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 01-26 09:21:50   全部文章   0/220

【披教捡金】鱼牛故事引发的思考-杨勇思维空间

【披教捡金】鱼牛故事引发的思考-杨勇思维空间


欢迎来到“杨勇思维空间”!
王小英
杨勇思维空间成员
今天先跟大家分享一个早在几年前的教师培训中,一位导师给我们分享的小故事,让我至今难忘。

在一个小池塘里住着鱼和青蛙,驰星周它们俩是好朋友,都想出去看看。因鱼不能离开水,只好让青蛙独自走了。

青蛙在外面周游了一番回来了,鱼迫不及待的要让青蛙说说外面的世界。青蛙告诉鱼:“外面有许多新奇有趣的东西。比如说牛吧, “它的身体很大,头上长着两只弯弯的犄角,吃青草为生,身上有着黑白相间的斑块,长着四只粗壮的腿……”小鱼听着听着,这时,在它的脑海里,出现了“鱼牛”的形象。

就是这个非常有名的《鱼牛图》的故事,对于鱼来说这种结果是合理的,它根据从青蛙那里得到关于牛的部分信息,并将该信息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结合,构建出了鱼牛的形象伊川民声网。但对于青蛙来说,鱼理解的牛根本不是它所要表述的牛。在这个故事中把鱼看成是孩子的隐喻,青蛙看成是教师的隐喻,牛是教学内容的隐喻济源教育网。故事结束思考不止,这个故事生动形象的表达了“听懂”和“理解”之间的距离。1
学生非被动接受者,
关注学生已有经验
正如鱼一样,它不是简单地接受青蛙所灌输给它的概念,它在建构牛的概念时,融入了自己的理解,虽然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牛,但至少是鱼认知层面上的牛。由此,联想到一次练习课上的一幕。“一个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男孩危机,当长增加3厘米,宽增加2厘米之后,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稍作提醒之后,我问学生听懂了吗?学生很配合的回答听懂了,之后才放心让学生独自画图完成,殊不知发生了下面的一幕。
?老师脑海里的图


?学生实际画的图
学生面对老师讲解的内容,或者对于外界事物的接受,是依赖于他原有的知识背景的。老师认为的懂了和学生自己认为的懂了,就像牛的真实形象与小鱼脑海中构建的牛的形象,相似但不相同。
关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知识水平,进行适当的点拨与指导,将学生原有的错误认知适时的化解并纠正。
2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生活、工作上,时间并没有因为能否达到目标的彼岸,而搁浅与岸边。
2016的元旦,信心满满列下一系列愿望,他说要带我做完所有的愿望,无奈计划赶不上变化,各自忙忙碌碌,最终也只完成了一二。
没关系,2017还可以继续,只要你在,我在,她在。
实践是认识的基石,孩子只有到真实的情境中才能认识真实的事物。鱼牛的故事和皮亚杰的建构式学习理论说明:要想更准确的理解概念、把握规律必须有足够的认知来提供支撑,“惟有从生活中多方面去体验,把社会所得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积累得多了,了解才越见深切。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情境教学”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探索”中创新。让他们像青蛙一样,走出自己的小天地,依靠自己的体验去获取知识,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实验让学生做,问题让学生提,思路让学生找,错误让学生析,是非让学生辨,异同让学生比,好坏让学生评,最大限度恰到好处地给学生提供自我学习、自我调控的机会。

3
课堂交流助理解,
示范讲解显智慧。
如果小鱼学生不把心中的“鱼牛”说出来或者画出来,青蛙老师知道小鱼的“奶牛”吗?肯定不会。就像我们的课堂上,避免不了也有小鱼学生。那么,课堂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
课堂上的“有效交流”,不仅仅是让学生大胆充分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的单向传输,而是一种对话——多种观点的分享、沟通和理解,更是多种观点的分析、比较、归纳、批判和整合的互动过程,最终形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交流的方式有很多幻灵游侠,不只是停留在学校的课堂上,它可以是随时随地的。
课堂交流助理解,师生共探促成长:
学生,在“有效交流”中活跃思维、增值知识琼斯皇,课堂胡盈祯,在“有效交流”中灵动生成、智慧闪耀。
一切教育教学行动如果离开了学生的自我感知和主动内化,教师即便讲得再精彩,充其量也只是一场“个人秀”,对于学生的自身成长并不见得有所帮助。
主编:杨勇
副主编:刘继红 侯栋勇
技术编辑:白雪双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图片均属原创,版权归杨勇特级教师工作室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