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 04-08 05:00:01   全部文章   0/306

【报刊文摘】诗酒风流话林外-印象比干

【报刊文摘】诗酒风流话林外-印象比干
点上面“印象比干”了解各地林氏动态,关注家庙发展卫辉比干庙 天下林氏根
广大海内外林姓宗亲、比干后裔,只要你姓林,请点击上面“印象比干”年兽的故事,关注祖地家庙发展,及时分享各地动态,互通信息相互借鉴,增强联谊扩大交流,协助续谱寻根联宗,弘扬传承比干文化精神,再现比干林氏家族辉煌。
一、
诗仙林外一直是我崇拜的偶像,不仅缘于他的诗酒风流,不仅缘于他是我的晋江同乡。
山不在高,有诗则名。灵源山的每一条小径都充满意韵,每一方石头都刻满意境,每一株植物都充盈意趣。一座山,就这样与诗紧紧地牵系在一起。这其中,就有享誉南宋朝野的诗仙林外。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灵源山风景区广场入口,新树宋诗碑刻,正是林外的《题临安邸》这首诗。
作为讽喻诗的代表作品,这首诗千百年来广为流传;更因为收录于现代语文课本,这首诗成为脍炙人口的绝唱。
这是一首题壁诗,写在当时皇都临安一家旅舍的墙壁上。按照欣赏习惯,或者语文教学习惯,赏析古诗,大约要从时代背景开始的。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据《西湖游览志馀》卷二载:“绍兴、淳熙间,颇称康裕。君相纵逸,耽乐湖山,无复新亭之泪。”
此诗首句描摹临安城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的景色,二句用反问语气点出西湖边轻歌曼舞无休无止;后两句通过“杭州”与“汴州”的对照,表达出诗作者对当权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它使人们记取,诗人在歌舞升平的景象中遗世独立,清醒地发出忧国忧民的呐喊暴风一号。古代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大约无出其右。
如果按照现代诗的“四动”标准解读此诗,我们不难发现,此诗刚好能以忧国忧民的情感感动人,以遗世独立的精神撼动人,以唯妙唯肖的景色挑动人,以朴素原生的语感惊动人。
把一首诗旋转在大时空、大背景中阅读,本就是一件心灵历险的过程,更何况,此诗所表达的大情怀、大担当,历来为人们所尊崇。
其实,《题临安邸》使我从小便熟记于心的,首先是诗中表现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其次是诗中描摹的西湖美景;只是,那时诗作者标注的是林升。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也即在我初任中学语文老师不久,偶然读到汤兴中副教授的考证文章《泉南诗人林外考略》,始知林升系林外之误。
汤兴中副教授认为,士人林升“生平不详”,原因是林升这个人压根就不存在。之所以说《题临安邸》作者是林外,主要有以下几点依据:其一,林外于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前为临安太学生,时间和地点都符合明代嘉靖进士、杭州人田汝成以笔记形式撰写的《西湖游览志余》的记述;其二,旅邸题诗,符合林外垂虹题桥、旗亭题壁、滩驿题壁的习惯;其三,诗中对南宋君相偏安纵逸的不满,在林外的《洞仙歌》中亦有流露。另外,该诗寓深意于洒脱,隐讽嘲于赏悦,“词翰潇爽,诙谲不羁”,与林外的诗风相近。

二、
历史与人们开了一回不大不小的玩笑。无怪乎,由施宣圆主编的《千古之谜:中国文化1000疑案》就将此诗的作者列为疑案之一。
不管学界有几多争论,对于《题临安邸》一诗的作者,我自深信不疑,这其中既有同乡、同好情结,更有诸多确凿的事实依据所在。
千古之谜,始自南宋词人刘克庄选编《千家诗》。其时,刘克庄将该诗作者误注为林升,或有标注作者系莆田林洪梦屏的。历代诸多选本辑录其诗,大多沿习《千家诗》而署名“林升”,评家校注均说“作者生卒不详”,或“生平无考”。
即兴题壁,原本难有工整楷书,大都属龙飞凤舞的草书。“升”、“洪”、“外”三字草书形体相近,这就为抄录传讹提供了可能。
按照汤兴中副教授的考证,士人林升已不可考;南宋莆田林洪,字用宏,绍定二年明经进士,绍定距淳熙50年左右,他是南宋后期人,不可能在淳熙间作此诗乞巧的意思,而且他不字“梦屏”,亦无诗词记载。可考者唯有林外。

(马坪林氏宗祠内墙画)
林外,字岂尘,号肇殷,晋江马平人。他青年时代往临安游学,以期报效家国。然而造化弄人,他屡试不第,直到55岁时才考中进士。《泉州府志·选举志》在“绍兴三十年庚辰梁克家榜”一栏列有:“林外,枢孙,传见文苑。”
在《文苑传》则载:“林外,字岂尘,晋江人。知孙。工诗词。……绍兴三十年进士,仕止兴化令,所著有《懒窠类稿》。”
查《九牧林氏源流世系谱·宋闽开基马平林氏谱牒》,在“十世”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外公,字岂尘,轮公长子。工诗词,游太学。尝著吴江垂虹亭桥……人谓其不食人间烟火气。登绍兴三十年进士,任兴化令;著有《孏窠类稿》。词翰潇洒,谈吐不羁,饮酒无算……

(马坪林氏宗祠外的塌寿墙堵石雕)
时至今日,我在努力揣摩着林外游学京都时的心路历程。应该说,林外于南宋绍兴间在苏杭的活动,是以游士身份出现的;他的家在泉南马平,官宦之后,书香门第;而摆在他眼前的,正是诗和远方。置身于骄奢繁华的临安,目睹一派歌舞升平;回首经年追寻的仕途,竟如烟波般虚幻。此时,他想到的,该是家国梦,抑或乡间路?
远方有梦。这个梦就是金榜题名、权力在握,或者报效家国、尽心竭力;学而优则仕,这是当年无数书生的梦想。设若这个梦来得早些,林外有可能在政绩上青史留名,但他肯定成就不了诗仙之实。
远方有诗。酒诗一味,声动朝野。马平村林氏宗祠下厅墙壁上,就刻写了明代巡按应天湖广道监察御史林一柱的赞诗:
刘饮李咏,唯公两称。风流活泼,贻荡妙令。垂虹一词,千古莫竞。诗中之豪,酒中之圣。黄甲播芳,列宿是应。
我在有限的历史资料中搜寻着林外诗酒风流的佐证。
还在南宁绍兴间,苏州吴江垂虹亭桥下,出现了一首不署名的长短句《洞仙歌》:
飞梁欹水,虹影澄清晓,橘里渔村半烟草。叹今来古往,物是人非,天地里,唯有江山不老。
雨巾风帽,四海谁知我?一剑横空几番过。按玉龙、嘶未断,月冷波寒。归去也、林屋洞天无锁。认云屏烟障是吾庐,任满地苍苔,年年不扫。

(灵源寺)
三、
《洞仙歌》词有飘逸洒脱之风,志有归隐失落之思,字有超然脱俗之韵,仙风道骨,呼之欲出。一时间,来观赏的人接踵而至。人群中有个知名的文人叫叶绍翁,后来在其所撰《四朝见闻录》一书描述当时的观感:“龙蛇飞动致命性骚扰,真若不烟火食者,时皆喧传,以为吕洞宾所作。”还推断出作词之人是乘船至垂虹亭桥下,站在船头上,仰首挥毫,一气写就的。此事传至宫廷,朝臣议论纷纷,莫衷一是。宋高宗赵构谙熟诗词格律音韵,狗蛋的博客读后发现上片的“晓”“草”“老”与下片的“我”“过”“销”是方言叶韵,于是断言词作者“是必闽人也”。
何许人?正是诗仙林外。
青年时期的林外磊落坦荡,谈吐不羁,一有情绪感触,便在墙壁上题诗挥毫。在传播载体尚不完备的古代,墙壁是文人墨客发表作品的主要载体;可以想象,宋时的歌馆楼台、亭阁轩舍粉墙之上,必定写满了诗人的作品,这该是怎样一种摄人心魄的文化薰陶?现代人是少有这个雅兴的,或者说,自媒体时代,诗人已无需在墙壁上泼墨挥毫了。
诗仙林外刚好利用了这一载体,通常是,墨迹未干,人已无踪。由此人们称他为神仙或神仙中人,也就顺理成章了。
有一次,他身着角巾羽氅,到西湖小旗亭饮酒,数斗不醉,临去时索笔题诗于酒肆:
药炉丹灶旧生涯,白云深处是吾家。
江城恋酒不归去,老却碧桃无限花。
诗中描绘了家乡原有白云飞的美景,点明了羁居江城因恋酒的缘由。第二天,临安城又传开了诗仙小旗亭题诗的故事。
关于此诗的创作轶闻,较林外稍晚的周密在他的笔记小说《齐东野语》中有记述:
暇日独游西湖幽寂处,得小旗亭饮焉。外美风姿,角巾羽氅,飘飘然神仙中人也。预市虎皮钱箧数枚藏腰间,每出其一,命酒保倾倒,使视其数,酬酒直即藏去;酒且尽复出一箧,倾倒如初。逮暮,所饮几斗余,不醉,而箧中钱若循环无穷者。肆人皆惊异之。
饮而不醉蛏子怎么洗,钱出不尽,这就是诗仙林外留给酒肆中人的传奇。别人也许靠炒作、靠机缘,他只靠才华、靠豪气,便赢来了“诗中之豪,酒中之圣”的美誉。
遗世独立,不媚权贵,这是林外作为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魅力。又有一次,当他看到西湖附近的云盖峰,半隐半现在晨雾中时,触动情怀,于是举笔题壁:
一峰特立出尘寰,自昔相传云盖山。
不是云来盖山顶,却缘峰峭入云间。
想来西湖的墙壁末法王座,一定有一方是预留给诗仙林外的。诗中彰显的是峰入云、云盖山的哲理思辨,表达的是诗人遗世独立的理想。他在途经南黯淡滩时,不忘在驿馆墙壁上题诗:
千古传名黯淡滩,十船过此九船翻。
唯有泉南林上舍,我自岸上走,你怎奈我何?
南平黯淡滩水流湍急,号称极险。都说文如其人,林外“词翰潇爽,诙谲不羁”,此诗独辟蹊径,与传统诗词格律开了一回玩笑,仿佛车到山前,猛然拐了个弯,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灵源山林外墓厝)
四、
马坪村在永和镇区南,大(盈)深(沪)公路经村北而过;查马坪村沿革:
唐时容州刺史九牧二房林藻之季孙林翘,乾符年间登任晋江县令,有政绩,吏民称颂,巡察此地见有“东牛”、“西龟”、“南台”、“北印”四女奇石,见此风水宝地,便确定卜居此地。其晚年,于乾宁三年(896)带领族人开始建村,取名为“马坪”,雅称“锦马”,沿用至今。
林氏宗祠始建于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最后一次重修在戊辰年(1988年)。典型的晋泉南宗祠建筑形制,五开间二进;下厅墙壁嵌有多幅瓷砖烧制的文字,左侧为《南宋兴化令名诗人外公传略》:
公生于宋徽宗崇宁五年(公元1106年)系锦马九世轮公之长子。祖枢博学,北宋高士。父博览群书……卒于淳熙十六年(1189)享年八十有四,与子默公并葬于灵源……
传略之后,附诗词三首,分别是《题云盖山》《题西湖小旗亭壁间》《洞仙歌·题吴江垂虹桥》。白砖墨书,质朴如诗仙的情怀,醒目如林外的题壁。
大厅名贻格堂,梁上高悬数十方匾额,如“进士”“文魁”“选元”“四世一品”“父子开府”等。我在众多的匾额中阅读到一个家族千年的荣耀和恩宠。《奕世簪缨录》记述了从马坪开基一世晋安郡王,至十八世的武陵令的官衔,整整十八世竟无一遗漏!《锦马廿四进士》记述了从唐僖宗乾符丙申科进进士翘,至清穆宗同治己丑科进士梁材,赫然24位。
如果把马坪一村放置于晋江来解读,便不难理解区区一村,何以能有24名进士。整个晋江在科举1300年间更以1853名进士入列全国18个千名进士县,蛮荒之地谓为海滨邹鲁,史称“闽国文风之盛冠于十国。”
林翘曾任晋江知县,后来择居马坪,成为马坪开基祖。林知(字子默)是马坪二世祖,林枢是马坪八世祖,而“宋赐进士出身左从事郎知兴化县事”林外是马坪林氏十世祖。值得一提的是,林外与其二世祖林知“并葬于灵源”。

(林外墓碑)
五、
灵源寺左、清凉园前,数棵硕大的古樟交织成林,撑起一方浓荫。樟树多隐居于南方深山幽谷,若将樟香比德,则樟香诗香交汇,与诗仙林外的人格品质相得益彰——古樟之下一座简陋的石构建筑,就是诗仙林外的庐冢。庐冢四米见方,高约丈许;石板筑就案台,墓碑居中嵌入墙壁,上镌“马平宋绍兴进士岂尘林公之墓”,落款为“清光绪甲申年裔孙立”。
林外于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任兴化令,时年已62高龄。曾以求取功名为毕生追求的林外,为什么突然就从容地从官场上退出,史料没能为我们留下更多的信息,只知道他在任上“勤政爱民,政绩卓著,吏民称颂。”
也许,林外庐冢所呈现给世人的,本不是它的本来面目;岁月留痕,雨打风吹,其间应有多少真相,藏匿于历史的烟尘?也许,就诗仙林外独立特行、放浪不羁的禀性而言,他是不是在不经意间,向世人展现了某些假相?

(杭州西湖楼外楼酒楼)
忽然想到,去年暑期,我与妻就因《题临安邸》一诗,仰慕西湖之美,特地从萧山日报社一路地铁的士赶赴西湖楼外楼用餐。“一楼风月当酣饮,十里湖山豁醉眸。”西湖醋鱼、龙井虾仁、叫化童鸡上桌,其时天色已晚,群山寂静、波澜微漾,楼外楼招牌菜的味道竟如同西湖景致,变得朦胧起来。
我揣测着,魂归灵源,应是林外自己的选择。这里的“林屋洞天”“云屏烟障”皆可入诗,这里的花鸟鱼石、春夏秋冬皆富诗意,这里的山川流水,原本就可以养育薰陶出诗人;更何况,其二世祖林知亦葬于此山,魂归灵源,即是将一段归隐的意愿,延续至永恒。
宋处士林知墓在灵源寺右。自灵源寺广场向西,拾阶而上,约百步,转北,可见一山门,上有“知公墓园”匾额,石柱镌联“隐而出为民救时黑风城战记,出而隐知命乐天。”
过山门,经宽敞的墓埕,“宋郡志隐士子默林公茔域”掩映于绿树之间;墓构尚新,而围边杂草丛生。丹池之壁有两方碑刻,左为明万历间李光缙所撰的《题灵源真隐图节录》;右刻诗两首,分别为惠安县主簿林迥赠诗《望江书室题壁》及北宋后期刘涛题诗《谒子默先生墓》。
《谒子默先生墓》诗云:
处士坟三尺,吴山松万株。
空余著书业,不见炼丹炉。
道古言难合,年高势最孤。
盛朝礼乐备,无处用真儒。
如此说来,林知既是隐遁修炼的道家,又是礼乐道古的真儒。他出身官宦世家,父亲任晋江县令,儿子林传也曾知长乐县;他先是修治“烟浦埭”,又于熙宁间“尝诣阙,上书论时政”。只是与当政者“言难合”,投书之后音讯全无,人世兼济的理想在怀才不遇的现实中碰撞得体无完肤。

(灵源山林知墓园)
时任惠安主簿林迥曾登灵源山,访林知不遇,于望江书室题壁赠诗云:
先生平昔命何非,万卷诗书一布衣。
回首长安成底事,吴山青翠几时归。
吴山就是灵源山,青翠的灵源山在召唤。自此后,林知回转灵源山,筑“望江书室”,读书、著书,直至终老于灵源山。
林知的世孙林枢“以累举得官,后弃不调,放怀诗酒,隐迹灵源山。”林枢的经历恰似其孙林外的模板,或者说,林枢早就为林外做出了表率?
林外从小跟着祖父林枢在灵源山的望江书室读书,耳濡目染,也知心忧天下。对于官场进取和山林隐遁的矛盾,对“药炉丹灶旧生涯”的怀恋,乃至潇爽不羁的浪漫气息,都可以从家学渊源中找到答案。
至于林外的宦绩,史乘鲜有记载。唯一可知的,是他在兴化令任上时间极短,《兴化府莆田县志·职官志》在“兴化县宋知县事”栏目列有:“何叔达、王瀛、任文茂、张钧、林外、刘瀼,俱乾道间知。乾道首尾仅九年,竟先后有六人知兴化,可见他在任时间极短。个中缘由,自是难以考证了。
无论如何,林外作为南宋杰出的诗人,其诗歌石破天惊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家山有幸埋诗骨,诗韵灵源幸而留存诗人的铮铮忠魂——灵源因诗人而挺拔。
(本文刊发于《泉州文学》2017年2月号)
返回顶部