句描写瀑布,一个“挂”字,生动逼真地写出了瀑布奔腾飞泻的气势。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集中笔墨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飞流”是写山高水急,“直下”是描绘瀑流直泻,“三千尺”是夸张瀑布的壮观,可以说字字珠矶,无一虚设。最后一句把瀑布比作璀璨的银河,既生动又贴切,而其中一个“疑”字率直道破是诗人的想象,令人感到意味深长。重生修蛇 。
- END -百万小学家长公众号
长按二维码--识别二维码
关注小学奥数微信
点上方蓝字小学奥数可加关注
关注后上网课、下资料、免费奥数天天练
凉州词
——王 翰
pú
táo
měi
jiǔ
yè
guāng
běi
葡
萄
美
酒
夜
光
杯
,
yú
yǐn
pí
pā
mǎ
shàng
cuī
欲
饮
琵
琶
马
上
催
。
zuì
wò
shā
chǎng
jūn
mò
xiào
醉
卧
沙
场
君
莫
笑
,
gǔ
lái
zhēng
zhàn
jǐ
rén
huí
古
来
征
战
几
人
回
?
作者背景
王翰(生卒不详),唐代诗人。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性格豪放,能文善诗。与后来的大诗人杜甫很有交情。他的诗流丽畅达,七绝《凉州词》是流传很广的名篇。
注词释义
凉州: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是戍边的要地。
葡萄美酒:指西域盛产葡萄,可酿制美酒。
夜光杯:传说中用白玉做成、夜间能发光的酒杯。这里泛指珍贵精美的酒杯。
催:催促。
沙场:旷沙平野。后多用来指战场。
古诗今译
甘醇的葡萄酒装满了夜光杯,刚准备喝时马上传来琵琶的促催声。我醉倒在沙场上你不要见笑,自古以来出征打仗的有几个人还能回来?
名句赏析——“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这首诗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的险恶,也没有具体叙述边疆生活的艰苦,而是从出生之前的饮酒写起。开篇第一句就充分写出了地方特色。甘醇的美酒,精致的酒杯,表明了美好的生活象征着生命的珍贵。但是,这次痛饮之后,就要奔赴战场,立即面临生死的考验。而从古到今,真正能从残酷的战争中活着回来的又有多少人呢?难怪他们要一醉方休。诗中以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做对比,抒发了人生感叹,尽管这首诗的格调是悲壮苍凉的,但不悲观绝望;诗人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死亡并不畏缩,“醉卧沙场”一语尤其显示出豪迈的气概。
悯 农
——李 绅
chūn
zhòng
yī
lì
sù
春
种
一
粒
粟
,
qiū
shōu
wàn
kē
zǐ
秋
收
万
颗
子
。
sì
hǎi
wú
xián
tián
四
海
无
闲
田
,
nóng
fū
yóu
è
sǐ
农
夫
犹
饿
死
!
作者背景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字公垂,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他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参加者,而且是写新乐府诗,最早的实践者,和白居易、元稹的关系很密切。
注词释义
粟:谷子,去皮后就小米。这里指粮食作物的种子。
子:谷子。
四海:全国之内。
闲田:空闲的、没有利用的土地。
犹:还是。
古诗今译
春天种下一料粟种,秋天收获万颗粮食。四海之内没有荒田,还有农民活活饿死。
名句赏析
诗人形象地用“种”和“收”,“一料粟”就变成了“万颗子”描绘出农民的劳动;而且全国的土地尽被开垦,毫无荒废,我们由此能够想象出一个遍地谷穗金黄、粮食堆积如山的丰收景象。而“四海无闲田”则显示了农民的勤劳和辛劳,诗歌最后一句笔锋陡转,揭示出一个残酷的实现:创造丰收的农民却被活活饿死。这一巨大的反差形成极大的震憾力量,它迫使我们深思,是谁造成了农民的悲惨命运?诗人用通俗明白的语言声讨了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也使我们认识了当时社会制度的极度不公正。
悯 农
——李 绅
chú
hé
rì
dāng
wǔ
锄
禾
日
当
午
,
hàn
dī
hé
xià
tǔ
汗
滴
禾
下
土
。
shuí
zhī
pán
zhōng
cān
谁
知
盘
中
餐
,
lì
lì
jiē
xīn
kǔ
粒
粒
皆
辛
苦
。
作者背景
见《悯农》的作者背景。
注词释义
禾:禾苗。
盘中餐:碗里的饭食。
古诗今译
农民辛勤锄禾正当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谁知道盘中的颗颗饭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的辛苦。
名句赏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的开头就与了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种田的辛苦,提醒人们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诗中表达了对农民深深的同情和敬重。诗人用非常粗疏的笔调,勾勒出一幅田间劳动的场景:农民们不避烈日,正挥汗如雨地锄着庄稼地,它提醒人们每一颗粮食都来之不易。这一场景在诗歌中非常突出,它也能使我们联想到,还有多少人正在阴凉处避暑消热,并且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农民的劳动成果呢?那些富贵人家丰盛的“盘中餐”,正是农民风雨之中、烈日之下辛勤劳作流下的汗水换来的呵!这一鲜明的对比,又使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对不平等的现实的不满。
出 塞
——王昌龄
qín
shí
míng
yuè
hàn
shí
guān
秦
时
明
月
汉
时
关
,
wàn
lǐ
cháng
zhēng
rén
wèi
huán
万
里
长
征
人
未
还
。
dàn
shǐ
lóng
chéng
fēi
jiàng
zài
但
使
龙
城
飞
将
在
,
bù
jiào
hú
mǎ
dù
yīn
shān
不
教
胡
马
度
阴
山
。
作者背景
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字少伯,亦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他特别擅长写七言绝句,《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
注词释义
龙城飞将:龙城,即卢龙城,是李广驻军的地方,在今河北省卢龙县。汉代名将李广,勇敢善战,被匈奴人称为“汉之飞将军”。这里指扬威北方边地的名将。
胡马:这里指匈奴的军队。
但使:只要。
阴山:阴山山脉。西起河套,绵亘于内蒙古自治区郭金杰。汉时匈奴常由此入侵中原。
古诗今译
还是秦时的明月和边关,万里出生的将士们仍未归还。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能让敌人军队越过阴山。
名句赏析——“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与很多边塞诗尽力描写战争生活的艰苦险恶所不同,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超前、无所畏惧的英雄主义气概。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从军行
——王昌龄
qīng
hǎi
cháng
yún
àn
xuě
shān
青
海
长
云
暗
雪
山
,
gū
chéng
yáo
wàng
yù
mén
guān
孤
成
遥
望
玉
门
关
。
huáng
shā
bǎi
zhàn
chuān
jīn
jiǎ
黄
沙
百
战
穿
金
甲
,
bù
pò
lǒu
lán
zhōng
bù
huán
不
破
楼
兰
终
不
还
。
作者背景
见《出塞》的作者背景。
注词释义
青海:地名,在今青海湖。
雪山:指祁连山,常年积雪。
玉门关:在今甘肃玉门,是唐代的边疆重镇。
破:击败。
楼兰:汉代西域的鄯善国,在今新疆鄯善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勾结匈奴,多次杀害汉朝使臣。这里借指侵扰唐朝西北地区的敌人。
古诗今译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名句赏析——“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前两句描写了青海的阴云滚滚,遮天蔽日,连绵千里的雪山也因此而暗淡无光了。这里用了一个“暗”字十分准确地表现了云块的广大、云层的厚重,从而隐喻着边疆生活的艰苦和战场拼杀的凶险。守卫边疆的将士挺立在孤城上,警惕地遥望着四周。一个“孤”字衬托出形势的严峻和将士的英勇。后两句具体地写出战士们的险恶处境,仅仅战场的风沙已经足以穿透将士的铠甲,而无数次战斗中,敌人刀剑不是更严重地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吗?但是,为了国宝,他们早已奋不顾身,实践着不破顽敌、决不回师的誓言。诗中从西部边疆的自然风光写起,以守边将士的豪迈气概结尾,情景交融,并且巧妙地运用比喻和衬托的手法,达到了十分动人的艺术境界。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hán
yǔ
lián
jiāng
yè
rù
wú
寒
雨
连
江
夜
入
吴
,
píng
míng
sòng
kè
chǔ
shān
gū
平
明
送
客
楚
山
孤
。
luò
yáng
qīn
yǒu
rú
xiāng
wèn
洛
阳
亲
友
如
相
问
,
yí
piàn
bīng
xīn
zài
yù
hú
一
片
冰
心
在
玉
壶
。
作者背景
见《出塞》的作者背景。
注词释义
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镇江。
辛渐:诗人的朋友。
吴:古国名。这里指镇江。
平明:清晨天亮时。
楚:古国名。吴、楚,泛指润州一带。因润州春秋时属吴,战国时属楚。
冰心在玉壶:形容心地纯洁,表里如一。冰心,像冰一样澄明的心。玉壶,玉做的晶莹的壶。
古诗今译
满江寒雨绵绵连夜来到镇江,黎明送客时楚山也形单影孤。远在洛阳的亲友如果问起我,就说是心地纯洁如冰心玉壶。
名句赏析——“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人的朋友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北上洛阳。正江宁(今江苏南京)任职的诗人,亲自送行到了润州,在西北城楼(即“芙蓉楼”)为他饯行,并写下这首诗。前两句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这种景象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但诗的重点却在后两句。朋友此番远行的目的地是洛阳,那里有诗人众多的亲人和朋友。诗人深深思念洛阳的亲友,并想象他们也同样思念着自己。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鹿 柴
——王 维
kōng
shān
bù
jiàn
rén
空
山
不
见
人
,
dàn
wén
rén
yǔ
xiǎng
但
闻
人
语
响
。
fǎn
yǐng
rù
shēn
lín
返
景
入
深
林
,
fù
zhào
qīng
tái
shàng
复
照
青
苔
上
。
作者背景
王维(701-760),唐代诗人。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人们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注词释义
鹿柴:地名,在今陕西蓝田县西南的终南山下梁珍妮。王维在这里有别墅。柴,读作zhài,同“寨”、“砦”。用于防守的栅栏、篱笆等。
但:只。
返景:夕阳的回光返照。景,读作yǐng,同“影”,这里指日光。
复:又。
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
古诗今译
空旷的山中看不见人,只是能听见说话的声音。夕阳的光线射入深林,重新照映在青苔之上。
名句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的名作之一,写出了作者在山间别墅所观察到的山空林深、夕阳返照的黄昏景致。前两句写接近傍晚的时候,空旷的山间已经看不见人的踪影,只是从树林深处,还隐约能听到一些断续的话语声。这里的“响”,不是喧闹的意思,而是声音的意思。用一个“响”字衬托,更显出空山深林的幽静。后两句写夕阳的余辉,横斜地透过浓密的树林,重新照射在贴近地面的青苔上。由于林深树密,绿荫如盖,白天的阳光无法穿透。一个“复”字透出只有早晚横射的光线才能进入林中。这样一形容,更增添了一种寂静幽深的感觉。这首小诗,通过描写山林景致的“静”,来表达诗人心境的“静”,情景交融,意味深长。
竹里馆
——王 维
dú
zuò
yōu
huáng
lǐ
独
坐
幽
篁
里
,
tán
qín
fù
cháng
xiào
弹
琴
复
长
啸
。
shēn
lín
rén
bù
zhī
深
林
人
不
知
,
míng
yuè
lái
xiāng
zhào
明
月
来
相
照
。
作者背景
见《鹿柴》的作者背景。
注词释义
幽:幽静。
篁:竹林。
复:又,再。
长啸:撮口出声对啸。啸声清越而舒长,所以叫长啸。
古诗今译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着琴一边又长啸。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皎洁的月亮从空中映照。
名句赏析——“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首诗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谈、超凡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表明自己虽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送元二使安西
——王 维
wèi
chéng
zhāo
yù
yì
qīng
chén
渭
城
朝
雨
浥
轻
尘
,
kè
shè
qīng
qīng
liǔ
sè
xīn
客
舍
青
青
柳
色
新
。
quàn
jūn
gēng
jìn
yī
bēi
jiǔ
劝
君
更
尽
一
杯
酒
保罗亨特,
xī
chū
yáng
guān
wú
gù
rén
西
出
阳
关
无
故
人
。
作者背景
见《鹿柴》的作者背景。
注词释义
元二:作者的朋友。二,表示在兄弟中排行第二。
使:奉命出使。
安西:当时是安西都护府的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渭城:地名,在今西安西北,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此送别。
浥:湿润。
客舍:旅店。
柳色:既是指初春嫩柳的颜色,又因为“柳”与“留”谐音,也暗示对朋友的留恋不舍。
更:再。
阳关: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南。因位于玉门关之南而名阳关。
古诗今译
早晨的细雨润湿了渭城浮尘,旅馆中看到嫩柳的青翠清新。我劝您再多饮一杯离别的酒,出阳关西行就再遇不到老朋友了。
名句赏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唐代非常著名的一首差别诗,当时被谱曲传唱,称为“阳关三叠”。前两句,点明了送客的时间和地点。初春的早晨,一场细雨使尘埃落定,空气变得湿润清凉;从渭城的客舍放眼看去,到处是青青的柳色,一片生机盎然。诗中用“浥”字形容雨湿尘埃,用“新”字形容柳色翠嫩,准确生动地抓住了事物的特点;而柳色的“柳”与留恋的“留”谐音,更表达出诗人对好友元二的依依惜别之情。后两句写在送别的酒席上,诗人劝他多饮几杯,因为从渭城西行出了阳关,再不会遇到熟悉的朋友了,何况此行的目的地,是比阳关更遥远的安西呢?这两句,字面上似乎只是劝酒,实际上却是衷心地祝愿着好友,在那遥远而陌生的地方一切平安。诗中把深沉的情感融入平淡的话语中,更增添了感人的力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 维
dú
zài
yì
xiāng
wéi
yì
kè
独
在
异
乡
为
异
客
,
měi
féng
jiā
jié
bèi
sī
qīn
每
逢
佳
节
倍
思
亲
。
yáo
zhī
xiōng
dì
dēng
gāo
chù
遥
知
兄
弟
登
高
处
,
biàn
chā
zhū
yú
shāo
yì
rén
遍
插
茱
萸
少
一
人
。
作者背景
见《鹿柴》的作者背景。
注词释义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时在这一天,有佩插茱萸、登高饮菊花酒来避灾的习俗。
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异乡:他乡。
倍:加倍,更加。
遥知:远远推想。
茱萸:又名越椒,是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据说可以祛邪、避灾。
古诗今译
独居他乡是外来的客,每逢佳节更加怀念家乡和亲人。遥想弟兄们在登高的地方,都插上茱萸只少了我一个人。
名句赏析——“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是王维的一篇思乡怀亲的名作。前两句写自己独自漂泊在遥远的他乡,日夜思念着故乡和亲人,每逢佳节来临,孤独的感觉更加深刻,思乡怀亲之情也会倍加铭心刻骨。这里所说的“佳节”,虽然泛指一般的美好节日,但更是为本诗所写的“九月九日”(即“重阳节”)作铺垫。后两句写重阳节是亲人们团聚的日子,古来就有登高饮酒、佩插茱萸的风俗。而今,诗人想象着兄弟们成群结伴、登高饮酒的情景,同时他也设想因为自己无法亲临盛会,共享欢乐,兄弟们也会感到一种无法团聚的缺憾。这首诗从对方着笔,展开想象,更加显得情深意厚,并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
山 行
——杜 牧
yuǎn
shàng
hán
shān
shí
jìng
xié
远
上
寒
山
石
径
斜
,
bái
yún
shēng
chù
yǒu
rén
jiā
白
云
生
处
有
人
家
。
tíng
chē
zuò
ài
fēng
lín
wǎn
停
车
坐
爱
枫
林
晚
,
shuāng
yè
hóng
yú
èr
yuè
huā
霜
叶
红
于
二
月
花
。
作者背景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注词释义
寒山:深秋天凉,山带寒意。
石径:石头砌成的小路。
斜: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xiá。
白云生处:山向远处伸展。
坐:因为。
红于:比……还要红。
古诗今译
石路蜿蜒远远地伸向山崖,白云升腾处依稀有些人家。停车只因喜爱傍晚的枫林,经霜枫叶竟红过二月的鲜花。
名句赏析——“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石彻成的石屋石墙。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质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说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有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清 明
——杜 牧
qīng
míng
shí
jié
yǔ
fēn
fēn
清
明
时
节
雨
纷
纷
,
lù
shàng
xíng
rén
yù
duàn
hún
路
上
行
人
欲
断
魂
。
jiè
wèn
jiǔ
jiā
hé
chù
yǒu
借
问
酒
家
何
处
有
,
mù
tóng
yáo
zhǐ
xìng
huā
cūn
牧
童
遥
指
杏
花
村
。
作者背景
见《山行》的作者背景。
注词释义
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历代有踏青扫墓垢风俗。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借问:请问。
古诗今译
清明时候偏赶上细雨蒙蒙,路上的行人心情更加愁闷。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小村。
名句赏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柳绿花红、春光明媚。但这日却细雨纷纷,这“纷纷”在此自然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镜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天气如此,心情如此,找家酒店避雨休息,借酒浇愁,当然是很自然的事。诗人捕捉到这一情景,而且描写得格外生动。“借问酒家何处有”,是问谁?从下一句得知是问牧童,“牧童遥指杏花村”,告诉人们什么?从上句得知是指酒家。这种两句互相补充,互相发明的写法叫作“互文见意”。它节省了字句,增加了诗歌的跳跃性。一问一答,情景十分生动。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江南春
——杜 牧
qiān
lǐ
yīng
tí
lǜ
yìng
hóng
千
里
莺
啼
绿
映
红
,
shuǐ
cūn
shān
guō
jiǔ
qí
fēng
水
村
山
郭
酒
旗
风
。
nán
cháo
sì
bǎi
bā
shí
sì
南
朝
四
百
八
十
寺
和谐家园二区,
duō
shǎo
lóu
tái
yān
yǔ
zhōng
多
少
楼
台
烟
雨
中
。
作者背景
见《山行》的作者背景。
注词释义
山郭:修建在山麓的城池。
酒旗:酒店门口的幌子。
南朝:东晋以后隋代以前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都建都于建康(今江苏南京),史称南朝。
四百八十寺:形容佛寺很多。南朝佛教非常盛行。
楼台:指佛寺中的建筑。
烟雨:如烟般的蒙蒙细雨。
古诗今译
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
名句赏析——“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绝句写春日即目所见的江南景色。诗中没有细致刻画景物,而是从大处着眼,抓住花鸟、酒旗、寺庙几个江南最常见的景物,淡淡几笔点拨,就描绘出了江南的春天,烟雨的江南。梁朝丘迟《与陈伯之书》写道:“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是描写江南春景最脍炙人口的名句,杜牧将它的意思融化在诗里,让人在读诗时联想到丘迟信中的话,可以生发无穷的遐想,无形中拓展了诗歌的景色,后两句笔锋一转,写起雨中的江南景色来。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白茫茫一片,被细雨笼罩的景物变得飘飘渺渺,朦朦胧胧,这是江南独有的美景。南朝留下的寺庙最多,被烟雨包围着,越发显得幽深和神秘,使人产生不尽的历史联想。王翊丹
秋 夕
——杜 牧
yín
zhú
qiū
guāng
lěng
huà
píng
银
烛
秋
光
冷
画
屏
,
qīng
luó
xiǎo
shàn
pū
liú
yíng
轻
罗
小
扇
扑
流
萤
。
tiān
jiē
yè
sè
liáng
rú
shuǐ
天
阶
夜
色
凉
如
水
,
zuò
kàn
qiān
niú
zhī
nǔ
xīng
坐
看
牵
牛
织
女
星
。
作者背景
见《山行》的作者背景。
注词释义
秋夕:指七夕,农历七月七日。
银烛:白色的蜡烛。
画屏:饰有彩绘的屏风。
轻罗小扇:用一种很薄的丝织品做成的小扇子。
流萤:萤火虫。
天阶:皇宫中的石阶。
古诗今译
烛光月色冷淡地映照画屏,轻举罗扇追赶飞舞的流萤。夜色如水透着逼人的凉寒,独自坐看牵牛和织女双星。
名句赏析——“轻罗小扇扑流萤。”
这诗写一个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心情。
前两句已经描绘出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一句十分含蓄。第三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天阶”指皇宫中的石阶。“夜色凉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袭人,该进屋去睡了。可是宫女独自坐在石阶上眺望牛郎织女星。牛郎织女虽然远隔天河,但毕竟还能遥遥相望,毕竟还有一年一夕的相会,而自己呢?主人公坐看双星的动作暗示了她哀怨与期望交织的心理活动。
乐游原
——李商隐
xiàng
wǎn
yì
bù
shì
向
晚
意
不
适
,
qū
chē
dēng
gǔ
yuán
驱
车
登
古
原
。
xī
yáng
wú
xiàn
hǎo
夕
阳
无
限
好
,
zhǐ
shì
jìn
huāng
hūn
只
是
近
黄
昏
!
作者背景
李商隐(812-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奚+谷)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一生都寄人篱下,怀才不遇。他擅长写骈体文和诗歌,诗以七律最出名。与杜牧齐名,后世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
注词释义
乐游原:长安乐南方的游览胜地。地势高而宏敞,西汉曾在这里建有宫苑。
向晚:将近傍晚。
不适:不愉快。
古诗今译
黄昏时分心绪烦闷,驾车登上郊外古原。夕阳灿烂无限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黄昏。
名句赏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自古诗人词客,善愁多思,而每当登高望远,送目临风,更易引动无穷的思绪: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错综交织,所怅万千,殆难名状。可是,这次他驱车登古原,却不是为了去寻求感慨,而是为了排遣他此时的“向晚意不适”的情怀。古原苍茫的气势,开阔的视野,让他心情豁然开朗。在夕阳的映照下,西天的绚烂的晚霞发出夺目的光彩,这壮丽的景色给他异常的感动,使他不由得发出“夕阳无限好”的赞叹。然而这赞叹所引起的更多的是惋惜和遗憾,因为他想到自己的年龄和身世,想到大唐帝国正走向衰落的命运,他痛感人生和时代虽是如此美好,但它们终究已很有限,正无可挽回地在渐渐消逝。这无可奈何的命运使他对眼前美好的景色充满留恋,又十分哀伤。诗的后两句表达了人类一种普遍的情感,引起后人广泛的共鸣,成为传诵人口的警句。
商山早行
——温庭筠
chén
qǐ
dòng
zhēng
duó
晨
起
动
征
铎
,
kè
xíng
bēi
gù
xiāng
客
行
悲
故
乡
。
jī
shēng
máo
diàn
yuè
鸡
声
茅
店
月
,
rén
jì
bǎn
qiáo
shuāng
人
迹
板
桥
霜
。
hú
yè
luò
shān
lù
槲
叶
落
山
路
,
zhǐ
huā
míng
yì
qiáng
枳
花
明
驿
墙
。
yīn
sī
dù
líng
mèng
因
思
杜
陵
梦
,
fú
yàn
mǎn
huí
táng
凫
雁
满
回
塘
。
作者背景
温庭筠(812-870),唐代诗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出生在京兆鄠(hù)县(今陕西户县)。才思敏捷,参加考试,八叉手即写成八韵,人称“温八叉”。诗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温李”。又擅长填词,是最早大量写词的作家。
注词释义
商山:又名楚山,在今陕西商州市东南。
征铎:车马旅行时用的响铃。
槲:一种落叶乔木。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
枳: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
驿:古代道路沿途专供递政府文书的公务人员休息、住宿的地方。
杜陵:地名,在今陕西西安东南,作者曾在此寓居。
凫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来往北飞,秋天往南飞。
古诗今译
征铎鸣响催促旅人起程,刚上路就伤悲离开故乡。鸡鸣声伴有屋顶的残月,足迹已踏乱桥上的新霜。槲树的叶子落满了山路,枳树的白花只点缀驿墙。回想夜来甜蜜的故乡梦,满眼是凫雁散布在池塘。
名句赏析——“人迹板桥相。”
这是一幅早行图。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淡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密山天气预报。“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鸡”和“声”结合在一起,不是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吗?“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使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紧接着诗人将镜头转向两种植物,一方面暗示出季节,同时也点明商山的风物特征。面对眼前独特的山景,诗人不禁想起夜里梦到故乡的情景,那儿没有这些绿叶白花的树木,却是野鸭、鸿雁栖满了堤岸曲折的池塘。这段对梦境的回味,不仅贴合商山早行的具体情境,也照应了开头的“客行悲故乡”,将诗人的羁愁旅思和对故乡的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
别董大
——高 適
qiān
lǐ
huáng
yún
bái
rì
xūn
千
里
黄
云
白
日
曛
,
běi
fēng
chuī
yàn
xuě
fēn
fēn
北
风
吹
雁
雪
纷
纷
。
mò
chóu
qián
lù
wú
zhī
jǐ
莫
愁
前
路
无
知
己
,
tiān
xià
shuí
rén
bù
shí
jūn
天
下
谁
人
不
识
君
。
作者背景
高適(702-765),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tiáo)(今河北景县)人。性格落拓,不拘小节。他半生漂泊,熟悉边疆生活,边塞诗写得慷慨苍凉,真实而有气魄。
注词释义
董大:唐玄宗时代著名的艺人,善弹琴。大,表示在兄弟中排行第一。
曛:昏黄。太阳落山时的余光。
知己:知心朋友。
识:赏识。
君:您。这里指董大。
古诗今译
千里尘云笼罩着昏暗的天地,北风吹雁南飞大雪纷纷。不要愁前边没有知心的朋友,天下没有不赏识您的人。
名句赏析——“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诗,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前两句写漫无边际的层层阴云,已经笼罩住整个天空,连太阳也显得暗淡昏黄,失去了光芒,只有一队队雁阵,在北风劲吹、大雪纷飞的秋冬之际匆匆南迁。如此荒凉的时候各奔一方,自然容易伤感,但此诗的情调却明朗健康。后两句劝董大不必担心今后再遇不到知己,天下之人谁会示赏识像你这样优秀的人物呢?这两句,既表达了彼此这间深厚情谊,也是对友人的品格和才能的高度赞美,是对他的未来前程的衷心祝愿。送别诗能够写得如此豪迈向上,实在难得。
静夜思
——李 白
chuáng
qián
míng
yuè
guāng
床
前
明
月
光
,
yí
shì
dì
shàng
shuāng
疑
是
地
上
霜
。
jǔ
tóu
wàng
míng
yuè
举
头
望
明
月
,
dī
tóu
sī
gù
xiāng
低
头
思
故
乡
。
作者背景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作品极富浪漫色彩,感情强烈,善用比兴、夸张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豪放纵逸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诗仙”。
注词释义
静夜思:宁静的夜晚所引起的乡思。
疑:好像。以为。
举:抬,仰。
古诗今译
床前有明亮的月光,好像地上寒冷的清霜。抬头望着天上的明月,低头思念着自己的家乡。
名句赏析——“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本诗是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平实朴素的语言,生动地表现出游子的思乡之情,全诗仅20个字,已从时间、环境、气氛及对人物的细微动作的描绘,写出了游子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语言明白,音韵流利自然,似信手拈来,毫不费力,但却含蓄深沉,引人深思。
古朗月行
——李 白
xiǎo
shí
bù
shí
yuè
小
时
不
识
月
,
hū
zuò
bái
yù
pán
呼
作
白
玉
盘
。
yòu
yí
yáo
tái
jìng
又
疑
瑶
台
镜
,
fēi
zài
qīng
yún
duān
飞
在
青
云
端
。
作者背景
见《静夜思》的作者背景。
注词释义
朗月行:为乐府古题。
呼:称呼。
疑:怀疑。
瑶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古诗今译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叫作白玉盘。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云彩中间。
名句赏析
乐府古题《古朗月行》,这里只节选了诗的前四句。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表现出儿童时期对月亮的幼稚而美好的认识。以“白玉盘”和“瑶台镜”作比,不仅描绘出月亮的形状,更写出了月光的皎洁可爱,在新颖中透出一股令人感叹的稚气。第二句的“呼”字和第三句的“疑”了,把儿童的天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这四句诗,恰似一首完美的绝句,语言质朴,比喻有趣,耐人回味。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rì
zhào
xiāng
lú
shēng
zǐ
yān
日
照
香
炉
生
紫
烟
,
yáo
kàn
pù
bù
guà
qián
chuān
遥
看
瀑
布
挂
前
川
。
fēi
liú
zhí
xià
sān
qiān
chǐ
飞
流
直
下
三
千
尺
,
yí
shì
yín
hé
luò
jiǔ
tiān
疑
是
银
河
落
九
天
。
作者背景
见《静夜思》的作者背景。
注词释义
庐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我国名山之一。
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
紫烟:指日光照射的云雾水气呈现出紫色。
银河:又称天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九天:九重天,形容极高的天空。
古诗今译
太阳照射的香炉峰生起紫色烟雾,远远看去瀑布像匹白练挂在山前。水流从三千尺的高处直泻而下,好像是璀璨的银河水落自九天。
名句赏析——“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风景秀丽,香炉峰的瀑布尤为壮观,诗人以十分兴奋的心情,提笔写下了这首绝句。前两句概括地描绘了香炉峰瀑布的奇伟景象。首句从香炉峰写起,在灿烂的阳光照射下,轻轻的水气变成了紫色的薄雾,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第二句描写瀑布,一个“挂”字,生动逼真地写出了瀑布奔腾飞泻的气势。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集中笔墨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飞流”是写山高水急,“直下”是描绘瀑流直泻,“三千尺”是夸张瀑布的壮观,可以说字字珠矶,无一虚设。最后一句把瀑布比作璀璨的银河,既生动又贴切,而其中一个“疑”字率直道破是诗人的想象,令人感到意味深长。重生修蛇 。
- END -百万小学家长公众号
长按二维码--识别二维码
关注小学奥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