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 03-27 06:42:19   全部文章   0/244

【拳理秘笈】正和松是练好太极拳的筑基法门-天下太极

【拳理秘笈】正和松是练好太极拳的筑基法门-天下太极
点击标题下「蓝色《天下太极》」可快速关注
投稿信箱:15135755585@163.com
加入《天下太极》微信群请添加zhq599110


正和松是练好太极拳的筑基法门
历经三百多年的发展,太极拳的理论已相当完善谷微,专著论述也非常得多。然而,面对众多的拳术理论和功法要求,初学者却不知从何入手。那么怎么办呢?
其实,太极拳是一门科学,是有规可循的。只要掌握其内在的运动规律,再按一定的步骤持之以恒地练习,那么,豁然贯通而阶及神明将会是迟早的事。
本篇主要针对太极拳初学者及尚未有太极内气感觉的朋友而言,以期使他们能较快完成陈氏太极拳一层功夫,并为以后功力的提高打下基础。
我觉得,初学者首先应“正”、“松”二字入手。
所谓“正”,有两层含义。一是将套路、姿势练正确(这是起码的要求),二是身法要“正”(这点尤其重要)。
所谓“松”,是指以最少的体能内耗去完成身体的合理运动。由松产生的柔劲是一种建立在“正”的基础上的“松沉拔长劲”,它内含一种“绵里藏针”的技术。所以,“松”不是那种无身法、无领劲的“松懈、软塌”。
对于初学者,为什么要从“正”、“松”二字入手呢?
首先至尊太君,对初学者来说,“正”是最关键的。没有了“正”,就会有较多的肌肉组织参与到维持自身身体平衡的事情中来,所以就不可能“松”;没有“松”,就不能做到“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就不可能产生八劲之主的掤劲;没有了“正”,就无法“通(即气血畅通)”,就不可能使人体所产生的气势达于圆满。
从太极图上来看,太极拳是一个在圆体中运化的武术运动。陈氏太极拳一代宗师陈长兴,人称“牌位大王”,其生活起居,处处身端形正。另外,陈、杨、吴、武、孙等各家太极拳也都将身正体松作为拳架的首要要领。由此,我们可以掂量出“正”、“松”二字所占的份量。
其次,在太极十三势(掤、 、挤、按、采、挒、肘、靠、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中,中定是对身法的要求。中定是运作好太极拳的基地,正如航空母舰是战斗部队的基地一样。而“正”、“松”又是中定的基础。
那么,如何做到“正”呢?
这方面,前人著述颇多,而且给出了非常详细、具体的要求。我觉得,对于初学者来说,把握住以下几个大的方面,就不至于出大错。
第一、要“正”,最关键的是躯干部位。陈氏太极拳对躯干部分的要求是:含胸塌腰,尾闾中正,腰脊自命门处分界,构成上下相拉之处。对初学者来说,首先腰要竖直。我们所说的“腰要竖直”夏和熙,即指腰干竖直,这仅是一个通俗的说法而已。其实,正常人的腰脊是呈自然的“S”形曲线的,是不可能笔直的。而太极拳中所说的“直腰”,是指尾骨竖直,使腰更好地起到“轴”的作用,并能通过塌腰达到上下贯穿。这样,在头正的情况下,头顶百会穴和档中会阴穴构成的连线垂直于地面。这就达到了直腰的目的。你无妨先按下面的方法去感觉一下:无极式站立,在身正腰直的前提下海伦堡创意园,由上到下逐节放松,将重心落于两脚构成的稳定面内,细长、均匀地呼吸。很快,你就会有神舒、体泰的感觉。这时,缓缓地转动身体,去仔细感觉腰轴的存在。我讲着总结为“下面一个面(脚下要稳),上面一条线(腰干要直),腰间走螺旋(身体松活)”。
第二、膝盖一般不能超出脚尖。若过脚尖。身体就会前倾。为了维持身体平衡,必然形成橛屁股的毛病。从而导致横气填胸、脚下无根。
第三、上肢的运动要贴近身子,“两臂象挂在两肩上一样”木吉铁平。以腰为轴,带动肢体运动。否则,上肢前伸,容易引起身体前倾,同样会横气填胸。动作运动时,应遵循“气如车轴,腰如车轴”的拳理。腰是主动的,肢体是从动的。腰劲传到上肢就形成“掤、 、挤、按、采、挒、肘、靠、”八法;腰劲传到下肢就形成了腾挪进退之势。关于太极拳腰间的变化,各个太极拳家无不谈及,其深度已超出了初学的范围。初学者不宜过分追究,而只要直腰、转腰、骨节对正即可。
第四、动作转化过程中,脚底不要喝风漏气,两脚平实踏地。 (拳势中要求的虚脚、转脚除外)。
第五、检查自己的每招每势,是否均有八面支撑的意思。这里要求的是八面支撑,不是八面硬顶、八面硬撑。因为硬顶、硬撑是不可能放松的。八面支撑应是在“正”、“松”前提下产生的“腹内送静气腾然”,是“一身备五弓”的必然结果。当然,初学者是不可能理解这么深的。但起码要达到在身体的各个方向上,古丽扎娜有着最好的稳定性、平衡性。不致于在松驰的情况下,自己的体重使自己栽倒。
以上所谈的 “正”,其目的都是为了“通”,即气血通畅。是为了让练拳者感到通泰舒畅,以逐渐达到气势圆满。气血通畅是太极拳健身养气、增加内功的必要条件。
讲过了如何做到“正”之后,再谈谈如何做到“松”。
  “松”是内家拳特有的名词。前面已述,“松”是以最少的体能内耗来完成身体的合理运动。由它造就的是一种柔韧劲,之后才可渐入是一种“绵里藏针”的高级境界。正是因为这个“绵里藏针”不易被人理解,所以许多人练拳时要么偏于硬,要么偏于软。如何掌握这个分寸,对初学者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问题。事实上,许多青壮年初学者片面的认为“硬”有利于实战,所以,下意识地用僵劲。其实,这恰恰走入误区!
太极拳是一种由松柔入手而逐渐达到刚柔相济的拳术。松又是柔的基础,松是指外形,正如人们常说的体松;柔是指内涵,是指一种柔韧的内劲。拳论上讲:“运劲如百炼成钢”非常形象具体地描述了练就太极功法的过程。炼钢的过程大家都知道,是先将生铁熔化成铁水后,去除多余的碳及其它杂质后,凝结而成钢。铁与钢的差异就在于含杂量的不同,而钢的坚韧性要比铁大得多。这个比喻形象地诠释了通过练太极拳而达到刚柔相济的过程:先使自己身体极度放松,达到极柔软(相当于化铁的水),去除拙力及不必要的、产生体能内耗的动作(相当于去除铁中的碳及其它杂质),然后才能形成刚柔相济(最后生成的钢在柔韧度上比生铁好得多),这就是“极柔软,然后才极坚刚”。需要说明的是异界瞬发法神,在“极柔软”中,一定要有一个“正”字,同时要有一个“领”字。
对于初学者,要学“松”,首先可以将自己的躯体想象成一条线上串起的肉串,这条线一端过头顶百会穴,另一端在裆底会阴穴。而“胳膊就像挂在肩膀上一样”,只要指尖稍稍领劲,仅用来控制好运动路线及配合好顺逆缠丝即可。不要苛求其余的事情。做到手随腰转,久之,内气自生。有气感后,仍要放松行功,千万不可有丝毫僵力,慢慢存养更多的内气,以使周身协调。
另外,初学者还经常存有这样的疑虑:练太极拳是否架式越低越好?我觉得应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架子低易于增加下肢力量,扩大胯部活动范围,并在实战时,能稳定下盘,暴露给敌人的打击面较小。但是,人的关节活动范围有限,架子太低就会别住关节,失去灵活性。再者,架式低时也决不能违背“正”、“松”的原则。若脱离“正”、“松”二字,就不可能达到养气健身及小力胜大力的目的,也就不可能练好太极拳。
“正”、“松”是太极拳的基本要求,也是练好太极拳的筑基法门。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编委:方虹 张海云 杨江红 王云生 陈新琳 许凤莲
编辑:李 勇 柴秀英 吕超学 李万恒 许文芳
技术:罗海萍 马雪花 许 蓉 史瑞琦
推广:李万恒 许文芳 李 勇乔卫平 巫 鹏
李俊文 付常青 武海飚李元芝 王显扬
策划:方 虹 张建平
主编:张汉桥
监制:杨 军 罗海萍
联系方式:关注《天下太极》后在留言筐内留言林达信。
联 系 人:李勇15135755585 李万恒1310007078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