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为了“上好学”的梦想(深化共建篇)|-乐乡树人
【报告】为了“上好学”的梦想(深化共建篇)|-乐乡树人
为了“上好学”的梦想
——松滋市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纪实
文 / 山栀子
(二)深化“共建”
2015年,松滋教育可谓成了湖北教育媒体的宣传“中心”。
松滋教育,不仅上了《湖北教育》“封面”,还成了“主题”,内有专版推介。继第7期推介后,同年第11期又以“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为题,再推松滋经验。
是什么,吸引了省媒对松滋教育的密切关注?
“松滋教学资源联盟全力探索城乡均衡发展新路,让城市更有魅力,让农村更有活力。无论城市还是农村的老师,都那么安心从教且有成就感。松滋市教育体育局的探索极有成效,值得学习借鉴。我们期待更多此类城市农村师生健康快乐发展的典型,让城乡教师都能受益,让所有学生都能快乐成长。现在的教师怎样,说明我们的未来就是什么样,松滋探索给予我们很好的启示。”省教育厅副厅长黄俭这样批示。
王家桥镇麻水小学紧邻新张公路,距新江口城区车程不过10余分钟。进城上学,一时成为众多家长的选择灵乌路空。市实验小学通过优质资源的注入,送教下乡、进城跟岗、教研互动等,麻水小学“书香校园”的特色日益突出、深入人心,孩子们重新选择了家门口的好学校。它的成功经验,成为全市学校共建的主要路径。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陈荣竣最大的短板在教师。自2012年启动教师补充机制以来,通过省招和市招补充新教师848名,全部补充到乡镇和乡村学校工作,至今仍有697名新招教师扎根在乡镇乡村。
培训紧跟,教研同步。千名教师访名校,百名校长名校跟岗,“国培计划”培育松滋良师。中国烛光基金送教到松滋,“滋港合作”正式启动,两地校长教师互访研学成为常态。出境出国深造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文家河小学校长文虎,就是受益者海湾寝园。2017年10月,他有幸成为湖北省“赴日学习考察团”的一员,到日本进行了为期15天的理科教育考察学习活动。他说,“这是我31年教育生涯中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习考察。”
“有幸两次到华中师大参加培训,对我们这些乡村校长犹如甘霖雨露马兰矿吧,是一场难得的专业盛宴。”在参加了“湖北省乡村校长助力研修培训”后,涴市镇采穴小学校长张劲感慨良多。
“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关键在机制创新。等待‘输血’不如主动‘造血’”。副局长雷松涛一语中的。
联盟办学,共建共享。
以盘活优化存量资源来激活生成新生资源,推行以“强弱联盟、刚柔相济、教师交流、管理同步、资源共享、差异化发展”为策略的“联盟共建”。建立基于“母子关系”的刚性联盟校区4个,建立基于“姻亲关系”的弹性联盟校区4个。
在城区,市实验初中共建原新镇二初,重组市实验初中城北校区,使原本一所不足400人的城区初中在三年内发展为一所声名在外的千人规模初中。
“机制活,教育活。”工会主席熊运军,原市实验初中校长,作为校区共建的主导者、执行者,深有感触地说李婷宜。
“城北的好故事太多,城北的声音每天都能听见。”一位学生家长这样描述城北。
在乡镇,八宝小学“1+2”共建模式,改变了过去全镇“乡村空”“乡镇挤”和“城里跑”的老难题。原中洲小学学生人数不足百人,成为八宝小学中洲校区后勾魂降头,师资交流、资源共享,家长再也不舍近求远,学生回流到300人。其重获新生的路径,也让丰收学校看到希望,2017年主动投入八宝小学“怀抱”,并联姻城区的市黄杰小学,借势获取更加丰厚的教育资源。在“好婆家”“富亲戚”的帮助下,丰收学校正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农耕文化”丰收在望。
在山区,同在刘家场镇郊的官渡坪小学,五年前濒临倒闭。在改制为刘家场小学校区后,通过教师置换、管理一统的体制改革,学校在短短三年内发展为近500人的规模小学,而今又恢复独立建制的官渡坪小学,已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课题共研,区域协作。
建立基于“伙伴关系”下的“协作学区”模式,立足于质量的两大支撑“教研”与“德育”建设,建立了教研协作区及德育协作区。协作学区,改变了乡村教研无名师引领、无平台支持、无研究氛围的问题,有力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党建领航,双培双带。
“我没有想到,刚参加工作的我,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能有这样的机会到市实验小学面向100多名老师讲公开课。”王家桥镇新招教师李莲花,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
2018年3月的这一天,一场盛大而又特别的会议在市实验小学召开。300余名乡村青年教师、100余名城区名师骨干和全市所有中小学“一把手”一起明责任、领任务、结对子、签协议。会议规格之高、规模之大、责任之重前所未有。局党组一个会议、一纸文件、一次培训、一个责任清单、一份对新教师成长的拳拳爱心,激活城乡教育,集聚一切资源,触动所有骨干,带动乡村教研。400余名乡村教师在城区学校找到了自己专业上的“师傅”、思想上的‘导师”。从此,名师下乡送教,徒弟进城跟岗;网上交流,网下互动,成为一种常态。
“我也能在市实验小学找到师傅,而且是崇拜已久的特级教师彭爱芬老师!”来自西斋小学的任希茜显得很是兴奋。她的话,道出了诸多乡村青年教师的心声。
把青年培养成骨干,把骨干培养成党员;一个城里名师带好一名乡村新老师,一个城区支部或党小组带好一个乡村青年团队;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化高度素质发展。“双培双带又促进”乡村教师关爱工程,意义深远。
网络同课,信息共享。
老城镇是全市教育信息化试点乡镇。“我们率先实现了校校同步课堂,全镇小学体音美教学一张课表、一张时间表。”老城镇中心学校校长龚明松自豪地说。
坚持信息化支撑,建立网络互动、成长同步机制,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校际差距。全市教育城域网建设完成,千兆进教育、百兆进校园。全市16个乡镇和4个市直学校建设了同步录播教室和视频会议系统。同步课堂、视频会议和网上研修平台有效克服时间、空间的困难,正日益成为更新、更便捷的教育平台。
办学联盟、协作研究、城乡共建、网上同课开启了全新的办学模式,校际交流由以前的“走亲戚”变成了“话家常”天罗宏。
(本文已刊于《洈水》及《学校文化》。)
推荐阅读:
1.【报告】为了“上好学”的梦想(强壮根基篇)|山栀子
2.【随笔】值得记录的一节课|山栀子
3.【时评】学校善意如何避免“强制”误会|山栀子
4.以文化人,铸品创特
5.【散文】厦门印象| 山栀子
为了“上好学”的梦想
——松滋市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纪实
文 / 山栀子
(二)深化“共建”
2015年,松滋教育可谓成了湖北教育媒体的宣传“中心”。
松滋教育,不仅上了《湖北教育》“封面”,还成了“主题”,内有专版推介。继第7期推介后,同年第11期又以“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为题,再推松滋经验。
是什么,吸引了省媒对松滋教育的密切关注?
“松滋教学资源联盟全力探索城乡均衡发展新路,让城市更有魅力,让农村更有活力。无论城市还是农村的老师,都那么安心从教且有成就感。松滋市教育体育局的探索极有成效,值得学习借鉴。我们期待更多此类城市农村师生健康快乐发展的典型,让城乡教师都能受益,让所有学生都能快乐成长。现在的教师怎样,说明我们的未来就是什么样,松滋探索给予我们很好的启示。”省教育厅副厅长黄俭这样批示。
王家桥镇麻水小学紧邻新张公路,距新江口城区车程不过10余分钟。进城上学,一时成为众多家长的选择灵乌路空。市实验小学通过优质资源的注入,送教下乡、进城跟岗、教研互动等,麻水小学“书香校园”的特色日益突出、深入人心,孩子们重新选择了家门口的好学校。它的成功经验,成为全市学校共建的主要路径。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陈荣竣最大的短板在教师。自2012年启动教师补充机制以来,通过省招和市招补充新教师848名,全部补充到乡镇和乡村学校工作,至今仍有697名新招教师扎根在乡镇乡村。
培训紧跟,教研同步。千名教师访名校,百名校长名校跟岗,“国培计划”培育松滋良师。中国烛光基金送教到松滋,“滋港合作”正式启动,两地校长教师互访研学成为常态。出境出国深造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文家河小学校长文虎,就是受益者海湾寝园。2017年10月,他有幸成为湖北省“赴日学习考察团”的一员,到日本进行了为期15天的理科教育考察学习活动。他说,“这是我31年教育生涯中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习考察。”
“有幸两次到华中师大参加培训,对我们这些乡村校长犹如甘霖雨露马兰矿吧,是一场难得的专业盛宴。”在参加了“湖北省乡村校长助力研修培训”后,涴市镇采穴小学校长张劲感慨良多。
“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关键在机制创新。等待‘输血’不如主动‘造血’”。副局长雷松涛一语中的。
联盟办学,共建共享。
以盘活优化存量资源来激活生成新生资源,推行以“强弱联盟、刚柔相济、教师交流、管理同步、资源共享、差异化发展”为策略的“联盟共建”。建立基于“母子关系”的刚性联盟校区4个,建立基于“姻亲关系”的弹性联盟校区4个。
在城区,市实验初中共建原新镇二初,重组市实验初中城北校区,使原本一所不足400人的城区初中在三年内发展为一所声名在外的千人规模初中。
“机制活,教育活。”工会主席熊运军,原市实验初中校长,作为校区共建的主导者、执行者,深有感触地说李婷宜。
“城北的好故事太多,城北的声音每天都能听见。”一位学生家长这样描述城北。
在乡镇,八宝小学“1+2”共建模式,改变了过去全镇“乡村空”“乡镇挤”和“城里跑”的老难题。原中洲小学学生人数不足百人,成为八宝小学中洲校区后勾魂降头,师资交流、资源共享,家长再也不舍近求远,学生回流到300人。其重获新生的路径,也让丰收学校看到希望,2017年主动投入八宝小学“怀抱”,并联姻城区的市黄杰小学,借势获取更加丰厚的教育资源。在“好婆家”“富亲戚”的帮助下,丰收学校正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农耕文化”丰收在望。
在山区,同在刘家场镇郊的官渡坪小学,五年前濒临倒闭。在改制为刘家场小学校区后,通过教师置换、管理一统的体制改革,学校在短短三年内发展为近500人的规模小学,而今又恢复独立建制的官渡坪小学,已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课题共研,区域协作。
建立基于“伙伴关系”下的“协作学区”模式,立足于质量的两大支撑“教研”与“德育”建设,建立了教研协作区及德育协作区。协作学区,改变了乡村教研无名师引领、无平台支持、无研究氛围的问题,有力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党建领航,双培双带。
“我没有想到,刚参加工作的我,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能有这样的机会到市实验小学面向100多名老师讲公开课。”王家桥镇新招教师李莲花,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
2018年3月的这一天,一场盛大而又特别的会议在市实验小学召开。300余名乡村青年教师、100余名城区名师骨干和全市所有中小学“一把手”一起明责任、领任务、结对子、签协议。会议规格之高、规模之大、责任之重前所未有。局党组一个会议、一纸文件、一次培训、一个责任清单、一份对新教师成长的拳拳爱心,激活城乡教育,集聚一切资源,触动所有骨干,带动乡村教研。400余名乡村教师在城区学校找到了自己专业上的“师傅”、思想上的‘导师”。从此,名师下乡送教,徒弟进城跟岗;网上交流,网下互动,成为一种常态。
“我也能在市实验小学找到师傅,而且是崇拜已久的特级教师彭爱芬老师!”来自西斋小学的任希茜显得很是兴奋。她的话,道出了诸多乡村青年教师的心声。
把青年培养成骨干,把骨干培养成党员;一个城里名师带好一名乡村新老师,一个城区支部或党小组带好一个乡村青年团队;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化高度素质发展。“双培双带又促进”乡村教师关爱工程,意义深远。
网络同课,信息共享。
老城镇是全市教育信息化试点乡镇。“我们率先实现了校校同步课堂,全镇小学体音美教学一张课表、一张时间表。”老城镇中心学校校长龚明松自豪地说。
坚持信息化支撑,建立网络互动、成长同步机制,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校际差距。全市教育城域网建设完成,千兆进教育、百兆进校园。全市16个乡镇和4个市直学校建设了同步录播教室和视频会议系统。同步课堂、视频会议和网上研修平台有效克服时间、空间的困难,正日益成为更新、更便捷的教育平台。
办学联盟、协作研究、城乡共建、网上同课开启了全新的办学模式,校际交流由以前的“走亲戚”变成了“话家常”天罗宏。
(本文已刊于《洈水》及《学校文化》。)
推荐阅读:
1.【报告】为了“上好学”的梦想(强壮根基篇)|山栀子
2.【随笔】值得记录的一节课|山栀子
3.【时评】学校善意如何避免“强制”误会|山栀子
4.以文化人,铸品创特
5.【散文】厦门印象| 山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